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如何推动媒体内容变革?媒体智能化背景下人机关系将发生哪些转变?算法技术流行,如何应对新技术对信息传播格局带来的影响?10月27日,成都传媒集团三色智库通过红星新闻直播间举办“三色讲堂·智媒体与未来”系列第5期“探见智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智能化趋势”主题讲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讲座主题

本次讲座邀请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兰教授以“新媒体发展的智能化趋势”为主题,围绕智媒体发展过程中技术层面的实践应用,结合案例从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审核、信息分发等角度解析媒体的智能化趋向,并思考了媒体智能化背景下人与机器的关系转变。同时,彭兰教授与三色讲堂主持人李若锋进行了深度对话,共同探讨新媒体发展的智能化趋势。

统计数据显示,本次讲座过程中,红星新闻各平台收看人数近20万人。

扫二维码回看本次讲座视频↓

聚焦六个维度

探讨新媒体发展的智能化趋势

在媒体智能化发展趋势下,人工智能和算法等智能化技术概念已慢慢渗透进媒体的生产系统之中。这些智能化技术会给媒体行业带来哪些挑战?对媒体内容生产有怎样的影响?人与机器的关系在智能化的背景下又将发生哪些转变?围绕上述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的问题,彭兰教授均进行了详细阐述。

在彭兰教授看来,智能化技术给媒体行业带来的挑战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更加紧迫,因为在我们今天的媒体生产系统里,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技术正在进入从信息采集到加工以及最后的分发等各个环节。”随后,彭兰教授着眼信息生产的各个环节展开了讨论。

第一个环节是信息采集的智能化。“未来的传媒时代,我们可能会面临着一个所谓万物皆媒的途径,所有的智能化物体,它们都在一定意义上是媒介,是信息采集的设备,那么他们所带来的这种信息能力的增强,对人的力量而言是一个有力补充。”彭兰进一步说道,“对未来的媒体来讲,我们怎样去利用这样一些过去没有接触,甚至可能没有听说过的一些数据维度,去开拓我们报道的新视野,去提供新的认识世界的方式,可能这也是我们所面临的挑战。”

谈到信息加工的智能化环节,彭兰教授结合视频和案例从文字的智能化写作、图像和音视频的智能化编辑、智能化音视频内容生产、图像和音视频内容的智能识别与处理、智能主播这几个方面出发,对信息加工智能化中具体的技术应用进行了介绍。

如何理解信息整合的智能化环节?“我们谈到的整合可能就是多种不同的信息,包括不同类型、不同来源的信息,它们怎样能够组成一个结构化的单元,变成一种有逻辑的信息结构。”对此,彭兰教授从文章的自动配发、多媒体的智能组合、信息专题的智能化聚合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讲座最后,彭兰教授还探讨了智能化媒体中人与机器的关系维度,她总结道,“从媒体角度来说,我们特别注重的可能就是怎样把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机器的价值判断进行一个有效协同和互补,把自己头脑里边的经验和感性与机器的数据算法之间形成一种平衡和互补。”

媒体智能化大潮下

传媒业应该如何把握航向?

如何应对媒体智能化趋势带来的挑战,是主流媒体集团在新技术潮流中不可忽视的问题。专题讲座后,彭兰教授与三色讲堂主持人李若锋就此进行了深度对话。

媒体智能化趋势下,拥有社会舆论导向使命的主流媒体面对新媒体技术大潮时,应如何保持对技术的理性与审慎?彭兰教授认为,主流媒体一方面应坚持自己传统的专业性使命,另一方面也应该对新技术持既开放又审慎的态度。新技术带来外部环境的变化,深刻改变了公共信息传播的格局,面对新技术对传统体系的冲击,审慎的态度意味着媒体并非要跟风所有新技术,而是在对自身发展做出方向性判断后,在一定程度上借用外力寻求突破,同时也不能忘记主流媒体对于行业的引导责任。

