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荷沿风雨

局长年轻时候干过秘书,文字功底相当了得,拿到一篇文章,只需扫视一遍,里面的错别字,一个也逃不过他的眼睛。

当上局长以后,他依然不放弃写作,既有工作内的,也有工作外的。工作内的,无非是这个材料那个汇报;工作外的,则是以笔名(网名)发表在媒体上的作品。

按理说,工作内的材料汇报之类,有秘书等人,用不着局长亲自操刀。可是,局长总觉得他们写出来的东西,在深度高度宽度方面存在很多不足,修改的话必须伤筋动骨,还不如自己写来得利索。

有这么能干的局长,局里写材料的可就倒霉了,经常挨局长的批评。局里的人也越来越害怕写材料,导致能写材料的人越来越少。

反正局长能写也爱写,就由他自己写吧!

局长爱写,自然也爱看。局长每天都要刷不少时间的手机,但他有个原则,只看文字,不看视频。

局长说,看文字的,是主动的静态的,非常适合思考,只要看进去了,就一定会有收获;而看视频,则是被动的动态的,看了听了就忘,不利于吸收,而且咀嚼不到文字的韵味。

局长也不是什么都看,大约百分之八九十的内容,瞄一眼不感兴趣,便一滑而过。只有极少数内容,他会认真阅读,仔细品味。

这天,局长刷到一篇文章,觉得写得不错,很适合他的口味,便关注了作者,打算慢慢品味作者的其他文章。

局长越看越喜爱,特别是文章里有些事的处理,有些话的表达,和他的思路和想法如出一辙,仿佛就是他写的文章一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局长思绪万千,百分感慨,他的身边怎么就没有一个这么能写的,而且写得这么好的人呢?

然而,随后看到的一篇文章,局长的心里却“咯噔”一下,文章里面说的事,太熟悉了,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而且,知道这件事的人并不是很多!难道天底下还有这样的巧合?倘若不是巧合的话,难道文章作者就是身边的人?

局长警惕了起来,他把身边可能知道这件事的人排查了一遍,觉得这个也不像,那个也不像。他排查的原则是,看文笔;他排除的理由是,这些人都没有这么好的文笔。

接下来,局长又发现了几篇文章的内容,也几乎都是身边的事。由此,他基本可以判定,这个作者,就是身边的人。那么,会是谁呢?

再看看身边几个写材料的人,局长气就不打一处来,一个个都写不出有水平的东西来!如果这个作者真的是身边的人,那一定要把他(她)用起来,也好解放自己。

局长不动声色,没有声张,他把这件事记在心里。

好不容易等到人事调整的机会,局长增加了一个考核项目,要求每人写一篇文章,题目自拟,提供素材。当然,素材是局长提供的,正是身边的事。

每个人写好的文章都交到局长的手里,局长在里面找,他希望能看到有熟悉的文字,但是又不希望看到,矛盾的心理。

居然真的有!局长下意识地睁大了眼睛,他打开手机,找到他看过的文章,对照着,基本上一样,绝对错不了!再看看名字,居然就是现在的秘书!

是她?她平时写材料不是这样子的啊!局长开始怀疑了,但又容不得他怀疑!

他把秘书叫来,指着卷面上的文章问:“这是根据你的想法写的,还是受别人文章的启发而写的?”局长的怀疑,秘书是不是也看过那篇文章。

“我是这么想的,也就这么写了,与别人无关。水平有限,还请您多多指正。”秘书很谦虚。

“你平时写的材料和文章,我都看过,一般般,你没有拿出真实水平?”局长否定了自己的怀疑,他为自己发现了人才而自喜,但面上并没有表现出来,还在考验秘书。

“领导,我说句不该说的话,说错了您再批评我。”秘书有些底气不足,“我平时写材料,并不是没有拿出真实水平,而是不管怎么写,您都不满意,后来,后来就不想认真写了......”

“哦,是这样啊!”局长听后,坐不住了,站了起来,态度很诚恳,“看来是我的不对。不是我要批评你,而是我要接受你的批评!”

不久,秘书升职为科长。

----谢谢阅读,敬请指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