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共698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双减、新课标背景下,学习方式变了,教学方式就要变;教学方式变了,教学评价方式也要变。可对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评价该怎么评?目前,并没有固定且放之四海皆准的范式。

实际上,教学评价是重要价值判断环节,具有诊断、调节和激励等功能,对教学全过程影响巨大。当下基础教育圈教学评价的现状如何?教师该如何适应新时代来开展日常教学评价?……

本文综合多方观点和案例,希望梳理出具有一定参考性的教学评价通用逻辑和做法。

反思

抛开“对、错”观念,

教学评价才真正利于学生成长

一味追求“正确”,可能误导学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王栋生 (教育名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来源 | 教育研究与评论

“正确答案”并不等于常识,事物不可能是静止的、孤立的。比起“正确答案”,学习更需要“丰富”。把“正确答案”作为学习目标,学生很可能会减弱甚至丧失探索的欲望。

单一的学习方式不仅枯燥,也容易导致封闭,不利于思维发展。通过练习,熟悉必经的路径,掌握学习的基本方法和步骤,是有必要的。做题也是探究,目的是为了寻找真相,寻找更多的方法。

但如果仅仅是为了寻求唯一的“正确答案”,对学习而言,作用就很有限。那是别人给学生设计的各种题目,目的是训练他,让他熟悉,让他有知识,巩固他的记忆,当然也让他思考,让他“过关”;然后再给一批题目让他做,周而复始,他就这样被“喂养”,“积累”“成长”,成为一名有“学习经验”的人。这一学习过程,不是引导他自我寻找和发现,不是让他自由思考,而是训练。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成为一名熟练的“来料加工者”。

大量重复的基本训练,往往会导致学生思维僵化。纯粹追求“熟练”的训练,不仅劳累,也导致学生形成观念的错觉。事物的答案应当是丰富多彩的,而训练往往追求“正确”,不仅要有答案,甚至只能“唯一”。那样的学习,不可能不败坏人的思维品质。

追求“正确”,有可能误导学生的学习,同样也可能误导教师。一些教师在感叹教学工作的艰难繁重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失误。学校教育所教的错误观念和错误方法,有可能长期影响人的认知。应试教学单一的强化训练,一个显而易见的弊端,就是抹杀了人在未来实践与发展中的无限可能性。

教学评价,也需要“打假”

作者 | 张维宪(山东省聊城市教育和体育局)

来源 | 中小学校长论坛

课堂,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阵地。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各地学校都在积极打造高效课堂。但是,一些中小学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示范课、比赛课,远离甚至背离了高效课堂的初衷和本质。

其中课堂最相关的教学评价,也存在需要“打假”的地方。当前,一些教师对学生的知识、思维方法、学习态度的评价欠科学:

  • 一概肯定,对学生正确回答,表扬言过其实、刻板廉价,令人生厌;

  • 对学生的不同理解不置可否,致使学生难以辨别对错是非;

  • 不懂寓贬于褒的原则,不关注学生的长处,经常刺伤孩子的心灵;

  • 不适当地打断学生发言,影响学生思维的连续性和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 评价严重错位,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不作正确引导;

  • 价值取向存在问题,重视甄别、忽视激励,学生不能发现自身的进步,难以树立自信心。

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评价的内涵、重要意义等。在课堂评价中,要坚持多维性原则、过程性原则、真实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丰富评价方式,发挥评价对改进教学的作用。

应对

教学评价改革的观念、目标、路径

思维转变:回到“活生生”的人来开展

作者 | 李政涛(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

来源 | 中小学老师参考

评价改革要回到改革初衷,回到育人原点,从只看“冷冰冰的分”,走向关注“活生生的人”。

首先,评价就是一种育人方式。新时代的教育改革根本上是育人方式的改革,评价改革是育人方式改革的一部分。

评价的过程不是为评而评,是为育人而评。好的教育评价一定是能够最大限度育人的评价。不管标准貌似多么科学规范,测评工具多么丰富,只要不能实现育人,都不是好的评价。

其次,评价是一种学习方式,评价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学习方式的变革是新时代教育教学变革的一个重要前提。好的教育评价,一定是能够最大限度帮助学生学习的评价。

