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一年的十月份,都会有不少退休人员在网上晒“退休工资”,一般来说,他们这个月的退休金会比平时月份多一些,这是因为十月份会收到补发的养老金。

养老金每年都会调整两次,这次的调整针对的是从1月1日以来退休人员的养老金进行重新计算和调整,等到确定了养老金差额之后,一次性补发下来,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已经有23个省市公布了新的养老金基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都已经离开工作岗位退休,每年还能多拿到一些退休金,应该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才对,但是我们发现,很多退休人员却并不开心。他们的不开心情绪往往是和周围其他退休人员退休金对比之后产生的。

想想也能理解,有的退休人员一个月退休金能拿到上万元,有些退休人员的退休金一个月才刚过一千多,平时月份的差距就非常大,到养老金补发月份,那些原本领着高退休金的人,补发的金额更高,领着低退休金的人补发金额低,他们纳闷:大家都已经退休了,对这个社会再没有奉献了,凭什么还要有这么大的差异呢?

有了意见之后,他们顺势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那就是以后养老金调整要限高提低。所谓“限高提低”,在调整养老金的时候,划出一条“标准线”,超过标准的养老金高的不涨或者少涨,低于该标准的可以多涨价,比如将标准定为5000元/月。

这个建议怎么样?可行吗?

有人说,这个做法是值得提倡的,因为它最大限度的保障了绝大部分人的利益,从这一点来看确实如此。2021年我国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水平不到3000元,只有2987元!即便2022年全员调整也不过3100元左右,这说明着绝大多数退休人员的退休金是低于5000元/月的,针对这一群体多涨养老金,受益的人最多。

这么一说,似乎很合理,真的如此吗?在这里要提醒大家注意了,在这个问题上,绝对不能简单的遵循“少数服从多数”。

一方面,建议不符合设立的基本原则。

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基本原则,也是这么多年来,大家一直在积极缴纳社保的前提条件。

正是因为有些退休人员在退休之前一直在尽最大可能的缴纳社保,每年的养老金累计余额才会一直增长,而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正是看到了每年养老金在上涨,而且退休之前缴纳水平越高,退休后的涨幅也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这些曾经为养老金蓄水池做出较大贡献的人退休后享受的待遇还不如贡献量少的人,那么他们完全没有必要在退休之前按最高规格缴纳社保,都按照最低标准缴纳就好了,而一旦这么做,那养老金蓄水能力就会下降很多,不利于养制度的可持续性发展。

另一方面,地域差异大,养老金调整切忌“一刀切”。

我国各省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一般来说沿海要比内陆发达,南方要比北方发达,相应的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大家的工资水平也高一些,当然消费和物价水平也要高一些。

如果我们抛开消费和物价,不管不顾“一刀切”式的调整养老金,这就会造成经济发达地区的退休人员养老金不够覆盖日常支出,而经济落后地区的退休人员养老金用完后还有结余,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养老金的调整必须同步地方经济,,养老金调整切忌“一刀切”。

不管是从养老金制度的基本原则还是从经济角度出发,养老金的调整采用“限高提低”都不可行。要我说,与其在退休之后,感叹个人在养老金上比不过其他退休人员,不如提前行动起来:

一、找一份好工作,拔高缴费基数,延长缴费年限。

如果想在退休之后拥有一份较高的退休金,年轻的时候就要奋斗起来。首先,在选择工作时,尽可能的找那些高水平缴纳社保的工作,比如公务员、事业单位、央企和国企等单位的工作。

其次,你得深刻意识到,无论在何时,养老保险“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基本原则是不会改变的,别只盯着最低缴费年限看,那是最基础的保障,尽可能的延长缴费年限,是自己处于高水平行列中。

二、多渠道投保,给自己更多保障。

实际上,体制内退休人员的养老金普遍高于私营企业退休人员,如果没有进入体制内工作,即便是高端人士按照高规格来缴纳社保,由于社保有最高缴费基础限制,养老金替代率在50%-60%之间,仅仅靠缴纳社保想要退休后过得滋润是不现实的。

所以,在积极缴纳社保的同时,最好将商业保险也提升日程,这样退休之后就能多一份收入。至于选择哪一款保险,这个就要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量力而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