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ESI发布的全球前2%的科学家榜单,我国共有7729位科学家上榜,位列亚洲第一,全球第五。虽然排在全球第五,但与排名第一的美国相比,我们还有巨大的差距,美国上榜的科学家人数高达78014人,几乎是我们的十倍。

我国入选的这7729位科学家,都分别涉足哪些研究领域呢?

材料科学及能源技术
根据大数据统计,我国入选的ESI全球前2%的科学家,有2594位科学家的主要研究领域在材料科学和能源技术领域,占总入选人数的33.56%。
材料领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领域,主要分为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两个大类。

金属材料又分为有色金属材料和黑色金属材料。我国在金属材料领域的发展可以说已经走向了世界前列,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以比亚迪为首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占据了全球新能源领域的半壁江山。国内在金属材料占有重要地位的高校当属北京科技大学和中南大学。

非金属材料则主要有: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纳米材料等。随着材料科学的快速发展,非金属材料开始逐渐占据主导地位。特别是半导体材料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科技的发展。而在非金属材料方面,有西北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一批顶尖高校。

计算机与信息通讯技术
计算机如今已经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到高铁飞机,小到各种电子产品,已经彻底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随着5G时代的到来,在信息通讯领域,以华为为首的科技企业,让我国第一次完成了从跟跑者到领跑者的角色转换。

在本年度入选全球ESI前2%的科学家中,有1084位科学家来自计算机与信息通讯技术,这些科学家中,在通信领域有东南大学校友,华为5G首席科学家童文教授;在计算机领域,我们还缺少一个图灵奖级别的带头人。

工程学
在近二十年中,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基建工程需求旺盛。青藏铁路,是世界海拔最高的铁路;秦岭隧道的通车,同样是世界最长的隧道,一系列世界首创的基建工程让我们赢得了“基建狂魔”的称号。

在今年入选的近8千余位科学家中,有1022位科学家专注于工程学领域。同济大学的土木工程世界第一,东南大学的建筑同样位居世界前列。

基础理学领域
我国的科学发展现象,工科领域已经是世界前列,但基础理学却依旧是我们的短板,在这一方面,至今没有获得过一项诺贝尔奖。在今年入选ESI全球前2%的科学家,共有1871位科学家来自基础理学领域。看总数似乎并不少,但到具体的学科领域就一言难尽了。

来自化学方面的科学家是基础理学中最多的,有991位科学家;其次是物理与天文学,622位科学家;来自数学与统计研究领域的仅有144位科学家;进行生物科学研究的科学家就更少了,入选的仅有114位科学家。

四大基础理学学科,北大、中科大是我国在理学领域综合实力最强的高校。涌现出了如薛其坤院士、施一公院士、潘建伟院士等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化学和物理方面入选的科学家尚且还能接受,在数学与生物学领域,入选的科学家就太少了。

入选的近八千余位科学家,除了上述以外,临床医学领域的科学家有474位;地球与环境科学379位;生物医学研究144位;农业领域106位;经济与商业领域36位;社会科学16位;心理学与认知科学2位;哲学1位。
从整体来看,入选的科学家中超过60%的科学家都来自工科领域,24%的科学家来自基础理学领域,其他16%的科学家分布在医学、金融、社会科学等领域。从科学家分布的领域来看,也印证了我国科学发展的现状,工科已经来到世界前列,但其他的学科的发展还有更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