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

文 | 郑渝川

本号原创首发

《疫情后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这本书很有意思。

一方面,这本书的编委会、作者名单有相当高的“逼格”,又或者说含金量,包括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清华大学中国财政税收研究所所长白重恩,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江小涓,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央行行长易纲等。毫不夸张地说,这本书的编、作者,悉数出自我国最为权威的政策智囊团队。他(她)们对于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问题、需要改革的体制机制性因素以及未来路向的研判,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和前瞻性。

另一方面,全书最早出版于2021年4月,2022年10月第五次印刷。从书名就可以看出,书的编、作者在成书当时确实没有预料到疫情发展,还会延续到第二年秋冬,或者还要之后。而这本书多次翻印,也说明了社会层面对于尽快推动中国经济在“疫情后”迎来“新发展格局”,存在期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中国经济增长前景

全书开篇,白重恩讨论了“十四五”期间中国经济发展背景和展望。

第一个判断是中国经济增速在目前以及未来一段时期内,相较于过去的高增长期,显然要趋于减缓。尤其是考虑到劳动力供给、社会老龄化程度、劳动生产率的可行增长空间等因素,就可以更加坚定这个判断。

第二个判断就是进一步促进从高速度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型。如白重恩所说,“靠短期刺激带来是有潜在缺陷的”,尤其是这会导致对于短期增长数字的迷恋,而且使得资本回报率不断下降,会加剧经济的结构性问题。

第三个判断是全球化逆流背景下,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难度加大,但也必须坚持对外开放,提高开放质量,保障经济安全。这也是我国反复强调反对“脱钩”的原因所在。

蔡昉在书中就中国经济如何实现自身潜在增长率进行了研判。如前述,中国经济未来一段时期内的增长速度会有所回落,但要确保现有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仍需设法实现相当程度的增速。蔡昉认为,尽管目前通过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提供了一定贡献,但从长期来看,这很可能会导致提高潜力逐渐下降。从经济学视角来看,经济增长会呈现回归均值趋势,导致投资率呈回归均值趋势,因此,仍需通过扩大和提高收入,从而提振消费信心,带动消费需求增长。

02

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余斌在书中提出,“随着外部环境和我国比较优势的变化,市场和资源两头在外的国际大循环动能减弱,而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国内市场主导国民经济循环的特征明显”。要让国内市场主导作用发挥得更好,就要畅通国内大循环——结合2021年4月至今的一年半时间内,国家政策的优化调整,尤其是“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提出,不能不说《疫情后中国经济新发展格局》书中政策分析具有相当的前瞻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党委书记、副所长李雪松则提出,目前我国主要存在三个方面的供需错配,只有着力化解,才可能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第一个供需错配是制造业受质量、关键技术、要素市场发育不足影响,难以满足需求。虽然我国制造业体量和产值位居世界第一,但高端制成品供给严重不足,面临发达国家制造业回流压力;中低端产品、产能相对过剩,且已经陷入与后发市场国家如东南亚、中东、拉美国家的竞争。要破解工业关键原材料、零部件、设备等方面的“卡脖子”之痛,既要致力于关键核心技术及相关设备、零部件的攻坚,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抓住世界科技革命红利期的机遇。

第二个供需错配是高附加值、生产性、创新性服务业供给不能满足需求,对此应当加快开放,着力加快金融架构调整,提高金融回馈制造业、服务业创新变革的能力。

第三个供需错配是收入水平低、收入差距大、杠杆率上升过快导致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对此,李雪松的建议是,“持续提升人力资本、促进劳动力和土地市场化配置,扩大有效需求”,增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提高供给水平,为中低收入群体提高收入创造政策性、制度性支持。

03

开拓中低收入人群大市场

国务院参事汤敏在书中围绕开拓十亿中低收入人群大市场提出建议。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占GDP比重比较低,这是客观事实,确实应当推动居民收入继续提高,才能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意愿。但在这一过程中,仍然可以通过有效的市场创新,让许多品类的商品和服务更好地服务于中低收入人群。

汤敏为此举出的例子是,中国一些原先在非洲、拉美市场销售的低价手机品牌,就积累了很多良好经验,围绕中低收入群体特别是低收入者的生活需要、提升自我的需要进行了大胆的功能创新,市场反响也很好。而且,这类产品相较于主流产品会去掉许多不必要的功能,借此降低成本费用,采用低价的成熟技术。其实,这也是拼多多等电商近年来洞察到的增长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