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谁是将军?

谁是马匹?

文/熊培云

理想如同闪光的容器,当谜底揭开,里面装盛的依旧是琐碎与庸常;幸福是变化多端的怪物,只要人们一得到它,它就开始塌陷和凋亡——因为想象之维的破灭,即我所谓的“你到了远方,远方就死了”。

You the Freedom

“走啊,漂浮不定的命运,你会将我带向何方?”想想这推推搡搡的一生啊,真的是白驹过隙。

偶然看到J.K.罗琳在哈佛的一段演讲,其中有一句话事关“失败的好处”——失败可以让你将一些不需要的东西剥离,然后腾出时间做自己最重要的事情。这也是近年来我一直努力想完成的改变。遗憾的是没有尽心尽力,尤其在最重要的写作方面时常会被无意义的现实引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J.K.罗琳2008年哈佛大学毕业生典礼演讲

并非不想关注现实,而是希望自己能从无谓的琐碎与重复中脱身,以便关注一些更本质的事物。为逃避互联网时代的注意力涣散,我更需要“专注且有深情的无聊”。如果此生尚有某种持之以恒的幸福,那就是年复一年漫无目的的沉思。重要的是,这种幸福完全决定于我自己,而不必受制于他人是否在场或衰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摄影:熊培云

此外,对现实生活的过度关心同样时刻让我变得焦灼。昨日夜不能寐,写了一段唯自己可见的朋友圈:“年少时想活成菩萨,后来活成了泥菩萨,再后来活成了一团污泥。而自己终究不甘心,就对污泥说,你起来,我把你塑回人的样子。就这样,如今每天和自己在污泥里徒劳地打滚。这大概就是我即将完成的一生。”

好在还有灵魂,无论其有无实体,抑或它只是一个有关人生况味的语境,很庆幸这个词一直如影随形。从中学开始,我便沉迷于它了。而且,灵魂无国界。无论最初读到英文soul还是后来的法语 âme 都让我感到亲切。虽然有关灵魂的诘问时常会给人带来额外的痛苦,但我更愿甘之如饴,并将灵魂视为我一生的护身符。

所 以, 当 远 方 的 朋 友 向 我 推 荐 电 影《心灵奇旅》(Soul)时,我毫不犹豫地去看了。而且不出所料,和往常一样很快沉入梦乡。或许电影院是我在这世上唯一不会失眠的地方。这一切除了归功于我日常的疲惫,还因为电影院具有“柏拉图洞穴”的氛围,甚至会让我提前进入叶芝《当你老了》一诗中的意境。在我尚未老去之时,可以随时在影像的炉火旁边打盹,又仿佛是在现实与虚幻的夹缝中求生。这是一种境由心转的飘浮状态,那一刻我既逃出了现实,又未完全沦陷于悬挂着的影像世界。几年前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便是因为老虎在船上蹦来蹦去睡着的。虽然猛虎扑食的场面骇人听闻,但那晃动的木船于我更像摇篮。像我这样劳顿的旅人啊,理应经常在电影院里安睡。待走出电影院,回想遥远的梦工厂不能兼并我的梦,不亦乐乎?

由于可能会睡着,我在电影院通常都是“能看多少是多少”,从不会为此感到半点懊恼。而在电影《心灵奇旅》的光影中睡着则更像一个隐喻,毕竟该片试图强调的正是人生别无目的,享受当下就好。当我醒来时,被称为“生之来处”(Great Before)的灵魂学院正打开天窗,让无数训练有素的灵魂像雨滴一样扑向这颗蔚蓝星球……其中最耐人寻味的是编号22的故事。这是一个在天上混迹了几千年的老灵魂,考了几百次也没有拿到“身体驾驶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心灵奇旅》(Soul, 2020)海报

身体驾驶证?这个想法让我彻底清醒过来。时常站在天桥上看车来车往,想到每个人的躯壳里面都坐着一个司机,这一切都会让我感到人世恍惚。若在过去,我会附和这个脑洞大开的设定并为之惊叹。不过这些年对人的境遇包括生物性了解得越多,就越发觉得是身体在驾驶我的灵魂,而非相反。

