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旧中国,有一位叱咤风云的将军,宁肯舍弃城市舒适的生活,弃官不做,而立志开发边疆,甘愿到塞外荒原当一名村长,他就是爱国实业家、被誉为“荣军之父”的段绳武。

段绳武 (1896~1940),原名段承泽,字以行。直隶(河北)省定县(今定州市)高头村人。幼时,入邻村私塾读书,稍长,到城关县立小学。耳闻目睹外国列强侵略中国,于是萌发了朴素的爱国思想,心中产生了从戎报国的愿望。于是,瞒着父母到北平从军,时年1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段绳武先生与夫人王赓尧摄于包头河北新村炮楼前

他先在北洋军王占元部当兵,后在孙传芳属下任正目(班长)。连年内战中,因作战勇敢,“屡建战功” ,先后被提拔为排、连、营、团、旅、师长,直到代理五省联军第一军军长。

民国15年( 1926年)冬,五省联军被北伐军击败,段绳武招集残部,退驻山东泰安听候改编。听到武训行乞兴学的故事,就亲自去堂邑县参观访问,当时,堂邑县武训生前筹办的3所义学已初具规模,当地的穷孩子都能免费上学,他深受感动,自愧身为将领,不如一个乞丐。他说,自己过去享受得太过分了,对社会所尽义务太少了。如果做官的都学武训,把钱财拿出来办学,何愁国家不兴旺!于是决心今后多做对得起人民的事,以“销赃赎罪”。在此期间,他改名“绳武”。“绳”,本意是指各种纤维或金属丝编结成的条状物,同时也指木工用的墨斗的墨线,引申为“标准”,“绳武”,就是终身以武训为标准和榜样。

1937年,段绳武先生为武训诞辰100周年题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段绳武先生编纂、1938年由重庆生活教育社出版的《武训先生画传》版权页

民国18年( 1929年),国民政府将段绳武部改编为四十七师,他仍为师长,移防宣化。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目睹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他从戎报国的初衷也付之东流,于是毅然选择新的献身之道。

同年冬,他上书国民政府,要求率部西北屯垦,结果未准。民国19年( 1930年),他愤然辞官,闲居北平。1931年夏,段绳武只身来绥远考察,看到这里地处边陲,人烟稀少,农民多为天主教堂佃户,生活十分困窘,大部分人家只有一条裤子,谁出门谁穿;又发现日本人冒充喇嘛,盗窃文物、收集地质资料,进行特务活动。他十分愤慨,认为办理移民、建立新村,开发边疆,确是当务之急。因此,返北平后,一面向社会呼吁,一面积极准备移民实边工作。回来后他变卖了房产和汽车,经营陷入困境中的包头电灯面粉公司,规划他开发边疆的蓝图。同年冬,举家从北平迁往包头。

段绳武来到包头后,创办了新式的“武训小学”,邀请河北同乡任教,改用普通话授课,深受人们欢迎。

民国21年(1932年),段绳武在包头城南黄河畔,今九原区白音席勒街道黄草洼村一带购得荒地数十亩,聘请流亡的韩国人试种水稻,两年后种植成功,受到绥远省政府嘉奖。次年着手筹建新村,在包头城东南15里处、铁路线以北南海子一带,以每亩5角的廉价购置盐碱地6千余亩,准备改良后作为新村村址。

当年夏天黄河泛滥成灾,直隶、山东、河南大片农田被淹没,数以万计的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他闻讯后,在包头组织“直鲁豫同乡会”,又联合河北省知名人士谷九峰、张清廉、齐晓山、刘润琴等人组织“河北移民协会”,自任干事长,并函请直隶省政府协助办理移民事宜。值得一提的是,有一位姓边的天津人士,购买“跑马票”(即赌马)赢得了数千元的大奖,得知数省遭灾和段绳武组织移民救灾的事迹,就把赢得的奖金全部捐献了出来。这真是“德不孤,必有邻。”

深秋,段绳武前往灾区动员移民实边。当时洪水尚未退尽,他往来奔波于齐腰深的洪水中,热忱宣传“河北移民协会”的宗旨、条款。经过耐心说服和严格考察,挑选100户共312人到包头落户。民国24年(1935年) 4月,段绳武率众兴建新村,先由一部分人开垦荒地,一部分人盖草坯房,按组调配使用牲畜、大车,还同时安排植树、种菜,饲养家禽家畜。新村6月就很快竣工。段绳武一家同移民一起迁往新村,并命名为“河北新村”,实行农村合作社制度。他自任村长。

新村的住房都是坐北朝南的一排排北房,每户两三间不等,按人口分配,房前屋后可自己植树种菜。全村四周筑有寨墙,村门在正南。寨墙四角修有岗楼,村民日夜轮流携带步枪巡逻,以防狼群袭击或土匪骚扰。