再次,评价是一种生长方式,评价的过程就是生长的过程。怎么评价就怎么长,评价促生长,促进学生生长,促进教师生长,促进家长生长。好的评价,一定是能够最大限度促进人的生长的评价。

教育评价改革,不是在技术上、操作方法上、评价指标上转向,它背后是价值观的转向。价值观的改变是教育评价改革的起点。举个例子,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很多方案,有很多鲜活的案例,有非常丰富的评价指标、方法和工具。但它在根本上是价值观的转变。

回到人本立场,转向以人的生成、完善为基本出发点。回到现实生活,转向活生生的具体个人。看上去很抽象,但实际上和每堂课、每个学科的教育教学密切相关。

我主要研究语文教学,就以语文为例。

到目前,我已经听评了大概6700多堂课,我在评课的时候特别关注一个问题,今天学的这份文本,和学生的生活、和他自己到底有什么关系?很多语文课只把学生作为文本的旁观者、阅读者,没有建立起这篇文本、这个角色和学生自己生活的关联。课上完之后,这些内容很快就灰飞烟灭了,没有长到学生身上。

什么叫语文?统编教材出来以后,对语文的界定有一个重大转向。语文不仅是语言文字,不仅是语言文学,更是“化语成文”,化别人的语,成就学生自己的文,化名家、名篇的语,成就每个孩子自己的表达个性、表达风格、表达创造。

同样阅读一篇文章,成就学生的感受、主张和判断,最终成就属于他自己的精神生命。每个学科都可以以各自的方式成就学生的精神生命。

基于抽样检测形成的关于群体学生发展情况的结论,不一定适用于每个个体。从众多学生个体中抽象出来的理想发展标准,不一定完全适用于每个个体。这不仅是这种评价方式的局限,也是理论本身的局限,理论就是从大量个案中抽象得来的。但面对每一个具体鲜活的个体,常常就出现了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之间的矛盾。

基于“抽象的人”预设所开展的评价,不足以解释、预测具体情境中的个人。

此外,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背后的价值观不仅是人本,不仅是生活,还回到“整体的人”,转向基于各方面情况分析的综合判断。很多评价是对某一个方面的评价,这是一种割裂式的评价。其实每一个教学行为都具有整体性的教育效果。

叶澜老师有个“成事成人”的观点:成事中成人,以成人促成事。表面上是观念,背后它是思维方式。 包括综合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增值性评价,表面上是观点和概念,背后就是思维方式。 从点状式、割裂式、二元对立式、非此即彼式思维转向关联式、整体融通式、综合渗透式、过程生长式、双向互动式思维。

评价改革不仅是观念的改革,根本上也是思维方式的变革。

以往的评价可能更多停留在评价对象的客观描述和精确测量上,而今天的改革还要求从实际活着的人(主体)出发,对评价对象之于人的意义价值做出判断。

目标指引:以知识建构促进学生积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许燕燕

来源 | 西安欧亚学院

以课程《中外教育史》为例,结合该课程的内容和特点,借鉴巴克勒和梅吉尔推荐的评价方法,分享了基于不同类型的教学目标如何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以促进学生的积极学习。

比如,在知识应用维度,主要采用文献评论和研究报告这两种方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文献评论是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鉴别事实和观点,并摘出某些部分让学生做评价,发表个人见解和观点;而研究报告是让学生选择教育家教育思想或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帮助学生科学地运用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独立完成研究报告。

分析评价维度,可以设计立场选择、自由讨论、辩论赛等评价方式,通过让学生公开演讲、辩论,教师和同学用评价量表就演讲者表达及内容作出评价反馈。

人文维度,通过名著阅读、角色扮演,让学生阅读中外教育经典名著,研究教育家思维角度和思维方式,促进掌握学科知识和思维训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知识是建构的,而不是传授的,即学习是学生在头脑中建构认知模型,老师的责任是设计、引导和管理这个过程。在学习效果评价设计上,要考虑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责任。

