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碧翰烽/文

苏东坡的一首《定风波》令人颇有感悟:人生沉浮、生活态度、精神世界。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同行皆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读罢此词,我最为深爱的句子就是:“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并且从中体味更多更深之意境。

竹杖芒鞋轻胜马:平民生活卓越不凡

这里隐含了两种生活的对比,一种是竹杖芒鞋的平民生活,一种是肥马轻裘的贵族生活。在历经了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后,苏轼越来越认同这种真真切切、平平淡淡的平民生活。

苏东坡是一个平民艺术家。闻名遐迩的东坡肉,至少是一个见证。

而“竹杖”、“芒鞋”是苏轼用来表达平民生活的重要意象,在其诗词中经常使用,比如《初入庐山》:“芒鞋青竹杖,自挂百钱游。”《东坡》:“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寓居定惠院》:“不问人家与僧舍,拄杖敲门看修竹。”

能够将“竹杖芒鞋”胜过跃马扬鞭,也只有苏东坡。

在多年的为官及一贬再贬生涯当中,可以见到他深入民间、深入平民的生活印记。在黄州东面五十余亩的坡地,他率家人披星戴月,撸起袖子,辛勤耕作,垦荒辟壤,耕田犁地,播麦种豆,修塘打井,躬耕其中,自号“东坡居士”。

就在黄州的岁月,苏东坡一家生活十分拮据,为了用有限的积蓄把日子过下去,只能量入为出。

他每个月拿出4500钱,分成三十串,挂到屋梁上,每天只用150钱,每天早上醒来,就用一个画叉拿一串钱下来,供今天一整天的开销。没有用完的钱,就把它放到竹筒里面,存起来。

这样的一个情景,让人唏嘘不已。然而,从中也能看到苏东坡的自控力,一种从节俭生活当中透出的自我控制能力。一个人能够支配自己的金钱,必定能够主宰自己的命运。

两个年轻人一同寻找工作,一个是英国人,一个是犹太人。

一枚硬币躺在地上,英国青年看也不看地走了过去,犹太青年却激动地将它捡起。

英国青年对犹太青年的举动露出鄙视之色:一枚硬币也捡,真没出息!

犹太青年望着远去的英国青年心生感慨:白白地让钱从身边溜走,真没出息!

两个人一同走进一家公司。公司很小,工作很累,工资也低,英国青年不屑一顾地走了,而犹太青年却高兴地留了下来。

两年后,两人在街上相遇,犹太青年已成了老板,而英国青年还在寻找工作。

英国青年对此无法理解,说:“你这么没出息的人怎么能这么快取得成功?”

犹太青年说:“因为我没有像你那样绅士般地从一块硬币上迈过去。你连一枚硬币都不要,怎么会发大财呢?”

英国青年并非不要钱,可他眼睛盯着的是大钱而不是小钱,所以他的钱总在“明天”。

一个节俭的人,必然不是一个懒散的人,必然勤奋刻苦、任劳任怨。而热爱平民生活的人,必然需要有节俭的品质,必然体味到真正的民间民生,也就必然能够获得难以想象的成就。

犹太青年可以从节俭当中获得更多的财富。东坡居士也能从平民生活当中汲取更多的诗词营养,终成大家。

然而现实当中,不少人过不惯平民生活,习惯了奢侈浮华,俨然不知民间之疾苦,不懂民生之艰难,听不到民意之反应。

所以常常令人感慨,“何不食肉糜”不只是晋惠帝之独有。

还有的官员退休之后,受不了”人走茶凉“之滋味,还在幻想权力之时的热闹与奢华,殊不知竟是一种虚幻,惟有朴实无华的平民生活,读书写作、运动运动、偶尔旅行、做做家务,甚至还可以干干活儿、再次创业,才是真真实实的存在。

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风吹雨打

苏轼一生生活的写照,可以说是“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在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打击,一贬再贬,晚年最后流放到了蛮荒之地海南岛。但是在精神上,他始终没有被打败,始终保持一颗鲜活灵动的心。

当他被贬到海南岛,仍能够写出“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这样心灵纯净的句子。

尤其是苏轼在去世前两个月回首自己的一生,竟给自己做了如下总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可以说,这三个州都是苏轼长期被贬谪之地。

他没有将自己曾在朝廷的荣光,以及杭州的苏堤、徐州抗洪等等,视为自己的功业。

显然,他的一生长期在逆境挫折、艰辛磨难中度过,却能做到坦然面对。也就是在这段岁月,苏轼写出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一个寺庙里的两块石头窃窃私语。一块石头被铺在地上做台阶,另一块石头被雕成了一尊佛像。被做成台阶的石头满腹牢骚,它说:“咱俩都是一座山上的石头,又同在一个庙里,本质上没什么不一样,可是你现在多风光,每天都有人向你恭恭敬敬地磕头,而我呢?每天都被踩得又脏又破,我的命运真是悲惨啊!”

被雕成佛像的石头回答说:“你忘了,我们不一样。你进这个庙前,只让人砍了4刀,而我却让人砍了千万刀。”

经过千万刀的折磨,石头才能成为佛像,才能接受众生的膜拜。

所以,我有时在想,一些伟大的文学家、诗人,比如李白、杜甫、苏轼,虽然怀才不遇、政治失意,却也能在逆境挫折中,涌动出万古流传的中华民族精神财富,实在连多少将相都不可比。

有人在工作、生活、家庭当中,遇到逆境挫折,总是灰心丧气,还常常把责任归究于他处,不从自身方面找原因。

这个社会当然有不公之处,也有很多难以想象的资源,有的人或许就消沉了,比如觉得人家提拔重用有背景、有关系,自己怎么奋斗也没有出息;比如觉得人家发财致富有机遇、有门路,自己怎么创业也难以成功。

首先就在困难面前低头,首先就放弃了对自己的肯定。怎么经历逆境?怎么面对挫折?

实际上,人生有许多道路,有的时候换一条道路,或许就会柳暗花明。不妨把格局放得大一些,就可“任平生”了。

我有时候对那些没有背景关系的年轻人说,“背景关系是可遇不可求的,有的是天生的,包括经营背景关系的能力。如果这方面实在不行,为什么不从提高自身的能力本领入手呢?如此天地别有格局!”

也无风雨也无晴:成败皆能宠辱不惊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一边是料峭春风,作者感到丝丝的冷意;一边是山头斜照,作者感到些些的暖意。这既是写景,也是表达人生的哲理。

人生时常充满这样的辩证法,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归去之后,看刚才刮风下雨的地方,哪里有什么雨,哪里有什么晴。

成功也好,失败也好,都不要太在乎,所谓“宠辱不惊”。何况,失败乃成功之母。还有,有时候失败恰恰是一种巨大成功。

就拿李白、苏东坡这些伟大文人来说,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如果从世俗的官本位来看,他们是失败的。可是他们的文学成就,却是千百年来多少人难以企及的巨大成功。

苏轼曾总结过十六件人生赏心乐事: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盛开,飞来家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这或许只是一种生活的乐趣,体现的是对自然的态度。可是,恰恰就是这种有趣生活的态度,才能发现其中成功之奥妙。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雨过天晴,谁又不是转瞬之间?变化之中如何保持不变的心境,实在需要一种乐观向上的沉淀。

试想想,一个人如果无趣得很,总是世故、城府、心机,又如何发现生活的乐趣、自然的美丽,又怎么能够有美好的心态去面对事业、面对人生,又如何获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