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听他们讲述

总书记回信背后的故事。

作者:王秦怡 朱东君

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以下简称六队)全体地质工作者回信的那一天,六队队长丁正江激动得一宿没有睡着。

“总书记在百忙之中给我们最基层的单位回信,我真有点不敢相信,9月寄出的信,10月初就收到了回信。”

回信中的字句温暖人心:“你们好!来信收悉。建队以来,你们一代代队员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攻坚克难,取得了丰硕的找矿成果,展现了我国地质工作者的使命担当。”

这样的温暖与鼓励,也融入在总书记回复的其他一封封书信里。

“对六队几代人的努力

最准确的描述”

·2014年,六队专业技术人员在内蒙古进行高精度磁法测量。

丁正江1999年毕业后来到山东省地矿局,见证了新世纪以来六队的发展。

回想写信初衷,他对《环球人物》记者说,建队以来,六队累计探明金资源量2810余吨,约占全国金资源总量的1/5,胶东地区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

“今年是国务院授予六队‘功勋卓著无私奉献的英雄地质队’称号30周年,我们想给总书记汇报一下家底。在能源资源安全领域日趋严峻的形势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为国家多找矿,找好矿,找大矿,不断取得找矿新突破,请党中央放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队队长丁正江。

在回信中,总书记将我们六队的精神面貌概括为“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这是对六队几代人的努力最准确的描述。

六队现有职工1440人,每一个人都将这些精神刻在了基因里。

矿产勘查大致分为“普查、详查、勘探”三个阶段,阶段越靠前,工作越辛苦。因为越靠前,找矿范围越大,越是一个“从无到有、确定靶子”的过程。

但投入人员并没有那么多,最少的时候可能就是两人一组在野外工作,一个人观察、取样,另一个人记录。

像很多人说的,地质工作者“不走人路”“不干人事”。我们经常要去一些人迹罕至的地方找矿,动辄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记得我们到新疆大同乡的一个矿区,哪有什么路,每人骑一头牦牛,请当地老百姓当向导,走了7小时才走到目的地。取样、定位,下山时已是凌晨,每人负重二三十公斤,打着手电筒晃晃悠悠下山。

就算是有人烟的地方,在野外勘查的滋味也不好受。大夏天泡在松林里,密不透风,松毛钻进衣服,混着汗水,人又闷又痒。

·2018年,六队队员在贵州赫章县猪拱塘铅锌矿区向山上搬运钻探设备

有时还会遇到危险生物。一次雨后下山,我突然感觉后背发凉,回头一看,一条碗口粗的大花蛇横在路边,当时往前走就是沾着雨水的草丛,蛇进了草丛爬起来更快。

怎么办?我绕了个弯儿跑到山坡上。安全下山后,才发觉惊出了一身冷汗。

不过,找矿仅靠“爱国奉献、艰苦奋斗”是不够的,“开拓创新”同样重要,甚至更重要。

过去,我们拿着三大件儿——锤子、罗盘、放大镜走天下。现在,工具先进多了,有提供精确经纬度的GPS定位仪,可供遥感航测的无人机、专业相机,等等。

我们整支队伍也更年轻化,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从40多岁下降到30多岁。

年轻人有年轻人的冲劲。2014年,我们在胶东地区新发现一处金矿床。以前,金矿床勘查主要围绕石英脉型进行,但那次发现的金矿床充填的不是石英,而是以白云石为主。

两者表面上很相似,仔细看特征明显不同。当时,我们倾向认为这是一种新类型金矿床,但很多老专家坚持,这就是石英脉型金矿床成矿期中的一个小阶段。

我们顶着压力做了大量切片研究、比对工作,最后确认这是一处以黄铁矿碳酸盐脉充填方式成矿的特大型金矿床,含金量69吨,与以前的金矿床类型都不同。

如果误认为此处是石英脉型金矿床,不仅可能得出“黄金储量没多少”的错误结论,也会错过深部找矿的前沿方向。

付出确实有回报,我多次被大自然的神奇所震撼。在黑龙江黑河三道湾子金矿,我们见到一吨矿石里竟能出两万克金,通常一吨金矿石的含金量只有3至5克。

目前,国内的黄金产量与市场需求之间还存在巨大缺口,国内铁、铜等矿产资源也是这样。

正如总书记在回信中所说,“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事关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地质人,将加大勘查力度,加强科技攻关,奋力书写“英雄地质队”的新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就是在讲

我自己的经历”

