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香港特首李家超发布了任期第一份《施政报告》。
其中关于抢夺人才的部分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讨论。
报告一出,朋友圈里许多人都在说,不知道在内地“卷”不动的人才,会不会转战香港职场?
在港9年,的确能感受到这是一座对年龄和婚育状况相对更友好的城市。
这些年来,基本没听过什么“35岁危机”和“未婚未育”、“已婚未育”焦虑。
在我身边,也不乏那些年纪超过35岁、乃至快退休了仍奋斗在工作中冲锋陷阵的女性朋友。
今天便抛砖引玉,聊聊我认识的那些35+香港职场女性都在做什么?
L是我工作后的第一位上司,香港人。
认识那年,她33岁,有一个一岁的儿子。
从BU传理系毕业后,L便一直在传媒和影视的海洋中沉浮。
做过报纸、干过电视台、跑过片场……
用她自己的话说,做这些行业要“写得抬得捱得”(能写、能搬搬抬抬、能吃苦)。
还要有用不完的精力。
L也确实是一个精力充沛的人,说话快,走路更快,干起活儿来雷厉风行。
工作之外,L也有很“鬼马”而细心的一面。
当时我们同事关系非常好,L便经常组织部门活动,让大家有机会一起聚餐、唱K。
在同事生日或者离职的时候还会送上花心思准备的小礼物,还因此促成了两对恋人。
我生日时准备的小礼物
我离职时,L悄悄弄了个留言本。
不仅请公司每个人写了离别祝福,还把过去活动中所有有我的相片打印出来、贴在本子里。
在last day那天的farewell lunch时交到我手上。
彼时,我只是个刚参加工作的小土豆,哪见过这种阵仗,当即感动得涕泪俱下。
就是这本东西,太好了
说到这,你可能会问,那家庭呢?
当时L的儿子才一岁,她不用照顾孩子吗?
香港的双职工有娃家庭,离不开工人姐姐的帮忙。
据L说,她老公是导演,忙起来也是不着家,小朋友平时都是菲佣和公婆帮忙带。
不过,不管多忙,每周日都是他们的家庭日。
那天他们会推掉所有工作和家人之外的聚会,专心陪娃玩一天,顺便让菲佣姐姐安心放个假。
从那家公司离职后的头一两年,我们仍见过几面。
后续便只在Facebook上关注彼此的动态——L也离职了,去了家更大的媒体。
她离婚了,带着菲佣和儿子搬了出来。
而离婚似乎没有影响她的状态,从照片上看,她依然是当年的模样。
和孩子旅游、去海洋公园迪士尼,每张照片都笑得灿烂。
去年,L只身带着儿子去了英国,到埠那天在Facebook上发了一句话:重新出发!
算下来,如今L已过不惑之年。
无论是什么原因驱使她在这个时候去异国他乡开展一段新的征程。
我想,至少她拥有一份不受年龄限制的勇气。
S是我在工作中认识的朋友(好像毕业以后,在职场里反而比较容易认识新朋友哈哈)。
她是内地人,在一线城市工作多年。
32岁时抓住了一个不错的机会,拿着工签来到了香港。
S对工作非常上心,感觉工作不是她赚钱的工具,而是她的兴趣所在。
熟络以后,我们会约着一起吃饭。
聊天的话题大多也是围绕工作,有时一顿饭甚至会演变为一场case study sharing。
发信息基本上也是这种画风
刚认识的时候,S给我一种生人勿近的感觉。
她不怎么笑,有工作交集时,她表现得非常结果导向、有计划性、并且逻辑清晰。
女强人的气场甚至让我一度在与她接触时有点发怵。
后来联系多了、逐渐熟悉了,才发现在外如此强势的S也有小女人的一面:
没事喜欢养养花、做做饭,期待谈一场甜甜的恋爱。
我问她:在香港和在内地工作,有什么不一样?
S说:虽然压力大了些,但感觉整个人更松弛了。
不会对“未知”感到太紧张,觉得好像无论什么时候做什么事都还来得及。
前段时间,S的社交平台变得安静。发信息问她近况如何,才得知她做了个不大不小的手术。
因为疫情,家里人没能过来照顾她。
从检查、请假、入院,到术后住院和康复,都是她自己搞定。
恢复期一过就回到了岗位。
她说,她的组员还以为她只是请假出去旅了个游。
我说你这也太拼了,好歹跟朋友说声啊,连个探视你的机会都没有。
她回道:大家都挺忙的,自己能搞定的事,就不麻烦别人了。
最近看linkedin,在香港打拼四年后、在35+的这年,S升职了。
不过,在S身上,我看到的不是对年龄的焦虑,而是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生活的从容。
或许对她来说,这恰是最好的年纪、最好的时光。
M是我的同事,香港人,还有两年就要退休了。
如果你问我和快退休的同事一起工作是种什么体验?
我只能说:真拼啊。
M喊我们“细路”,在我们面前,她从不避讳自己的年纪。
虽然她的外貌和心态比实际年纪年轻多了。
因此我才知道她居然和我妈是同一年的……
同样的年龄,我妈已经退休然后返聘到了一个工作量超低的岗位;
而M却依然奋战在工作第一线。
她做了一辈子sales & marketing,到了快退休的年纪,整个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节奏比以前更快,压力也更大了。
说实话,在忙季,有时还是能从字里行间感觉到M的疲态。
但更多的时候,她常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要向年轻人学习呀!
“学习”和“变化”两个词,贯穿了M的整个职业生涯。
她喜欢接触新事物,喜欢了解新知识,也喜欢体验新公司。
M说她从前在甲方、乙方和不同行业的公司之间反复横跳。
最终在快50岁时来到了现在的单位,一直做到快退休。
这里是她待过最久的一个地方,算是她职业生涯里真正意义上的降落点。
不过,或许也是因为没在一个行业或企业深耕,所以她最终也没有做到高级管理的位置。
我问M,遗憾吗?她说,也还好吧,经历最重要。
M也会说起她的生活。
年轻时,工作是为了赚钱,赚钱是为了投资。
那个年代,她机缘巧合进了一家飞速发展的公司,来钱很快。
赚到第一桶金后,她和亲姐姐合资买了人生第一套房子,升值套现后又陆陆续续投资了一些物业。
到了退休年纪,工作就只是纯粹的享受了。
年轻时,她不着急结婚,更不想生孩子;
40多岁,钱赚得差不多了,也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于是结了婚。
对方离异带娃,孩子大了,对她很好。
M时不时便喜滋滋地跟我们说:“阿女又买咗xxxx俾我(女儿又给我买了xxxx)。”
看到她乐呵呵的样子,我不知道应该说是她人好所以命好,还是运气好,抑或那个时代真的很好?
不过,M却让我看到了香港职场女性的更多可能性:
只要有心、有本事,50岁也是可以跳槽的。50岁跳槽也是可以跳进一个不错的单位的。
不到退休那一刻,你都不会知道自己能在职场中闯出一片什么样的天地。
没有35岁危机和婚育焦虑,香港这座城市,是个奋斗的好地方。
不过,我还是觉得奋斗也是为了更好的生活。
因此,想借此机会弱弱地对各位计划来港的高端人才们说一句:
如果哪天您真来香港了,咱都该工作工作、该生活生活,千万别卷,好吗?
*图像影音来自网络和作者,本文版权归香港体验官所有,转载请联系香港体验官微信公众号(ID:ExperiencehkGPQ)。
/本 文 作 者/
喜欢吃甜不吃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