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人的成长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营造轻松开放、积极学习的氛围,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重视教学的过程。

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生学习效果是评价课程设计效果的基本标准,也是整个课程设计中困难的部分,正如赵炬明教授所言:目前在“以学生为中心”改革的所有领域中,学习效果评价是最短的短板,因为目前绝大多数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主要来源于老师们的有效实践经验总结,和脑科学、学习科学的研究还未能有效结合。

因此,关于学习效果测量和评价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有待继续研究和实践修订。

推进过程性评价

作者 | 侯梁燕,田莉

来源 | 上海教育评估研究

混合式教学是在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基础上的线上线下教育的融合,它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为学生创造一种个性化、高参与度的学习体验。 要客观揭示和判断混合式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状态,过程性评价结果的反馈必须契合学生学习特点,即评价要为学生提供及时、个别化的反馈信息。

例如,关于“自闭的孩子如何解救”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在线上讨论区浏览学生的回复,了解学生的想法和困惑,并在答疑区及时为学生解惑。总的来说,结合混合式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情况,教师主要需要遵循如下要点:

其一,教师的评价反馈要部分与整体相结合。

一方面,基于智慧教学工具获得的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应做整体的学情分析,以指导线下面授课堂的组织安排。另一方面,结合各学生实际情况做纵向分析,教师应做个别化和针对性的反馈。

其二,评价结果的反馈频率应契合学生的学习参与度。高学习参与、低反馈频率势必会损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可能会出现有的学生得不到反馈或反馈信息千篇一律的情况,导致学生发展缺乏指向性。

其三,评价反馈方式应体现出较好的邀请性。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采取意见交换的方式,让学生获得参与感,学生有疑问时,教师也可以及时解释,确保学生理解和接受评价结果。另一方面,学生作为独特的存在要求教师区别对待学生,对不同性格的学生、不同性质的评价结果要采用不同的反馈方式。如,对外向型的学生采用直接反馈的方式,对内向型的学生要循循善诱,采用间接反馈;对共性问题采用公开的反馈形式,而涉及个人、较敏感的问题需要个别反馈。

过程性评价是课程实施的一个环节,也是一种课程管理的思维方式,其隐性的教育价值体现在让学生在经历过程性评价的过程中学会自我评价,自我反思、优化、更新自己的课程学习实践,提升课程学习中思维的品质,发展课程学习的元认知水平与实践能力。这是“高质量”课程发展的价值旨归。

依托混合教学模式中过程性评价设计与实践的创新,对于教师而言,评价信息可作为丰富课程建设的有益资源,不仅仅局限在课时、绩效等制度性的考量上,还可成为教学研究的生长点;对于学生来说,过程性评价的意义不仅限于考试过关,更多地体现在学习个体能够融合在共建与共享的、开放与自由的学习氛围中,实现自觉、自主、自律性的学习投入与产出,所创造出的学习成果可作为丰富课程建设的重要源泉。

善用激励性评价

作者 | 冉莲,钟昱

来源 | 教科研修炼指导

正确运用激励性评价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勇气和自信心,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

教师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注重评价的针对性,把握激励性评价的“时”和“度”,追求评价的情感性与艺术化。

  • 树立正确的激励性评价观

表扬与批评并重学生回答错误的地方,教师可以采取暗示、提醒或委婉指正等手段,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错误。 同时,教师要表扬学生做得好、有进步的地方,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启发性。

做好预设评价,与生成相结合在实际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活动实施情况、学生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即时表现等因素,将预设评价与生成结合起来,并融入激励性评价,从而更好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激励和指正。

  • 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化

优化评价语言,注重评价技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把口头激励性评价、体态激励性评价、外物奖励激励性评价结合起来,并在细节中体现新意和真诚,使学生体验到平等理解的愉快情感,从心灵上获得自我满足与成功感。

