厂长提醒:本文内容仅对合格投资人开放!

私募基金的合格投资者,是指具备相应风险识别能力和风险承担能力,投资于单只私募基金的金额不低于100万元,并且符合这些相关标准的单位和个人:

(一)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单位;

(二)金融资产不低于300万元或者最近三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的个人。

说明下,金融资产包括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份额、资产管理计划、银行理财产品、信托计划、保险产品、期货权益等。最后,私募基金风险大,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不构成投资建议哦~

厂长的话

在投资中,人人都想争当时间的朋友,可从来没人关心时间是否愿意做你的朋友。前两年股市行情好,不少投资者选择了三年锁定期的基金,心想着长期持有、价值投资,年化30%不是梦。而现实是大多两年前买的长锁定期基金累计亏损已经达到30%,眼看还有不到一年的时间就“解锁”了,留给三年期产品翻盘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牛市中年化30%+私募遍地

2020年,私募基金规模再次大爆发。

截至年底,管理规模16.96万亿元,较2019年末增长20.5%。

2019年和2020年的喝酒开车行情,让年化30%+的私募雨后春笋般涌现。

特别是在2018年底或是2019年初成立的私募,赶上了好时候,这些私募在2021年春节前,做到年化50%+也不足为奇。

彼时由于茅台等大白马的大涨,重仓抱团股的基金净值一路升高。

做时间的朋友,价值投资等理念深入人心,趁着这股东风,多家百亿私募开始发行三年期产品。

一方面是让基金经理在投资中更加自如,避免因为基金大额赎回而操作变形;另一方面投资人被动长期持有,胜率更高,更能享受时间带来的价值。

然而,两年之后,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产品的净值却大多在一路走低,多家百亿私募在2020年下半年发行的三年期产品累计跌幅达到30%。。。

阶段性折戟的私募

说到三年期私募基金,千亿规模的景林肯定是绕不开的。

而在2020年11月买入高云程所管产品的投资人,这两年的持有体验应该不会太好。

截至今年9月30日,这只长锁定期的产品累计收益为-31.73%。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这两年互联网龙头们的股价遭遇了“毁灭性的打击”,跌幅70%以上的比比皆是。

相比重仓的中概股近两年的跌幅,景林的产品已经算是跌得比较少的。只是这封闭三年,想必也比较煎熬。

作为2020年的百亿私募冠军,当年石锋的人气颇高,在2020年四季度以及2021年初发行的多只长锁定期产品需要靠“抢”。

然而部分产品的业绩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数据来源:火富牛

今年3月,石锋还有一些产品触及到预警线被迫降仓,也因此躲过了后续的几波大跌。

厂长了解到石锋今年其实行业布局相对分散,但由于市场较为极端,分散布局并没有起到太好的控回撤效果。

石锋认为现在是黎明前的黑暗,疫情修复相关行业将会是未来最重要的投资方向。

2020年,明星基金经理林鹏奔私成立和谐汇一资产,并在10月发行了自己的首只私募产品。

产品期限为36个月,封闭期30个月,由于在公募期间优异的长期业绩,产品首日募集就突破了150亿。

然而这150亿背后的投资人如今的心情可能比较沉重。

截至今年10月21日,基金当下的净值仅为0.6612,两年亏了33%+,其中今年年内跌幅就接近30%。

林鹏在4月曾表示比较看好港股互联网平台,体育用品龙头,必须消费品,创新药等。

这几个板块近几个月的走势大家也都懂。。。

相比景林有过长期业绩的验证,林鹏在私募领域并没有太多建树。如果基金净值不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有所修复,恐怕当年的粉丝们也很难不改初心。

除了3年期产品以外,6年期产品的情况也不乐观。

汉和2020年10月-2021年3月发行的几只产品累计亏损都在30%左右。

数据来源:私募排排网

还好汉和的6年期产品都没设预警线和止损线,后续还有大把时间可以“翻盘”。

关于产品亏损的原因,汉和表示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市场整体贝塔大于阿尔法,对于汉和这类重选股的管理人来讲,这种环境下可能跑输市场;另一个就是汉和有3成左右的港股持仓,港股这两年下跌幅度比较大。

后续汉和看好两条主线:第一条看好中国经济,制造和消费;第二条线是受疫情影响较大存在困境反转的个股例如航空、酒店等。

对汉和失望的投资人并不少,厂长也理解。但在不收管理费这块儿厂长是很欣赏汉和的。

因为敢这样做的私募,一来是对业绩足够自信,二来也确实是为投资人长期投资考虑,和投资人真正的风雨同舟。

对长期的自信,还是对中短期不自信?

由于三年期产品近年来的业绩不佳,市场上逐渐产生了一种质疑:“情绪高涨时往往是阶段性高点,在那个节点发三年期产品,是不是有割韭菜的嫌疑?”

客观来说,2021年震荡分化行情行情,2022年泥沙俱下,亏损难以避免。

厂长也能够理解部分管理人确实不擅长择时,锁定期长一点可能是增加投资的胜率,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投资人的追涨杀跌。

但是选择在高位大规模发封闭期这么久的产品,到底是对长期能力的自信多一点,还是对中短期的不自信多一点?

当投资人在流动性上做了牺牲,产品条款是不是也可以更灵活一些?

今年,少数管理人依然在发行长锁定期产品,但管理费有所降低,carry提取的门槛也会加大,例如年化收益5%以上再提20%。

在当前市场低位,去发一些条款有优惠的长封闭期的产品,厂长是蛮认同的。

当然,私募的知行合一极为重要,如果没有信心以及实力且团队不够稳定,真的不建议发长封闭期产品,这样不仅伤害投资者,也是在透支自身的信誉形象。

可惜的是,投资人在低位没有信心,私募也缺乏产品发行意愿,好发不好做,好做不好发,依然是基金投资上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