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教师正常晋升职称是越来越难了,首先是职称名额受岗位比例限制,僧多粥少,竞争激烈。其次是晋升职称必须满足相应的业绩条件,这些业绩条件包括年度考核优秀、获得的各级荣誉称号、课题论文等等,为了拿到业绩条件,老师们之间的竞争也是日趋激烈。

按照常理,谁的教学工作搞得好,教学水平高,业务素质高,工作量饱和,谁就越容易获得晋升职称所需要的各种各样的业绩条件。但是有时候事实并非如此,每所学校虽然都有自己的年度考核、评优选模办法,但是这些办法都是人制定的,是人操作的,哪些人最容易获得各种各样的业绩条件不言而喻。

有的时候,你不能不佩服一些人在创造业绩条件和职称晋升中的争先恐后、当仁不让、手段非凡。他们凭借自身的优势和资源一路轻松正常或者破格晋升了职称。于是有的老师自觉自愿地选择了沉默,选择了退出,甚至选择了躺平。有的老师,勤勤恳恳在讲台上站了20年了还是初级职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有的地方的职称晋升文件中,明确指出,职称晋升的意义就是为了发挥好人才评价指挥棒的作用,让作出贡献的人才有成就感、获得感,进一步激励广大中小学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可以说,职称设计的初衷是好的,是科学的,是公平的,是公正的,但是好的政策制度并不代表着就能贯彻好、落实好。

职称之所以能够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之所以让老师们争相晋升职称,根本原因在于它的“含金量”,教师职称中的初级职称、中级职称和高级职称之间的工资差距是很大的,比如副高级职称和正高级职称之间的工资差别在2000块钱左右。

近年来,中小学校不少一线教师对职称晋升很有意见,很不满意,原因就在于职称工资的“含金量”与该职称教师的师德、能力、业绩和贡献有时候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职称工资的“含金量”很高,但是职称的“含金量”有时候并不是很高。

别的不说,我只举一个例子。某地有好几位五十多岁的老教师已经很少上课或者只上几节安全、劳动之类的副课,距离退休只有一两年甚至只有几个月了,马上评上了正高级职称就光荣退休了。有的人虽然没有退休,但是评上正高级职称之后就歇岗了,不再上课了。

有网友说,这是对老教师的一种关爱和认可,是对后来人的一种激励,给老教师一点慰藉,让其他人有盼头。网友的话很有道理,既然如此,那直接给这些教师涨工资不是更为简单省事吗?这样做职称晋升的意义在哪里?职称的“含金量”有多高?

为了激励教师就晋升职称,就涨职称工资,职称工资涨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吗?深入到学校里去看看就知道了。所有有的一线老师说,评职称不如直接涨工资,多劳多得,按劳分配,优劳优得,优化教师工资结构,才可以真正调动起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来,真正激励教师做一个师德高尚、能力突出、乐于奉献的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