优化评价模式,注重评价创新教师可以将目标激励和竞争激励结合起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点的难易度、学生的性格特点等,为学生确定具体的目标或让学生为自己制订目标,并借助同伴竞争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不断巩固和强化所学知识点。

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元主体激励性评价方式,将教师评价、同学互评和学生自评等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帮助学生形成较为全面的自我认识和正确归因观。

  • 注重激励性评价的针对性

教师要珍惜和爱护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针对性的激励性评价,培养具有个性的人。

因人评价,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激励性评价应注重鞭策性; 对 中等生,激励性评价应注重肯定性和鼓励性; 对 学困生,激励性评价要注重宽容性和激励性 。

点滴评价,及时强化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今天的自己和昨天的自己,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教师也可以通过树立榜样的方式激励其他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 把握激励性评价的“时”和“度”

注重激励性评价的及时性要善于捕捉学生在课堂上的细微变化,对学生的改变和进步给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让学生及时了解自身学习中的不足之处,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迅速改正。

选好切入点,评价明确具体例如,在数学课上,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如果学生虽然解答错误但解题思路清晰且方法独特,教师可以从创新意识和举一反三能力方面进行鼓励,并激励其他学生向其学习。 同时,教师要指出学生解答错误的原因,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并正确运用教学知识点。

以自评催动学生自主成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 | 符永平(江苏省南通市基础教育课改办公室副主任、中学数学特级教师)

来源 | 中国教育报2022年7月8日第10版《重构教学,解放学生的创造力》

学生最清楚自己“学得怎么样”,特别是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得与失、因与果、堵与畅,包括非常隐性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心理等,这些才是学习评价最有价值的依据,也是教学评价与调节的科学实证。

可事实上,绝大部分学生都生活在接受教师无情评判“√”或“×”等简单标志的学习环境里,直接导致学习的主体性被压制。很多学生除了教师给的结果性评价,说不清楚自己学得如何,从而失去随时调节学习方向和纠正偏差的机会,其危害性是可想而知的。

所以,要让学生学会自主自评,这是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能力。

小学生能学会初中的相关知识,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的自主自评一直伴随在他们的学习活动中。时刻存在的自省式评价、启发式评价、快乐式评价,使更多学生能及时跨越学习障碍,顺利在最近发展区不断调整。

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在一堂课快结束时,自己总结自己写,并把它作为课堂小结。因为个体差异的客观存在,每个学生写出来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千差万别。这为我们因材施教、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目标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也是后续教学可以利用的资源。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学习过程评价,有助于引导学生在课堂小结与反思中实现课上的查漏和课后作业的补缺,并进行无缝对接。

用评价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作者 | 蔡可(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

来源 | 中国教师报2022年1月5日第12版《考试评价与教学改革的双向融合》

因为学习需要“知行合一”,对学习是否达成目标的判断要依托“综合性表现”,评价也就不再只是甄别和选拔,其诊断、反馈、激励等功能在教学中就有了着眼点。学生是否在日常学习中运用数学思维提出过问题、运用历史材料探究过历史事件、运用物理知识解释过自然现象……无论新高考还是新课标,都已对教学提出了新要求。

教学的设计就是对学生调用严谨学科知识完成任务的路线图设计,将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变成一个个循序渐进、体现学科特点的表现行为,此时,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也就产生了。评价不只是对学习效果的终极检验,也成为学习过程动态调整的依据,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以评价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教学也好,考试也好,最终都应指向引导学生高质量学习。学生对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探索,也是他们学习特定知识、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完成测试要求的过程。

在教学中,将学科知识内容转化为包含问题的任务,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表现”出所达成的素养;在考试中,变革试题命制观念,以情境任务作为试题载体,引导学生从关注“解答题目”转向“解决问题”——这是深化教学改革、落实教学考评一致性的关键所在。

本文来源:校长会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