9月7日,习总书记给北京师范大学(以下简称北师大)“优师计划”师范生回信,对他们寄予殷切期望。李若雨就是收到回信的师范生代表之一。

她和其他6名给总书记写信的师范生代表,在过去的一个多月里,一下受到很多关注,“感受到一丝压力,但更深受鼓舞”。

受到鼓舞的不光是李若雨,总书记的回信在她的微信朋友圈里刷屏了。

“我跟身边同学聊天,他们有的是城镇生源,有的是脱贫县出来的,大家过去的经历迥然不同,但聊到未来,期待都一致。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让家乡的教育事业更好。”

·给习总书记写信的7名学生,左四为李若雨。

为什么给习总书记写信?

写信时间是7月,那时,我已经在北师大浸润了一年,收获颇多,关于如何当好一名老师的困惑,也逐渐消除了。我和其他6名同学交流,发现他们也深有同感。

那时,北师大即将在9月迎来建校120周年校庆日,我觉得在这样一个重要的节点,作为北师大首届“优师计划”师范生,我们应该给总书记写封信,汇报这一年的收获与成长,让总书记放心,祖国未来的教育事业有我们来建设。

2021年,国家启动“优师计划”,简单地说,“优师计划”是“省来县去”。这意味着毕业后,我将回到我的生源地河北,在某个脱贫县当一名老师。

我从小在城市长大,高考成绩是604分,排在全省2000名左右。听到我准备报考北师大“优师计划”,我的亲人反应很大,姑姑连夜从北京赶回石家庄,苦口婆心劝我,比如县城条件太艰苦、很难找到称心的对象,等等。

家人的反应我能理解,我爸妈都生长于农村,爷爷那一辈辛辛苦苦供他们出来,好不容易在城市扎根,我却又要回去教书,老一辈人会觉得“白干了”。

·李若雨。

我慢慢跟家人解释,成为老师是我的梦想。我小时候很内向,班里竞选班干部,我想参加又不敢,老师鼓励我“想做就放手去试”,还帮我改竞选稿。

类似的小事很多,后来我意识到,如果在那些看似不重要的节点,没有得到老师的鼓励,我可能还是一个容易胆怯的人。

决定报考“优师计划”,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上高中时,我开始感受到城乡教育的差距。

那时我的前桌来自原国家级贫困县,学习英语特别刻苦,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教室背单词读课文。但有一次老师检查背诵,严厉指出了她的发音问题,她站在那里特别委屈,低着头咬着嘴唇,想哭又不敢哭。

后来她告诉我,初中英语老师就是这样教的,她一直以为自己发音是对的。

听完我感到特别惊讶,也很难过。我想,如果我能做点什么,让教育落后地区那些有潜力、有毅力的学生也可以得到更优质的教育,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出来,该多好。

现在,入读大学一年多,我更加坚信自己的决定。

今年暑假,我去遵义和保定参加“电影下乡——新时代大学生美育支教行”活动,发现有几个孩子总是安安静静坐在角落里,但目光又时刻关注着老师的举动。

这些孩子就是书本上讲的“角落里的孩子”,需要打开内心。于是,我带着他们去做那些他们想做又不敢做的事:去喂牛,去做饭,去帮家人寄货……

后来有个小姑娘悄悄跟我说:“老师,我想和你做朋友。”那一刻真有成就感!

还有些收获是我不曾预料到的。原先做课程设计,挑选在遵义放映的电影时,我们只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认为遵义是红色圣地,就想当然选了《1921》。

但这部电影叙事线多,二三年级的孩子看得很吃力,看完没有一个孩子提到我们那节课想传达的主旨“青春”和“青春的意义”,把我们郁闷坏了。

到了第二站保定,我们就选了一部叙事线相对简单的电影《音乐家》,讲述的是冼星海在哈萨克斯坦的经历。

看到冼星海眺望远方的镜头,孩子们都说,感受到了他对祖国深深的思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当我读到总书记的回信,“入学一年来,你们通过课堂学习和支教实践,增长了学识,开阔了眼界,坚定了到基层教书育人的信念”,我真的感觉这就是在讲我自己的经历,讲我和我的同学们。

原来,我们的青春和国家的命运、时代的脉搏紧密联系在一起!

生逢盛世,肩负重任,我定会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努力成为一名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成为一名始终牢记初心、关爱学生的好老师!

总监制: 吕 鸿

监 制: 张建魁

主 编: 许陈静

编 审: 苏 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