再坚固的灵魂都在风雨飘摇,而我们的肉身有如巨兽,不仅在明处纵火,还在暗处潜行。试想,有多少东西是我们的意志能够决定的呢?神经性疼痛、恐惧感、性取向、生儿育女的渴望、酸甜苦辣的饮食偏好、复仇的激情,甚至包括那些在脑部做一个微型手术就可能痊愈的疯癫与抑郁症。在种种隐藏于身体里的巨大生物性因素面前,还剩几个座位可以留给亲爱的自由意志?到处是千篇一律的身体啊,哪里有独一无二的灵魂?曾经被人讴歌的“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你以为是灵魂在飙身体的车,可心理学家却断定这是受了死本能的引诱。而“一边奏乐,一边挣扎”的古老的男欢女爱,更是任凭生本能与死本能一起交错在欲望之巅。

没有谁是自由的,我们被长久地困在三个牢笼之中——包括身体、灵魂以及我们所处的世界。灵魂与身体,谁是将军?谁是马匹?既然自由如此美好,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像弗洛姆批评的那样宁愿逃避自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心灵奇旅》(Soul, 2020)

大地、星空与人都是荒诞的,我们注定是漫长虚无中的一环。为了抵抗虚无,人制造了更大的虚无,并称之为理想,借此以毒攻毒。而理想一旦实现,又会坠入庸常的虚无之中。就像影片中主角乔伊·高纳感叹大半辈子时间换来的所谓成功并没有给他想象中的快乐,而站在旁边的女演奏家却早已参透世事——你在海水里寻找大海。理想如同闪光的容器,当谜底揭开,里面装盛的依旧是琐碎与庸常;幸福是变化多端的怪物,只要人们一得到它,它就开始塌陷和凋亡——因为想象之维的破灭,即我所谓的“你到了远方,远方就死了”。

今日世界在精神层面的“堕落”与趋同是显而易见的,包括《心灵奇旅》这样以 soul 冠名的电影。在消费主义与市场经济大行其道的年代,世界早已缩略为琳琅满目的巨大超市,大众电影更不会消去媚众的水印,有的甚至会坚持以简单和愚蠢为美的“KISS 原则”(Keep It Simple Stupid)。诸如“灵魂”“彼岸”“沉思”“深情”与“存在”之类的词汇在精神上通常都会让位于“活在当下”“做最好的自己”等幸福偏方。必须迎合大众的电影院似乎集合了斗兽场与慰藉所的功能。一切对痛苦的质询甚至包括对意义的探索在那里都变得毫无价值。那些借助绿幕和道具伪装而成的险象环生,不过是为了让观众在“旁观他人之痛苦”时能领略到某种隔岸观火的幸福。痛苦属于演员,观众就是彼岸。

作为一部探讨人生意义的电影,《心灵奇旅》试图给出自己的答案,以取悦那些纠结于自己碌碌无为的人——不问意义,随遇而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心灵奇旅》(Soul, 2020)

不幸的是,在现实生活中,随遇而安者同样会迫于种种内卷而愁眉不展。毕竟,从本质上说,随遇而安也可以是一种具有竞争性的模仿,并且在此赛道上集合了大多数人。从0到1需要漫长的时间,从1到99则只需要空间就够了。在99的高密度空间里,他们不得不面对某种意义上的双重压榨:白天上班接受他人的压榨,晚上回家还要自己压榨自己。

既然没有确定性的彼岸或高处可以眺望,人就只能尽力于此岸余生。回归此地此时并无过错,真正糟糕的是大家都被困在同一赛道上,而可供参照的只有他人的生活。你追我赶,时刻互相监视谁更幸福。当一个人不知道需要什么时,就会倾向于凡是别人有的自己都想要。一方面,很少有人会像佛陀要求的那样“专注地吃橘子”——否则不仅橘子不存在,连吃橘子的人也不存在。另一方面,正如哲学家罗素曾经嘲笑的,很多人甚至并不在意明天早上吃什么,而是担心不如邻居吃得好。如果总是想象“他人即天堂”,就难免会认为自己时常生活在地狱之中。

由于加缪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流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受西西弗斯推石头上山的命运,无意义的周而复始。在上帝与诸神消隐以后,西西弗斯与人同在。和过去不同的是,不想辜负此生的人们自备了意义的皮鞭,他们时刻不停地抽打自己,以便做一个更努力的西西弗斯。或许这就是现代社会的荒诞以及内卷的真相。举目四望,成千上万个西西弗斯在推石头上山,而且都立志成为最好的那个西西弗斯。尼采说,人啊,动物的人,就根本没有意义也没有目的,一切伟大的背后都是响亮的徒劳。如今和徒劳一样响亮的是“做最好的自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The Myth of Sisyphus (1991), Albert Camus