移民进入新村后,段绳武同夫人王赓尧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

村正中央为一公共场所,北面修有武训纪念堂、村公所、小学、合作社、工厂、仓库、碾磨房、牛马圈棚及车棚等等。场中央立一木架,悬一口大钟,为集合村民的信号。

在对村民的社会教育方面,河北新村成立了自治会,负责村民的训练与教育工作。每日清晨,段村长即在大礼堂前鸣钟召集村民聚会,讲述自省向善的重要意义,然后分配劳动工种,村民分头去劳动。晚间召集村民开“良心省察会”。段绳武还从自己任常务董事的电面公司为新村无偿架设输电线路,供村民生产、生活用电。从此,河北新村名扬塞外。

段绳武建设新村井然有方。对安置移民、贷款拨地、村务管理,都拟定详细的规则;为使村民和睦相处,制定了《村民公约》。段绳武注重村民教育,将自己到包头创办的武训小学由城内迁至新村,亲自兼任校长,主持校务。特聘保定民生中学毕业生张嗣贤、李德祥到新村任教。在他的倡导下,新村还办了成人扫盲和妇女识字班,成立了新村教育委员会。

段绳武为人谦恭,平易近人,常以骆驼自喻。他在自用的一对铜镇尺上镌刻座右铭:骆驼不会花言巧语,只会艰辛劳苦地向前进步;骆驼不会讲究享受,只会忍饥耐寒地负起重担,万里跋涉,不达目的不止;骆驼不会向别人招惹是非,只会团结互助的生活,偕同大伙一块儿找幸福。他身为村长,管吃、管住、管穿、管卫生、管教育、管生产,甚至连年轻人的婚姻大事也管。为给单身汉找配偶,他亲往北平救济院接回十几名妇女,为他们配对成婚。

段绳武为移民实边呕心沥血。自民国22年(1933年)至民国24年( 1935年),先后4次到河北动员移民,共有330户、1000余人来包实边。为建设新村,段绳武慷慨地献出全部家产,4个儿子也在新村相继病故。他从河北“黄灾救济会”请得5万元经费,从“河北移民协会”筹措4万元经费,解决了移民各项开销。为扩大开发西北的影响,求得支持,他到北平向官方和各界知名人士介绍开发西北情况,吸引文化和新闻界知名人士顾颉刚、郑振铎、谢冰心、雷洁琼、范长江、孙伏园、侯仁之、王元龙等和外国记者到河北新村参观访问,其中侯仁之在报刊发表《河北新村访问记》等文章加以介绍。

民国25年( 1936年),百灵庙战役大捷,国民政府派陈诚到绥远劳军,邀段绳武去任军长,他婉言谢绝。他说: “我愿当村长,不愿当军长。”

民国26年( 1937年)“七七事变” 后,日军大举侵华。段绳武应召南下参加抗战。临行时含泪告别村民:“有国才有家,我是去参加抗战,不是去做官,抗战胜利后,还回来当我的村长。”村民泣别,难分难舍,相送数里。段绳武走后,伪蒙古军窜入新村,奸淫烧杀,无所不为,新村惨遭破坏。段绳武闻之,痛哭不已。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委段绳武任后方勤务部政治部中将主任,段绳武在各战区成立“伤兵招待所”,在后方成立“伤兵教育委员会”,建议当局通令将“伤兵”改称“荣誉军人”,倡导成立“荣誉军人服务社”,“荣誉军人职业协导会”,为安置在抗日中负伤的残废军人殚精竭虑,被誉为“荣军之父”。

终年为荣军事业劳碌奔波的段绳武积劳成疾,1940年7月7日,在重庆举行的“七七”抗战三周年纪念会上,段绳武突发急性肠梗阻,昏倒在地,虽经手术治疗,7天后,还是病逝于重庆近郊歌乐山的中央医院,终年四十四岁。噩耗传到包头,全体村民,莫不痛哭哀悼。

解放后,段绳武女儿段恕诚、段至诚秉承父亲遗志,将她们在包头的财产全部捐献给了国家。

段绳武先生女儿段恕诚(左)、段至诚(右)

段恕诚(1922~2007),传染病学教授,曾任上海医学院(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副院长。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卫生部科学技术成果一等奖。

段至诚,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英语翻译,译作有《理想国》、《海底山传奇》、《最智慧的格言》、《推销的艺术》等。

综合:

包头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远方出版社2001年出版,《包头市志 卷1》第462页。

《内蒙古文史资料 第16辑》,肖青《绥西垦边的段绳武》。

等有关资料编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