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郑和归来

在我们以往的教科书中,往往宣称哥伦布在15世纪(1492年)“发现了”新大陆,让世界第一次知道了美洲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然而新考古证据已证明,早在哥伦布之前几百年就早已有人抵达美洲并进行了往返。

与此同时,对传说中东晋时期刘宋的得道高僧、旅行家法显和尚以及明朝永乐时期的郑和七次下西洋过程中是否也曾抵达过美洲,也一直存在争论。

今天的文章,我们首先探讨欧洲人的“文兰岛地图”(1434年)真假背后的争议,同时说明为什么哥伦布并非最早抵达美洲的航海家,在之后的文章中,我们介绍同样存在争议的另外一张中国古地图“天下诸番识贡图”(约1418年)及其背后的争议,探讨中国人在哥伦布之前到达美洲的可能性有多大。

首先我们要明确,不管是欧洲人还是中国人,最先到达了尚处于蛮荒的美洲,至少有一点是确认的:

哥伦布绝对不是最早到达美洲的第一人!

哥伦布

今天的故事,我们从一张古代的“世界地图”说起。自从1965年公开以来,关于它是真迹还是赝品的争论已经持续了超过半个世纪,在这个过程中,支持和反对的声音轮流占据上风,但直到今天,争论还在持续中,支持和反对的双方都无法拿出足够说服对方的证据,这就是久负盛名的——文兰岛地图(Vinland Map)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兰岛地图(Vinland Map)

一、关于文兰岛地图持续数十年的真假争议

首先要明确,所谓的“文兰(Vinland)” 是古代维京人在公元十世纪时对北美某些地区的称呼。通常认为,美洲地区是由意大利著名航海家哥伦布(Colombo)在公元1492年-1503年期间先后四次航行首先抵达并发现的,在此之前的美洲大陆一直被看作是一片与世隔绝、独属于印第安人原始大陆,也正因为这样的地理大发现,通常将哥伦布发现美洲当作人类历史的中世纪史与近代史的分界点。

顺道提一句,哥伦布发现美洲的事实,至少在哥伦布本人那里他是极力否认的。实际上,哥伦布的航行是由于被马可波罗等人对中国的描述所吸引,是以亚洲尤其是中国为目的地的航海旅行,所以虽然他曾四次航行到达美洲,但他始终认为他到的地方是亚洲。在第一次航行到达今天美洲巴哈马的岛屿时,哥伦布在航海日志中认为自己抵达了日本海的外围群岛,距离中国咫尺之遥。在此后,他又误以为自己到达了东印度群岛,并将美洲土著居民称之为“印第安人”(Indios,西班牙语中“印度人”的意思),并沿用至今。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哥伦布拒绝承认他到达的是美洲大陆,美洲大陆也拒绝哥伦布。现在美洲大陆之所以没有以哥伦布的名字命名,而是由在哥伦之后抵达美洲的佛罗伦萨航海家亚美利哥·韦斯普奇(Amerigo Vespucci)的名字命名,原因就在于此。

美洲(全称亚美利加洲),名字的来源就是这位后来者的名字亚美利哥(Amerigo)

在之前很长的一段时期中,对于在哥伦布之前是否有人先于他抵达美洲,虽然一直存在争议,但由于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往往并不被广泛认可。

而对于文兰岛地图(Vinland Map)真假之争的意义也正在于此,一旦确定文兰岛地图是真实的,那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结果就将被推翻,人类的大航海时代、地理大发现乃至中世纪与近代史的分界点等等都将被推翻,人类的社会历史将需要进行重大的重新洗牌。

实际上,无论文兰岛地图是真是假,早在哥伦布之前,欧洲人已经率先抵达过美洲的历史是已经被证实的。1960年挪威探险家海尔格·英斯塔(Helge Ingstad)和他妻子就已经在北美加拿大纽芬兰岛最北端,发现了在公元10世纪,由北欧的维京人在北美大陆开拓和定居的——兰塞奥兹牧草地。1978年,这一欧洲人在美洲的最早遗址被纳入世界文化遗产,而这也称为欧洲人在美洲除了格陵兰岛之外唯一的确凿证据。而这也切实证明欧洲维京人比哥伦布抵达北美大陆早了近500年。