这一切仿佛神话续编,西西弗斯也被迫切入内卷。表面上生机勃勃的时代,伴随着物质与幻象的丰盛,倦怠与乏味正在四处弥漫。人心停止了跳动,陀螺仍在空洞地旋转。这是一个“既丰富又单调”的时代。崇山峻岭都是过客,只有最后的沙漠走进永恒。

有时候会揣测,人生意义之匮乏或虚无是否和我们看够了各种世相有关?伴随大众传媒与互联网时代的狂飙突进,俯拾皆是各种悲欢离合以及无以数计的“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在此背后,实际上是各种意义群落的枯朽与坍塌。而且,这种“(想象中的)人生的消逝”可能远比尼尔·波兹曼所感叹的“童年的消逝”严重。远方尽在掌握,互联网呈现出一个远比《金刚经》繁盛具体的梦幻泡影,以至于大家都在叹息,人生不过如此啊!其结果是,许多人俗世还未穿行,就在道听途说的故事里看破红尘;渡口还未赶到,便已在他人的曾经沧海中覆舟。

走调的互联网与全球化所带来的拥挤与雷同正在消灭远方,这或许是人类正在蒙受的另一场隐秘的灾难。在美国电影《伴我同行》(Stand by Me)的结尾,主人公说,我们几个孩子在外面转了一圈,回来时发现故乡变小了。现在需要面对的问题是,在互联网上见够世面以后,我们的世界真的会变大吗?现实也一样,这个世界已足够拥挤,而且到处都塞满了相似之物。就像约翰·卡尔霍恩有关鼠群乌托邦的著名实验所揭示的——过度的拥挤与模仿可能带来“行为沉沦”,甚至最终导致族群的湮灭。即使有“美丽鼠”(beautiful ones),也只是独善其身,渐渐消失于揽镜梳头的自恋与隔绝,而不再担起任何族群责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电影《伴我同行》(Stand by Me, 1986)

每年都有关于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的讨论,这样的世界性名誉难免让人趋之若鹜。几年前在斯德哥尔摩的旅行,让我有机会从另一个层面理解了萨特为何拒绝接受诺贝尔奖,而不仅仅是知道他反对荣誉的等级制,或者没什么机构有资格给康德或笛卡儿颁奖。记得那天路过瑞典文学院,我顺道参观了诺贝尔纪念馆。走进大厅,印象最深的是悬在头顶的一个个小挂牌,上面印着历年来各行各业不同获奖者的姓名。那密密麻麻的场景让我心里突然“咯噔”一下——原来这荣誉的殿堂里同样人山人海啊!恍惚之间,我看到了一种无聊的残酷。波普艺术借助不断复制与拼贴消解意义,来自世界各地的作家们不停地创造,而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却像波普艺术一样让他们重复,贴上同一个标签,在赋予意义时又不断将此意义瓦解与稀释

时至今日,从个体到城市,曾经让人赞叹不已的多元化正被毁于对多元化的重复。当各种丰富性以复制的方式不断互相挤占与叠加,当无休止的重复僭越甚至替代了意义本身,我们该如何抵抗日常的倦怠与乏味,如何谈论意义?安迪·沃霍尔曾强调可以从不断的重复中发现新的意义,但我感受到的只有“乏味的轰炸”。就像不断复制的梦露,任何被收纳其中的人物都不过是诸多色块中的一块。而远离了匮乏年代的人类生活,如今已越来越像不断复制的波普艺术。正如透过充斥大街小巷的高仿凡·高,我看到了凡·高作品的死去。准确地说,这并非凡·高作品在美术史上的消亡,而是一种大众意义上的精神衰竭与贬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玛丽莲·梦露丝网版画 / 安迪·沃霍尔 / 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说回人的境遇与条件,在贫困的年代,人们通过不断模仿来寻找意义;而在丰盛的年代,乏味的模仿却有可能带来意义的崩溃。当丰富性降格为无穷无尽的重复与模仿,世界注定会重返死气沉沉的单调。

准备结束这篇文章时,突然想起阿Q。我一直认为所谓“阿Q精神”是对人性的污蔑,阿Q的文学形象也不应简单缩略为中国人的精神胜利法,而是全人类的精神图谱。如果聚焦阿Q画圆那个细节,甚至可以引申出艺术史的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必须画圆。在那里,人是附庸,世界是答案。直到今天,虽然摄影术早已普及,但仍有很多艺术家努力将自己训练成临摹万物的机器,每天只琢磨如何画得更像,而不是更有人的自主性与想象力。依我之见,相机的一大仁慈是将艺术家从不可救药的模仿中解放出来。若非如此,近一百年崛起于表现主义等艺术形式的巨大精神盛宴就不会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丰子恺《阿Q遗像》

