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声明】本作品的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归【开屏新闻】所有,任何第三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2023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报名正在进行中。今年,预计全国考研报名人数将突破500万。

日前,昆明理工大学公布数据显示,在该校2022级研究生新生中,有92人本科毕业于985重点高校,其中不乏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双一流”名校。类似现象在省外一些“双非”高校(非“双一流”建设高校)同样存在。一时间,逆向考研现象引起热议。所谓逆向考研,是指“双一流”高校本科毕业生考取“双非”高校研究生的情况。业内人士认为,这种现象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考生从挑学校到挑学科的观念转变,有助于打破唯名校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逆向考研

从“双一流”院校到普通院校

根据昆明理工大学公布的研究生新生数据显示,在该校2022级研究生新生中,有92人本科毕业于985高校,包括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天津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南大学、厦门大学、重庆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山东大学、湖南大学等“双一流”名校。

不仅昆明理工大学,省外一些“双非”院校同样有类似现象。据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报考该校研究生的12146名考生中,有602人毕业于“双一流”高校,仅浙江大学就有96人。武汉科技大学2022级硕士研究生新生共有3188名,其中毕业于“双一流”高校的新生有159人,包括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64所“双一流”高校。类似情况还在深圳大学、广州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江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双非”高校中出现。

观念转变

从挑学校到挑学科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业内人士分析,首先,近年来考研人数增多,竞争加剧,压力增大,但一些院校的研究生招生计划并未增加,“上岸”名校的难度因此加大,一些“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因此退而求其次,主动选择或被调剂到普通院校。其次,考生的考研心理也在发生变化,和以往相比,一些考生在选择院校时将专业方向、学科优势和就业前景放在了首位。逆向考研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近年来考生从挑学校到挑学科的观念转变。

事实上,部分“双非”院校在一些学科上已经拥有突出的实力和优势,甚至并不逊于许多“双一流”高校。以昆明理工大学为例,在近期发布的2022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中,昆明理工大学上榜14个学科,显示出强劲的学科竞争力。目前,该校工程学、材料科学、化学、环境/生态学、植物与动物学、农业科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已先后进入ESI全球前1%。

“之所以选择报考昆明理工大学,主要是基于学校的学科优势和专业实力。”昆明理工大学一位在读硕士研究生表示,虽然是“双非”院校,但昆明理工大学在国内院校的综合排名很靠前,一些学科和专业的综合实力甚至超过许多“双一流”高校。而且昆明理工大学每年的研究生招生都竞争激烈,“一些专业的录取比例在5:1左右,部分热门专业甚至超过10:1”,热度并不低于一些“双一流”高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理性思考

考研不只为圆名校梦

教育部数据统计显示,从2017年开始,全国考研报名人数持续上涨,2022年考研报名人数为457万人,预计2023年考研报名人数将达500万人。

除了应届生考研外,往届生的加入也是报考人数持续增加的原因。以云南大学研究生院发布的数据为例,2020年往届生考研人数为12291人,占比56%,超总人数的一半。2021年往届生考研人数为15410人,占比63%。而大部分高校发布的研究生报名人数往届生报考比例也在50%左右。

“出现逆向考研,除了激烈的竞争,还有一方面是现在的年轻人更理性地看待就业。”昆明学院一位负责招生就业工作多年的教师认为,随着本科阶段的学习,学生对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理解,包括自身所学专业、学校、就业方向等有了新的认识,都可能影响报名选择。“可能想要就业前景更有优势的专业,或是期待选择更有竞争力的导师,或想换一个城市发展……就出现了越来越多逆向考研的情况。”考研不再只为圆名校梦,基于竞争压力、专业方向、学校层次、城市位置和就业前景等因素综合选择院校,或是更为理性的考研规划。

理性对待

找准定位及职业发展方向

一直以来,“名校光环”是一种固有观点,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双一流”毕业生跳出学历崇拜,逆流报考“双非”,成为打破“唯名校论”偏见的一股重要力量。

为了打破就业壁垒,早在2013年,教育部针对大学生就业发布通知,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严禁发布含有限定985高校、211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2020年10月13日,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各级公务员招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招聘要按照岗位需求合理制定招考条件、确定学历层次,在招聘公告和实际操作中不得将毕业院校、国(境)外学习经历、学习方式作为限制性条件。

人社部青年就业创业指导专家、云南农业大学就业与创新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张东艳说,在国内,不少院校都存在逆向考研的现象,这有助于打破唯名校论。对于考研学生来说,无论是“拾级而上”还是“逆流前行”,都要先弄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什么考研。张东艳表示,学生应理性看待考研,找准自己的定位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要努力找到自己终身的职业发展目标。

记者观察

逆向考研是“鲶鱼效应”

考研是更高层次的深造过程,近几年已成为越来越多本科毕业生的选择。虽然每年研究生招生人数都在扩大,但仍然远低于报名人数。而这样的结果也让考生日趋理性:审慎选择院校、尽量匹配适合专业、接受院校调剂……第一志愿报考录取率越来越高。

活力来源于竞争,来自于压力和挑战。逆向考研一定程度上是“双一流”高校建设的积极结果。这样的“鲶鱼效应”不仅让考生有更多选择的空间,还给有实力的“双非”高校带来更多发展机会,给“双一流”高校,特别是其中的非热门学科专业带来压力,进而转化为发展动力。

社会不该给学校贴标签,一些办学上有特色、有水平,与地方和行业深层融合的“双非”高校,打破了由“身份附加”带来的“名校办学资源虹吸”,促其优质生源扩大进而办学质量水涨船高,最终促进高等教育资源更加优化配置。

春城晚报—开屏新闻记者 罗南

责任编辑 易科彦

责任校对 猫恩泊

主编 何晓宇

终审 曹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