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近些年兴起“考古热”,各类媒体宣传节目层出不穷。比较“火”的考古人许宏,在个视频直播中,向普通读者推荐了15本书单,引导人们学习掌握一些考古入门知识。 行业专家向普通读者推荐的入门书,想必切合实际,符合入门读者的需求。许宏先生特别指出:在引导普通读者了解考古学方面,日本人做得好。过于专业化的著作高深枯燥,普通读者读不了,日本的一流考古大家,反过来写一些通俗易懂的“小书”,深入浅出,言简意赅,有高度,又通俗易懂,这样更利于考古知识普及推广。

这方面我国做得不够,很多一流的著作,太专业,大家读不了。其实许宏先生己经做了有益的尝试,我个人觉得效果不错。因为我这个外行,读到的第一本文物考古方面的书,就是许宏先生的《何以中国》(图一),当时这个书名吸引了我,原以为是讲中国起源的历史书,打开一看是文物考古,从此对文物考古有了兴趣,也记住了许宏这个名字。

许宏先生荐书的第三个板块是:听考古学家讲文物背后的故事。我觉得作为荐书的第一板块更合适,因为听一听文物背后的故事,一件件古董文物就鲜活起来,大家有直观感受,也很容易接受理解。 举贤不避亲,许宏先生最先推荐的,就是他写的“早期中国”丛书,一共四本书。 第一本是《最早的中国》(图二),这本书最早由科技出版社出版,近两年作为“早期中国”丛书第一本,由三联书店出版,丛书一套四册精装。 这本书主要讲二里头考古,许宏先生曾任二里头考古队队长。

二里头是重大考古发现,它的时间在夏商之间,人们对二里头发现夏朝存在的证据,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但没发现文明重要元素之一:文字,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二里头文明,就是“最早的中国”。二里头是夏代城市遗址,有人称为“夏都”。二里头是早期中原文明的一个重要成果,为夏代的存在,提供了不少有力证据。 第二本书,就是我最先读到的《何以中国》。

《最早的中国》写的是一个点:二里头。这本书写的则是“面”,讲的是二里头之前,中原地区几个地点的考古发现,展示了那一时朝,中原文明的整体图景。通过几个考古发现,讲述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形成之前的状态。 在古文献中,夏王朝大致诞生于公元前2000年,在之前的几百年里,二里头周边的几个点:山西南部的陶寺、河南一带的登封王城岗、新密新砦、淮阴平粮台等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城址,整个中原地区的文明形态是多点散发的,形成松散的集团。实际图景跟我们想象中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夏王朝”大不一样。 这本书的内容,是由博客文章整理而来,更有可读性。

第三本《大都无城》(图二) 从这本书起,我开始注重购买许宏先生签名钤印本。 这本书主要介绍古代城市的发展史,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摡念:大都无城。即汉代以前,古代大的都城基本上没有城墙围合,是相对开放的形态。这一提法大大出乎人们的预料,而考古成果会揭示内在逻辑。 第四本,《东亚青铜潮》(图三) 这本书,我买的也是签名钤印本。 这本书介绍古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地区,青铜器的发展史。 使用青铜器是人类历史上重大变革,有人将这一时期称之为“青铜时代”,这一称呼成为一个热词,郭沫若先生以此作书名,王小波也以此作书名,显然,它的内涵越越了“历史”的概念。 家乡河南是青铜器大省,河南博物院的青铜器也是重头戏,我逐渐对青铜器产生了兴趣。

后来发现,不光是文物考古,语言文字学跟青铜器关系也很大,青铜器上的文字,古代称为“金文”,是一种重要的文字形态。青铜器出现,大体在甲骨文之前,所以许宏先生这本书的副标题是:“前甲骨文时代的千年变局”。我正考虑逐渐收集青铜器方面的书籍,建立个“青铜器”专题,这本书来得正是时候。 除了许宏先生推荐的自己这几本书之外,考古学家讲文物故事的书陆续出了不少,有李零先生主编的《了不起的文明现场》(图四)等。

许宏先生也正在出版一个新的系列丛书:“考古纪事本末”。己出版的有《三星堆之惑》(图五)等。 河南省博物院也出版了“河南文物故事”丛书,分为《陶器篇》(图六)、《青铜篇》(图七)、《瓷器篇》(图八)等几册。这个丛书简单些,结合一件件文物,简单讲述文物特征及文化内涵。 还有一种更为创新的写法,把文物考古与历史结合在一起,通过不同时期的文物介绍,将文物串起来,讲述“文物版”的中国历史,例如《大都会博物馆中国简史》(图九)等。 既欣赏了文物,又学了历史,也挺有意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