当前国内主流媒体在实现智能化实践中存在哪些有待改正的问题,应避免哪些误区?彭兰教授表示,开放与合作是关键词。对媒体而言,一些值得探索的路径,是通过和一些在特定专业有着成熟经验的企业进行合作,可以更快地完成相关领域探索,而如何排除内部矛盾并在机制上保障这些合作探索的模式也是传媒业应该思考的问题。

新闻工作者应重点学习哪些知识与技能?彭兰教授表示,一方面要培养数据思维,另一方面要形成跨学科合作的意识。“虽然我们这个行业的特长是以人文精神作为基础,但是也不能够绝对去排斥数据思维,我们通过理解数据是怎样描绘世界、呈现世界后,再加上我们现有的人文视角去理解世界。”

展望未来几年,在新媒体智能化领域具体有哪些新技术、新领域值得重点关注?元宇宙话题引发关注。关于元宇宙、融媒体和数字藏品等新兴话题,彭兰教授表示,媒体应该谨慎地跟进和谨慎地关注,“我们需要关注包括元宇宙在内的所有技术,但是可能我们不一定能够具体分辨未来一定是哪个技术更重要或者不重要,关键还是要充分地去理解技术可以带来什么,在这样一种前提之下去思考哪个方面是我们更有优势的,我们更值得去做的,哪些是可以关注而暂时不动作的,哪些甚至是可以放弃的。”

智媒体技术发展

持续塑造媒体采编流程

据了解,三色讲堂是成都传媒集团主办,三色智库承办的关于技术、传媒、文创领域的讲座新品牌,致力于链接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以前瞻视野、格物致知精神探求媒体融合、文创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积极利用前沿媒体技术进行内容呈现,打造服务传媒行业发展的新型讲座。

“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突飞猛进,数字技术正在深度影响当前的传媒业格局,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愈发感受到新兴信息技术给新闻采访、传播、分发、互动等环节带来的影响,媒体的智能化趋势倒逼媒体从业者塑造新媒体思维,提升自身的新媒体素养。”收看本次讲座后,成都商报记者林聪感触很深,他认为,在媒体智能化趋势下,新闻工作者应该在日常采访中借助多种信息工具去发现新闻线索,建立自己的信息库,还应该注重用户体验和用户反馈,更加精准把握读者到底喜欢哪一种形态的内容产品,促使自己采写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闻作品。

讲座中关于信息加工、信息整合、信息核查等观点的分享同样让红星新闻编辑向财霞受益匪浅。在她看来,通过本次讲座,深刻认识到新媒体发展的智能化趋势下,新闻编辑应该以新媒体的理念和方式去开展稿件编辑工作,让稿件的文本内容和呈现方式更加具备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数字技术尤其人工智能的突破性进步,正深入渗透并推动媒体进入更加复杂的数字化维度,不断拓展媒体从内容生产到传播环节的种种革新。“成都传媒集团三色讲堂近期聚焦这一热点,已经围绕媒体智能化开展了几次专题讲座,如果说此前赵子忠教授、周涛等教授更多围绕数字技术、元宇宙场景等与主流媒体的变革融合展开,彭兰教授的讲座则紧密结合了新闻生产的特性,从新华智云机器人矩阵、AR采访眼镜、传感器新闻、每经AI电视、体育比赛视频背后人工智能写稿原理等很多案例,深入浅出地解读了智能技术在主流媒体新闻采集、内容生产、传播等环节的各种应用场景,并进一步探讨了主流媒体未来需要着力实践的方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所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黄琳说。

在黄琳看来,成都主流媒体近年来一直在锐意创新,面对一大批年轻的数字“原住民”群体,面对以智能技术为基础建构的技术文化、话语情境、情感机制,深入推动智能化实践,将给数字中国语境下主流媒体的新闻生产与传播带来更多新的尺度,真正将智能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枢纽,驱动海量采集,多元生成,多点传送,全面重塑生产流程、变革新闻生产与传播方式。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

编辑 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