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回归荧屏,再一次让蕴含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的中华古籍闯入了大众的视野。

而在云南,随着云南典籍博物馆的正式亮相,卷帙浩繁的云南古籍资源亦以其所凝结的深厚文化底蕴吸引了众人的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典籍博物馆贾煜摄

"云南成立典籍博物馆,不仅是云南图书馆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国文化领域的一次盛事。"国家图书馆馆长、国家古籍保护中心主任、国家典籍博物馆馆长熊远明在云南典籍博物馆开馆仪式上说道。

这是全国第三家省级典籍博物馆,其现场展出的云南各时期善本、地方文献、少数民族文字古籍、名家手稿、字画等典籍精品,也是云南践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15年,推动古籍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的一个缩影。  

浩如烟海,云南古籍凝聚千年文萃

古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它记录了历史,延续了文脉。纵观云南,各民族的长期交往交流交融,造就了以汉文古籍为主,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古籍为辅的浩瀚古籍文化资源。

根据全省古籍普查结果,目前,云南已登记的汉文古籍有3万余部37万余册、藏文古籍2285叶、傣文古籍1874部3376册(含贝叶经)、彝文文古籍127部230册,西文古籍836部。全省共有259部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其中汉文古籍178部、少数民族文字古籍81部。

《护国司南抄》 贾煜 摄

在全省古籍储藏量最多的云南省图书馆,1052年的《护国司南抄》是云南现存年代最早的一个写本。据了解,这是上世纪50年代时,著名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到云南做民族调查时,在大理凤仪北汤天村的董氏祠堂内的一组旧木箱内发现的。其年代的考证几经周折,最终由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组织的专家组确定,并给出了极高的价值评价。"这是一件非常重要的文物,它写的东西,大家没见到第二件……从另外一个意义上来说,和敦煌遗书一样珍贵。"

2022年,古籍保护利用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紧接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推动古籍事业繁荣发展。

"我们在全国已经树立了一个云南古籍保护的形象。"云南省图书馆历史文献部主任、省古籍保护中心副主任计思诚说。

2007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正式启动。云南省闻令而动,于2008年在云南省图书馆挂牌成立了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正式拉开云南古籍保护的序幕,从普查入手,摸清家底,分级保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籍普查志愿者在云南省图书馆古籍书库整理未分编古籍供图

"今年正好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15周年。"计思诚介绍,在云南省委、省政府及省文化和旅游厅的高度重视下,古籍普查、古籍修复、古籍数字化、人才培养、古籍整理出版、古籍科研、古籍保护宣传推广等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古籍保护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全省古籍保护工作成绩显著。"云南在古籍保护方面已经建立起了一支普查的队伍、保护的队伍和修复的队伍,大批珍贵古籍得到抢救、修复、保护和整理。"计思诚说。  

匠心修复,延续中华传统文化基因

破损的古籍书叶被平铺在工作台上,杨利群正在用毛刷蘸水,来回轻刷,将书叶润湿,进一步舒展叶面的同时拂去污垢……

这个动作,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云南传习所导师杨利群已经重复了近50年。

杨利群为培训学员演示藏文古籍夹接修复方法供图

杨利群出身于古籍、字画修复世家,在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杨利群掌握了古籍、字画修复的各种技能。"数不清。"谈及自己修复过的古籍,杨利群坦言,不管是虫蛀、霉变,还是水浸、板结、絮化,经他手的古籍,破损程度大多不低。而他要做的,就是化腐朽为神奇,为这些残破的古籍"续命"。

纸寿千年,但在荏苒时光中,不少古籍或遭虫蠹鼠啮,或遇水浸霉变板结,或祸于兵火,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古籍修复技艺就是要将受损坏的古籍"修旧如旧",把书画、碑帖等纸质文献还原它的使用功能。古籍修复技艺的原理是用浆水让纸质纤维疏松膨胀,将文献原纸和修复用纸纤维粘合,以填补书叶破损部位,最后晾干水分,恢复纸张平整。

"我们以保护为主,修复为辅。"作为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的古籍修复专家,杨利群在其丰富的修复经验基础上,和修复团队一起研究出一套有特色的修复技术,特别是在民族文字古籍修复方面,大胆探索,带领徒弟研究出了"人工纸浆补书"技术。

工作人员在德钦县茶马古道梅里段拓印摩崖石刻供图

提到"人工纸浆补书"技术,就不得不提迪庆纳格拉洞藏经的修复。2010年,这些藏文经书第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时破损程度堪忧。"要么完全粘连像一块板砖,要么跟泥土混在一起,还有火烧的痕迹"。由于古藏纸中添加了狼毒草,修复配纸难寻,计思诚和杨利群到多地访纸,回来后,带领修复团队一起研究,自己动手,制作纸浆。在杨利群等古籍修复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历时5年,终于完成了2200多叶藏经的修复。此后,这项"人工纸浆补书"技术还被运用到彝文、东巴经、傣文等少数民族古籍的修复上,开创了全国先河。

如今,年过花甲的杨利群工作重心已从修复本身转向了修复人才的培养。云南省图书馆(暨省古籍保护中心)多年来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古籍修复培训班,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指导学员真正掌握古籍修复方法。通过举办32期各类型修复技术培训班,共抢救性修复汉文古籍1788册105063余叶、彝文古籍277册14924叶、藏文古籍2566叶、傣文古籍9册360叶、东巴经古籍40册491叶。  

化身千百,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古籍是一种不可再生的珍贵文化资源,如何赋予其新的生命力并在大众中传扬下去显得尤为重要。"古籍保护分为原生性保护和再生性保护。原生性保护就是指保护古籍本身,而再生性保护则包括了古籍的研究出版以及数字化。"计思诚说。

在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古籍数字化的现场,记者看到,工作人员正在小心翼翼地将一本古籍一叶一叶地扫描进电脑中。在重复这个步骤无数次后,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完成了数字化加工2000余种4600余册地方文献、690部2843册古籍善本、1522种6157页拓片,并通过云南省图书馆局域网、"云南古籍数字图书馆"为公众免费提供服务。

为推进云南古籍修复保护工作社会化常态化发展,云南还打造了集陈展、培训、研习、体验于一体的古籍保护修复传拓研习馆,面向社会开展以古籍修复、历史碑刻传拓为主要形式的常态化实践研习及培训活动。让公众近距离感受古籍的魅力,让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云南最早的报纸贾煜摄

传承性保护也是古籍保护的重要一环。为此,云南创建典籍博物馆,拓展古籍资源的社会服务功能,建设集典籍收藏展示、研究、保护、公共教育、文化传承文化休闲于一体的云南典籍博物馆,打造云南珍贵典籍文物资源的收藏展示中心、研究交流中心、宣传教育中心传承体验中心、研学实践中心、文化休闲中心。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古籍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加强古籍保护研究和利用对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有着重要意义。云南省古籍保护中心也在近期开启了新一轮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持续推动古籍保护修复水平的提高,为深入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作出云南贡献。

云南网记者李熙临杨苑段芃张琦敏

备注:因装订方式不同,古籍按照传统说法为"书叶",有别于现代图书的"书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