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歌手李宇春在录制一档节目时表示,在去年举办演唱会时,自己的脊椎有一种“石化了的感觉”,一度不能睡觉,甚至需要坐轮椅出行,经检查后证实患上强直性脊柱炎。

究竟强直性脊柱炎是什么?有哪些危害?病因是什么?能治好吗?南都大数据研究院告诉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约500万人,多于年新发癌症病人数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强直性脊柱炎的患病率约为0.3%。发病年龄一般在青春期后期,高峰集中在20—30岁,平均发病年龄为23岁。目前,中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一共约500万。

500万人患上强直性脊柱炎是一个什么概念?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病例457万例,其中男性248万例,女性209万例;2020年中国癌症死亡病例300万例,其中男性182万例,女性118万例。此外,根据《柳叶刀》等期刊的数据,我国每年患脑梗的人数已经超过500万。以此换算,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总数,相当于近年来国内每年新确诊脑梗的人数,更比2020年中国新发癌症患者的数量还多。

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易误诊的同时也无法根治

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翻查了相关文献与医学期刊发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ri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害骶髂关节和脊柱,并可不同程度累及周围关节、内脏系统的全身性炎性疾病,属于风湿免疫性疾病,具有病程长、后期发病重、难治疗的特点,被称为“不死的癌症”。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刘栩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强直性脊柱炎是一种以中轴关节受累为主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不能根治,而且容易复发,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关节及髋、膝、踝、肩等四肢大关节。

强直性脊柱炎,图源spineuniverse.com

患上强直性脊柱炎会有哪些临床症状?据了解,该病一般起病比较隐匿,早期表现为腰背部持续疼痛和晨僵,其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下背部或腰骶部的慢性疼痛和僵硬感,典型者常为夜间、晨起或久坐后疼痛较剧烈。除腰背痛之外,患者还可能出现交替性的臀区疼痛、足跟疼痛、膝关节和踝关节的肿痛、眼睛的葡萄膜炎、炎性肠病、腹泻、消瘦等症状。

此外,多名专家和医生都提到,不少人容易将强直性脊柱炎和腰椎间盘突出等病症混淆,误诊的频率也很高。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古洁若就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我国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从首次出现症状到第一个医生确诊平均延误6年。

要如何区分腰椎间盘突出和强直性脊柱炎?北京市海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医师张舸表示,腰椎间盘突出一般是白天疼得厉害,休息后症状有所缓解;而强直性脊柱炎在躺下或坐下休息时感到疼痛,睡觉时甚至会疼醒。“前者是休息好转,后者是休息加重。这是两者明显的区别。”

需要注意的是,强直性脊柱炎目前并不能被根治,只可通过医疗手段进行缓解、控制。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关节与骨病外科副主任医师王健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强直性脊柱炎的早期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经常使用的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还会同时使用一些症状改善类的药物,这其中还包括一些中成药。如疗效不明显,下一步会考虑使用生物制剂治疗,常用的生物制剂包括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肿瘤坏死因子(TNF-α)拮抗剂等。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在终末期,为了改善功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但这样的手术风险很大,即使手术成功,患者的预期寿命也不会像正常人群一样。

另一方面,张舸也提醒,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不要过度劳累,注意保暖和休息,控制加工食品如甜食的摄入。“尽量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遗传与环境因素是主要病因,多位名人曾公开确诊

强直性脊柱炎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与遗传和环境因素相关。刘栩提到,“遗传因素对于强直性脊柱炎影响比较大,有家族聚集倾向,与HLA-B27基因高度相关。研究表明,HLA-B27阳性的患者一级亲属患病概率可达25%—30%。” 张舸也提醒:“从后天来看,细菌感染也是疾病的主要诱因。有强直性脊柱炎家族史的人要注意避免肠道、泌尿系统受感染。

不可忽视的是,环境与生活习惯也容易诱发这一疾病。“久坐一族”,例如司机、上班族等,姿势固定,影响了关节的活动,加上开车时车辆震动,很容易导致脊柱损伤。另一方面,长期暴露在寒冷潮湿的环境中,或者是冷水的刺激,都可能诱发这种疾病。

此外,据南都大数据研究院统计,受到强直性脊柱炎困扰的名人不只有李宇春,周杰伦、张嘉译、蔡少芬等均曾公开自己是这一疾病的患者。周杰伦的病正是来自家族性遗传,除他外,还有叔叔与他同病相怜。演员张嘉译则表示自己是在22岁时得了这个病,因发现时间较晚,且没有及时接受合理的治疗,导致出现身体僵直、驼腰弓背等症状。蔡少芬也在采访中透露,自己的病发现得较及时,经过丈夫的照料和医生的治疗后,已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基本恢复正常生活。

出品:南都大数据研究院

数据采集分析:陈泽然

制图:沈淑婷

数据来源:世界卫生组织、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柳叶刀》等医学期刊、媒体公开报道等

图片来源:新华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