说起大明王朝的君主,第一时间会想到谁?可能是身世传奇的开创之君,明太祖朱元璋;可能是威震四方、雄才大略的永乐大帝朱棣;可能是求仙问道讳莫如深的嘉靖帝朱厚熜;亦或是想要励精图治却吊死煤山的倒霉皇帝朱由检。是的,他们是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并不令人惋惜,最令人惋惜的是明朝第四位当家——明仁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仁宗在位时间很短,一年不到的时间。明朝历任帝王,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明神宗朱翊钧,执政48年;在位时间最短的是明光宗朱常洛,前后加起来不到一个月,29天。所以仁宗还不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那么是什么让人为他惋惜呢?

明仁宗朱高炽,生于1378年,是朱棣的长子,按照朱元璋给朱棣一支安排的族谱“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排在第一位,高字辈。从这个族谱中也可以看得出,最后大明王朝只排到“由”字辈就灭亡了,排了十世(帝王家也只兴盛了十世,何况寻常百姓人家呢?哪里有什么万世基业)。

朱高炽从小就很聪明,文武双修,被父亲燕王立为世子。朱元璋活了71岁,因为活得比较久,而太子朱标又过世了,所以后期他在着眼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不单单只考虑自己的儿子,对孙子辈也进行了一些着重的培养和考察。

其中就包括朱高炽,朱元璋时常交给这些孙子辈的世子们去处理一些政务和批阅奏章,朱高炽只选择与军务有关的奏章,遇到有错别字的时候,他也不上奏太祖,朱元璋发现这个现象之后就把他叫过来问为什么。朱高炽认为,不应以小小的失误来劳烦皇帝。

明太祖又曾问他:唐尧、商汤时爆发水旱灾害,百姓能依靠什么度过灾难。朱高炽认为,百姓渡过灾害是因为圣明的君主有好的恤民政策。明太祖为朱高炽的这些见识非常高兴,并评价他有“君人之识”,足见朱元璋对他的赏识,这一年朱高炽才17岁,但是为什么没有把皇位传给朱高炽的父亲朱棣呢?

平心而论,朱棣一支是朱元璋最优秀的后代,但朱元璋并不是最欣赏朱棣。他最喜欢的是大儿子朱标,朱标拥有他自己所没有的长处:学问好、沉稳有耐心、秉性仁厚。而朱棣太像朱元璋本人了,所以有点同性相斥的味道,但毕竟是最像自己的儿子,因此,除去朱标,他最爱的是朱棣。可是皇位只有一个,怎么办呢?朱标是长子,又深得老爷子的欢心,自然是考虑他了。可事情有转机,朱标没等到接替大位之时就死了。朱标死后,原本可以考虑朱棣了,但是谁知道朱标之子朱允炆完美继承了朱标的优点,所以朱元璋心又偏向了朱标那一支。

之后的事,大家都知道了,朱允炆只做了四年皇帝,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叔叔抢了侄子的皇帝,而之所以能抢成功,主要就是因为朱允炆的软弱,果然是成也是他温良恭顺的性格,败也是这个性格的另一面柔弱无决。所以古人言,有因必有果,万法皆空,唯因果不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高炽本人喜欢安静,虽然也习武,但没有遗传朱棣的能征善战,这点比不上弟弟朱高煦,朱高煦是完美地继承了朱元璋和朱棣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靖难之役中,朱高炽一直担任的角色是镇守大后方北平,稳定的后方和粮草供应给了朱棣赢得最终的胜利提供了保障。虽然不如朱高煦表面那么战功赫赫,但也绝对是居功至伟,功不可没。

朱棣称帝之后虽然在继承人的问题上犹豫过,但是因为“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的说法选择了朱高炽。公元1424年明成祖朱棣驾崩,仁宗于这年8月即位。大明王朝迎来了第一位仁君圣主。

大明经历了朱元璋的高压统治之后,又经历了明成祖朱棣的连年征伐和铁血执政,整个朝野都像一张被拉到极限的弓,看起来很强势,但已经是强弩之末。这样的环境之下,太需要一位仁慈、宽容、胸襟宽广的仁君了。正在朝野亟需之时,历史之手推出了了不起的仁宗。所以明仁宗接任大位之后深得民心,宽松的政治环境,再加上仁宗本身不凡的气度、胸怀、学识。使得朝廷上下风气焕然一新,不论是内阁还是六部均是能人贤臣,更难得的是,朱高炽在位时扭转了一些明成祖犯下的大错:1、成祖因为是用武力夺取帝位的,所以统治方式就会用到一些非常手段用以震慑,关押了很多并没有实质性犯罪的人。仁宗上位后释放了被成祖关押的忠臣和一些含冤入狱的人才(比如黄淮、杨溥等);2、明成祖朱棣特别喜欢宦官,开了重用宦官,让宦官执政当朝廷大员的先例,这其实对明朝灭亡负有很大的责任。仁宗上位之后压住了这一势头,决定制定政策不让宦官参政执政。

可惜的是,历史给他的时间太少了,他只做了10个月的皇帝,就病逝了。这位有着和唐太宗一样胸怀的仁君,原本可以直接把大明带向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却因为身体原因,不得不停下前进的脚步。把皇位交给了自己的长子朱瞻基,也就是明宣帝。要是历史有如果的话,再给这位仁宗多10年时间,可能就没有宦官当政,可能就不会有9岁即位的英宗因为不成熟而被“也先”掳走,可能也不会有东厂西厂。谁都知道历史没有如果,谁都知道明朝迟早是要亡的,但对大明来说,过早地失去明仁宗,实在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