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陕西,农民谭福全在池河淘金,无意间摸到一根条状物,他大喜过望,藏入口袋。回家一看,是一个金蚕,有点像现代工业产物,大失所望。不久,一个陌生人出价8000要买这个虫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谭家湾村位于陕西安康石泉县,当地有一处河滩,人称“金窝”,人人都争先恐后到那里淘金,可哪有天上掉馅饼的事儿?那天,老谭在用盆淘金时,意外摸到了一根条状物,周围都是人,他不敢低头,直接塞入口袋,之后继续和周围村民说笑,可心早就飞到口袋里去了。他等不及,找了个借口溜回家。

进了门,老谭立即把门拴住,偷偷摸摸地呼唤妻子付远香过来。见妻子一脸疑惑,他也不解释,卖关子似的将手伸入口袋,掏出一个金灿灿的东西。

“嗬!一根金条!这得值多少钱啊!”妻子掩饰不住内心的兴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家人养蚕为生,生活清贫,到了冬季农闲无事可做,这才想着到金窝淘金。他们不懂什么更值钱的营生,大儿子要结婚,小儿子要吃饭,生活只够勉强温饱。有了金条一切眼瞅着都能解决。

付远香接过金条仔细端详,发出“咦”的一声。

只见金条并不平整,头部微微昂起,有隐隐的纹路,一节一节的……这个造型,他们一家再熟悉不过了。这不仅是一根金条,还是一只金蚕哪。

“金蚕!金蚕!”小儿子兴奋地喊道。老谭赶紧捂住他的嘴,小点声!他又瞅了瞅拴住的门,财不外露,可别让别人知道。

第二天,老谭起了个大早,揣着金蚕找到地质队的人鉴定,人家的一句话,让老谭的心情跌入了谷底。

“老谭,你这金蚕虽然看起来精美,但不是纯金,而是镀金的!不值几个钱。如果要收,我只能按里面的铜来收。”

也难怪觉得分量不对,只怪自己之前太兴奋了都没注意,老谭心想,改善家境的愿望破灭了。不过自己是养蚕的,捡到金蚕,也算是有缘分,既然不能卖钱,那就当个传家宝吧。结果,接下来发生的事出乎老谭意料。

捡到金蚕的消息到底是传遍了全村,金窝一起淘金的村民,都来他家门口要看热闹,反正是镀金的,老谭也无所谓了,谁想看就看吧。有一天,一个风尘仆仆的外地人来到谭家村,说要借金蚕一看,老谭给他了。

“这样吧,我出8000快,这个铜玩意就给我吧。”外地人看完金蚕,强作镇定地说。

老谭一下子懵了,8000块在80年代,对一个僻壤穷农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莫非这个金蚕不简单?他当即拒绝了外地人,后来才知道,那人是个专门到陕西各个村捡漏的古董贩子。

老谭还碰到了一个人,自称是博物馆的工作人员,给他看了证件。但那个年代假印章很多,老谭对此人半信半疑,直到发生了一件事,让老谭心惊胆战,不能再等了!

那天,同村的一个小伙子要来看金蚕,结果接过金蚕后,趁一家人不注意,他竟把金蚕丢到了嘴里。张张嘴,金蚕不见了,好像是咽下去了。老谭急坏了:“还给我!小伙子你怎么捣乱呢?”

小伙子说不还了,他已经吃了这个蚕,在老谭的再三催促下,他才自觉理亏,抠抠嗓子眼,把金蚕吐了出来。当晚,老谭就做出了决定。

他找人订做了一个木匣子,将金蚕用红布包裹,放到了里面。付远香看到他去了妹妹家,回来时攥了50块钱。

“钱是借的路费,我要亲自去博物馆,把金蚕交给国家保管。”他说。

第二天,谭福全坐班车来到西安的陕西省历史博物馆,说要鉴定金蚕。之前给他看证件的男人一眼就认出他来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鉴定,这枚金蚕是西汉的“鎏金铜蚕”,鎏金工艺属我国首创,战国时期便已得到发展。大致方法是将金与汞以1:7的比例熔化后,把得到的金泥均匀涂抹于红铜表面,成品透亮,价值连城。

那么为什么西汉会做金蚕,把虫子镀上金呢?

根据《石泉县志》,此地自古养蚕风行,到了西汉时期,更成为长安城市圈附近的养蚕基地,繁盛之时,官营作坊的织工能达到数千人。2000年前,当地的丝绸色泽鲜艳、柔和顺滑,享誉大汉,更是丝绸之路上的硬通货。在当时,远在罗马的人,也以身着小小石泉县的丝绸为荣。

而这个精美逼真的鎏金铜蚕,正是当年用来奖励养蚕大户而制。可以说,金蚕不仅代表着西汉的高超工艺,也是丝绸之路的象征,更是带领石泉县人民致富的金字招牌。

今天,石泉县成立了“谭家湾遗址”,当地已有“金蚕小镇”的别名,这两年旅游部门还在建金蚕主题的公园。已经80岁的付远香,向慕名而来的每一位外地客人,讲述着金蚕文化,以及故去多年的老伴发现金蚕的故事。她至今仍在养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池河边的雕塑再现了谭福全在金窝,发现国家一级文物“鎏金铜蚕”的场景,“农民谭福全”几个字,被刻在了景区石碑上,他的名字将注定被这个小县城一遍遍提起。

1985年9月23日,淳朴老实的老谭听完小小金蚕的价值后,当即表示愿意无偿捐献。工作人员听说他是借钱来的,就自掏腰包,给他拿了100块钱。

资料参考:
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
石泉港《鎏金蚕丨献宝人遗孀:80岁的付婆婆还在养蚕》
CCTV4《一位农民的偶然发现,竟填补了考古史上的一段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