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餐巾纸实验

在一家酒店把白色的餐巾纸放在桌子上供客人使用,这时客人们往往会很随意的取用,造成不必要的浪费。接下来,把白色餐巾纸换成质量相同但是颜色鲜艳亮丽的红色餐巾纸,这时情况截然不同,大多数人都会按需取用,甚至一次只拿一张。可见,当某样东西比平时更耀眼夺目时,人们对它的重视程度会相对增加。人靠衣装马靠鞍亦是相同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7、分钱实验

美国行为经济学家弗农·史密斯曾设计以下实验:

让A和B两个互相不认识的人去分100元。由A决定这笔钱怎么分,而B决定是否接受A的分配方案。如果B接受A的分配方案,那么二人可以拿钱就走;如果B不接受,那么两个人都得不到钱。实验结果:通常A的分法都是一人一半,如果给B分配的少了,多数情况下B会拒绝。

结果说明:

1.人在做决策时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如果A和B都是纯理性的经济人,那么A的分法就应该是给自己99元,而B也会接受,反正对B来说获得1元比什么都没有强。2.不患寡而患不均,人们在意公平,不公平的激励机制是没有效率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认知失调实验

1959年美国心理学家贾斯汀格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研究人员在一个小时内给被试分配一些非常无聊的任务,比如重复地转木头把手等。之后付给被试一些报酬,有的被试拿到了1美元,有的被试拿到了20美元,前提是他们都得告诉等待做实验的下一个人:“这个实验很有趣。”

结果显示,虽然大部分被试都照做了,但不同的被试却有不同的想法:拿到20美元的被试认为,研究人员是在用20美元买一个谎言,这个实验的确非常无聊,自己只不过为了20美元才撤了这个谎;而拿到1美元的被试则认为,这个实验的确非常有趣,自己并没有说谎。

费斯汀格这样解释实验结果:拿到1美元的被试告诉他人“实验非常有趣”的理由并不充分,也就是说觉得1美元不足以让自己说谎,他们在认知上就会出现失调,内心会感到不舒服,为了消除这种不舒服的感觉,他们就会改变认知,相信自己的确觉这个实验非常有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白熊实验

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把实验对象被分为三组,然后给他们看一段长约50分钟的关于白熊的影片。看完后,他分别对三组实验对象说:

第一组:“你们要记得那头白熊。”

第二组:“你们可能会喜欢上那头白熊”

第三组:“你们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

一年之后,结果竟然是被告知“千万别去想那头白熊”的一组对当初观看的影片最有印象。实验告诉我们:越想忘记某事,反而会越“记得”清楚。

所以想要真正地忘掉某事,顺其自然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思维的规律是:只能努力记忆,顺其自然淡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知觉选择性实验

美国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研究人员事先告诉被试,注意观察视频中打篮球的运动员传了几次球,然后给他们播放打篮球的视频。等视频播放完以后,研究人员却问了另外一个问题:有没有看到球员之间走过一只大猩猩?

所有被试都觉得奇怪,怎么会有大猩猩呢,一致表示没有看到。于是研究人员再次播放了视频,这时被试们才注意到,打篮球的人群中真的有一只大猩猩穿过,而他们第一遍看视频时居然都没有发现。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知觉选择性。知觉选择性是指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进行组织加工的过程。

想想看,如果不能把每天看到的听到的东西进行过滤,那大脑要处理多么庞大的信息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知觉选择性也是一种必须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