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正快速迈入老龄化社会,党和政府非常重视老龄事业。如何协同健康中国战略建设,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以医养结合助推健康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升老年人健康水平,实现健康老龄化?须从三个方面来考量和落实。

需求释放:健康养老有“三个期待”

服务需求期待精准化。与传统养老服务相比,健康养老服务的内涵更加广泛,纵向往医学诊疗延伸,横向往居家社区康养延展,涉及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等,满足老年人疾病急性期、慢性期、康复期、长期照护期、生命终末期不同健康状态的精准护理需要。

服务场域期待接续化。健康养老服务人员涵盖着医师/理疗师、护士、养老/医疗护理员、家政服务员等类型,形成以医疗护理为保障,以康养服务为支撑,以日常照护为基础的服务体系。传统的家庭、机构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功能相对分散且难以整合,老年病患在家庭、医院、康复机构间奔波,增加了照护难度和开支负担。因此,人们期待建设更多专门的医养服务综合体,拓展服务空间,增强服务承接力,提供接续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服务人才亟待专业化。资料显示,我国高达96%的失能失智老龄人需要长期照护,而现有养老机构护理人员不到百万,具有职业资格证的不到10万人。对于养老/医疗护理员而言,受传统观念、劳动强度、薪资待遇等影响,导致岗位需求缺口多、从业人员年龄大、技能储备较缺乏、灵活就业流动高等问题叠加交织,社会对健康养老队伍有着非常迫切的专业化期待。

服务供给:人才培养和系统性输送

在服务供给方面,建设医养结合健康养老服务体系,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和系统性输送。

院校教育稳步提升,但结构还需优化。伴随着社会更普遍的健康促进需要,当前省内开设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迅速增加,有代表性涉老职业院校建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群、健康照护专业群,基本建立起覆盖医养全周期的养老人才培养体系。部分院校护理专业设置了老年护理方向。但客观而言,还存在着培养规模偏小,医护专业涉老课程不多,人才培养层次有待提升等不足。

社会培训明显改善,但质量还需提高。还存在着经过短期适应性训练就进入服务岗位,或者以“私陪”形式开展辅助照料的情况,增加了监管漏洞与安全风险。

医养机构求才若渴,但岗位吸引力不足。配强医养健专业人才,配齐服务人员队伍,已经成为健康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共识。县级以上医院、社会福利院由于其单位性质,专业技术岗位人员得到一定保障。而成长性较差的护理院企业、健康养老服务公司,出于床位使用率和用工成本的综合考量,从“够用”走向“质优”还有距离。

融合赋能:医养互动的整合性发展

建设医养结合的健康养老服务体系,以回应社会对健康养老的专业化期待,要从三个方面着力:

突出医养协作贯通。重视老年人的医疗、康复、陪护需求,提供一站式、全周期的健康养老服务。行政主管部门加强政策保障,引导、指导医养健机构协作对接,促进机构互动、服务互通、人员互联。养老和医疗机构作为主力军,积极探索合作方式,共同提升就医友善环境,提供优质康养服务。

强化人才培养链接。鼓励高校加强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培育契合市场需求的健康养老青春力量。增加临床医学、护理学专业的涉老课程覆盖面。支持国家、省级“双高计划”内的涉老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夯实底蕴、打造品牌。同时,鼓励培育健康养老上下游高水平专业群,如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群、老年护理专业群,保障省内健康养老服务全产业链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源头活水。

创新服务嵌入联动。抓住政府政策重点支持医养结合养老服务的大好机遇,拓展服务模式,创新服务机制,推出更多示范机构与示范项目。如在老年病患集中的科室,设置陪护服务中心,推出“无陪护病房”,将经过专业培训并考试合格的护工引入病区,开展起居、陪检、治疗、功能锻炼等服务,陪护全过程接受医院、医务人员、患者及家属三方监督,以破解“一老生病,全家受累”难题。通过实践磨合与模式推广,在更多不同的场景中实现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资源的互嵌联动,进而促进健康养老领域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作者系湖南医药学院湖南省社会科学创新研究基地副研究员;本文系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HNJG-2021-1211)阶段性成果】

(来源:新湖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已加入成员787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