第二阶段是“艺术家阿Q”的自觉。当阿Q在心里喊出“孙子才画得圆呢”的时候,从本质上说这是他要自己控制意义。为此,我对阿Q没有简单的鄙夷嘲笑,而是像面对《局外人》里的荒谬境遇一样对其抱之以理解与同情。二十世纪以来,人类致命的“理性的自负”被否定了,但如果没有“心灵的自负”,人类文明将难以存续,当然也不会有宗教、哲学、文学、艺术以及赞美人类价值的人本主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L'étranger(1971, Albert Camus)

具体到种种“心灵的自负”,区别只在于有些人的自负看起来精致,有些人的自负显得粗鄙,但本质都一样,即人人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意义系统,正是这套意义系统让人有机会解释、融入甚至对抗世间的一切荒谬——包括人类生活中的两种极端。一种是《一九八四》里的不堪承受之重,因为极端政治,整个世界只剩下一种意义。一种是《美丽新世界》里的不堪承受之轻,这个世界太丰富了,以至于没什么是有意义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Nineteen Eighty-Four(George Orwell, 2004)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Brave New World(Aldous Huxley, 2004)

而我们这一生的爱恨情仇,往往也是在这两种极端中摆荡。不同在于,学会节制的人会让自己既保持痛苦,又不被巨大的痛苦淹没;既追求欢乐,又不被轻薄的欢乐稀释。想必世间美好的艺术和我们的灵魂都一样吧,我既不愿让它们死在唯一的答案里,也不想让它们在全无意义的叹息声中重返那个所谓的“生之来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自 由 在 高 处

You the Freedom

熊培云致敬自由之作

十周年纪念版重磅呈现

新增八万字

十年沉淀

献给忧郁赤诚的灵魂

超越逆境、积极生活

在成长中寻找意义与自我

精 彩 摘 录

Extract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幻灭是人生的开始

*此文系本版新增

当你穿透所有阶层,会发现每个阶层都有自己深沉的无望。很多人并不是喜欢孤独,而只是不喜欢失望。故而将失望的幻象压制于萌芽以前。不幸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对他人甚至自己都会失望。而当死亡来临,所有幻象与实体到最后更是消失得无踪无影。或许,无望才是生活的真相。这样一来,能将我们从生活的深渊里拯救出来的,反倒是东坡先生慨叹的“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一个人只有死透了,才能重新活过来。从此就可以怀着无望之心,走到人群里去。

2

每个人都在地球上客死他乡

*此文系本版新增

虽然越来越多的地方如今正闹人口荒,但在科技与新型生活方式的助推下,人类社会开始进步到人不再需要人了。而即使被需要的人也渐渐缩略为社交APP 上的一个可以互动的联系人头像。这一切甚至是在人工智能主导人类生活之前发生的。在此严重物化的世界,人从物的层面获得的慰藉正在取代人。霍布斯试图破解的“人对人是狼”,正在让位于景观社会的“人对人是物”。早晨起来,面向太阳,你看我像河流,我看你像山冈。而人,在山冈与河流之间彻底消失了。

直至夜深人静,仰望苍穹,或许你偶尔也会和我一样感叹每个人都在地球上客死他乡。据说早在若干年前就有观点断定人类是被某种外星文明流放而来,地球无非是一座被观察的星际监狱。无论真假,就这件事我想还是拜托亲爱的隐喻来帮忙吧。我劝自己宁愿相信“宇宙即吾乡”,这样无论将来去到哪里都是在回家的路上。

3

自由在高处

于个人而言,有些人困于单位文化,人为物役,直至彻底被体制化。他们很少跳出单位思考人生,为谋理想选择出走。所谓成功,也不过是落得个左右逢源,而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却遭流放。

世界就像是一个广场,如果你只知道左右,而忘了更要站在高处张望,你是很难找到自己的方向的。什么时候,当你能超拔于时代的苦难之上、人群之上,你能从自己出发,以内心的尺度衡量自己的人生,你才可能是自由的。

“偶尔走失,从未离开。”

当当独家明信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 ‍

近 期 好 书

扫码或搜索ID:DungxingzheBook

添加【读行者微信小助手】

回复“入群”即可收到邀请

加入博集天卷读行者书友群

解锁更多资讯与福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