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两天关于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吵的不可开交。有人支持“是人”,有人认为是“斯人”,分别拿出几十年前的教科书来为自己的观点背书。特别是有90%以上的网友认为是“斯人”,记忆当中,背诵时就是“斯人”。

实际上这个问题其实没有争论的意义了,“是人”也好,“斯人”也罢,都不影响对文章的理解,特别是绝大多数人都已经用了“斯人”,也就用斯人罢,起码比一骑(ji)被改成一骑(qi),争议少。毕竟文化是发展变动的,山月都可以被改为明月,是人和斯人改了又有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我发现,除了人教版教科书之外,几乎所有的出版物都是用斯人,这就很说明问题了。这其实也是竞争的结果,人们习惯用什么就怎么来就是了。偏要抱着古人的臭脚布去坚持也是没有意义的。特别是古代中国改先人的文章是常有的是,道德经中的“恒道”,被改为“常道”,也就习惯用下来了,那“是人”和“斯人”谁又能保证那个才是正宗呢?特别是满人编的《四库全书》改删更是亘古绝今,里面到底掺杂了多少私货,现代人根本都搞不清楚。

但考虑到古人有避讳的说法,是和斯两字,斯是最有可能被人用来取名的,所以将斯改为是是最有可能的,毕竟为尊者讳,也不完全是为帝王,甚至自己的长辈和祖宗的名讳都是要避讳的,某人在传抄过程中为了避讳而修改是完全存在的。但其他人在传抄中可能并不忌讳,所以就会有不同的版本了。所以,纠结这些字词其实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实际上,在两个版本中,被人接受度最广的也是“斯人”,也不仅是现在,而是从古代许多人的文章中都可以看到,那么就不能简单地认定“是人”就一定是正确的了。毕竟不能因为现存的文本最早的是“是人”就一定认为“是人”是对的,斯人是错的。实际上文化传承是有一定的稳定性的,而文本保存留世则有一定的偶然性,特别是满人在编撰《四库全书》时,销毁了大量的文献,更让留世的经典可验证的版本少了许多,也对《四库全书》的改动,更加难以纠正。

但在社会文化传承中,人们的习惯性用法会保留原来的痕迹,人们的习惯性用法,可能才是其本来面目,毕竟像语言这东西,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才能更好地流传开来。具体到“是人”和“斯人”上,很显然斯人会更胜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