如果认为,只是仅仅凭借维京人(通常认为现在的维京人三国是丹麦、瑞典、挪威)在北美这一处的原始聚集地,尚不足推翻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的定论,毕竟维京人的这种聚集地对美洲历史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那么,如果可以证明文兰岛地图是真的,那意义就会完全不同,这就说明当时维京人已经完成了对北美大陆地图的绘制,其对北美的熟悉和开发要远远超出之前的历史认知,也就足以说明,在哥伦布之前,北美早已不是封闭的原始大陆,而是与欧洲存在深入的联系,所谓的哥伦布地理大发现,显然就无法成立。这才是对于文兰岛地图,持续超半个世纪争论的真正意义。

交代完了背景,那接下来我们就聊一聊关于文兰岛地图的基本信息和相关争论。

1957年,文兰地图首次出现在英国,根据地图上的拉丁文注解显示地图绘制于15世纪中前期(比哥伦布早半个世纪),并称它是根据13世纪的一幅地图重新绘制而来。

它最初的拥有者是一个名叫恩佐·费拉杰利(Enzo Ferrajoli)的意大利商人,他称自己从西班牙萨拉戈萨著名的图书馆将地图偷走,并试图让大英博物馆对地图进行认证,但被博物馆所拒绝。此后,他便以3500美元将地图卖给一家书店的主人。

1959年,耶鲁大学校友保罗·梅隆以100万美元购得文兰地图,并聘请了大英博物馆和耶鲁图书馆的地图和手稿专家,对这幅地图进行了长达七年的研究验证。最终参与的专家学者都认为这幅地图是真的。

1965年,在确信地图为真以后,文兰岛地图被公之于众。持有人保罗·梅隆将其捐赠给耶鲁大学。此后也一直由耶鲁大学持有这张地图直到今天。

在地图公之于众的几十年,关于它真假的争论开始轮番交替上演。

进入20世纪70年代,科学家沃尔特·麦克罗恩通过试验,在文兰岛地图使用的墨水中发现了二氧化钛,他认为该物质在自然界中很少存在,而它却普遍存在于20世纪20年代后生产的墨水里。据此为依据认为地图为赝品,至少是20世纪20年代以后才出现。实际上这也是反对者最为有力的唯一证据。

不过后来文兰岛地图的支持者也往往会利用一个来自中国的相似案例作为反击的理由,这个案例就是在上世纪末秦陵兵马俑的彩绘染料中,意外发现了一种被认为是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最早出现的化学染料,而这种染料不仅在兵马俑,甚至在秦汉的很多文物中都有发现,而这一谜题至今尚未破解。关于这一神奇的故事,我们会在之后的文章详细描述。

2006年,美国化学家杰奎琳·奥林对地图的羊皮纸和墨水进行全新的测定与研究。她认为,通过对羊皮纸重新进行碳14含量测定,断定地图的制造年份是1434年,这也符合了地图绘制于15世纪中前期的描述。

同时她认为沃尔特·麦克罗恩的实验不足以证明地图使用了伪造的含二氧化钛的墨水,因为地图上的墨水中还含有铝、铜、锌等矿物质,也不属于那个时代,她的解释认为这些物质与锐钛矿,都是墨水制作过程中无意混入的副产物,不能作为推断年代的证据。但不得不说,这样的解释确实有些过于敷衍。

后来,耶鲁大学试图将这场已经持续几十年的真假之辨尽快平息,对外宣称综合各方面证据后认为这幅地图为赝品,但显然这样的说法不但没有平息争论,反而让真假之辨更加高涨。

尤其是在支持者提出了关于中国秦汉时期曾经广泛使用的一种颜料,其在自然界并不存在,并在秦汉之后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直到1980年代的超导实验中才再次被人们合成,这样无法解释、却又无法否认的历史谜题,反而动摇了文兰岛地图中通过墨水中的二氧化钛,否认地图为假的证据牢固性,毕竟秦汉时广泛存在的这种染料,是无法否认,又无法解释的。

兵马俑上的“中国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