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关注”,带你看名人情感,品世间百态

6月5日,经历了139天的奋战,那个"一月白头"的重症专家邱海波终于回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初,一张"一月白头"的照片火了,在两张对比照中,仅仅在武汉度过一个月,邱海波的头发都白了,虽然事后邱海波再三强调没有那么夸张,是光线问题,但在昨天的采访中,我们依旧可以看到,这位54岁的中年男人头发斑白了,眼袋明显,苍老了许多。

新冠疫情在武汉爆发时,邱海波火速提出3条极具战略性的建议,为抗击疫情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99天后,武汉疫情趋于稳定,邱海波又马不停蹄地赶往突发疫情的哈尔滨,17天后,再次前往吉林支援疫情控制。

邱海波及一众医护人员用他们的血肉之躯,为我们挡在了疫情前线,而这位重症专家、战疫英雄却在谈及自己的妻子时,数次哽咽,一起来看看他的故事吧。

01.对医学精益求精,从未变过

1992年,协和医院的一幢老楼阁楼里,一张桌子、一把椅子,还有一张勉强嵌入的最小号无菌操作台。

陈德昌教授正在做一个非常重要的试验,他回忆道:"当时我需要一位得力的助手,我想到了在读的研究生邱海波。"

众多学生中,为什么偏偏是邱海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还要说回两年前的研究生面试,面试问题向来刁钻。然而,这个小伙子从始至终嘴角都挂着浅淡自信的笑意。

在答不出时,他会说"让我想一想",运用已知的知识去推理未知的问题,然后慢慢道来。浑身上下都透着一股子的淡定从容。

陈德昌当即对这个年轻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个年轻人厉害,有两下。"

邱海波就有这种魔力,只要站在那里,就可以令人安心,似乎没有他解决不了的困难。

连他的学生潘纯也坦言道,"工作中的邱海波教授是身边人的指引灯、领路人。他在,我们团队都会感到安心、有光。"

对于陈德昌的邀请,邱海波想都没想,一口答应加入实验组。

接下来,邱海波一头钻进实验室,认真的动手干起来。有天下午,他兴奋地打来电话成陈昌德,说细胞长出来了。结果下午,细胞又都死了。

邱海波却毫不气馁,细胞死亡,那就从头开始。1997年,实验完成,这场历经重重困难和考验的难题终于解决。同年,他的博士论文通过协和医院评委会。

不单是对实验精益求精,他的负责和严格也延续到对学生的教育上,对工作错误更是"零容忍"。


他的学生潘纯坦言,"邱教授一丝不苟,在他身边工作常常如坐针毡,会随时会挑出做的不到位的地方。"

连同为医生的赵健,在提到丈夫邱海波时,也十分敬佩,"他爱学习,知识不断更新,往往一天忙完工作后回到家,一头扎进书房,看书、查资料,学习新的知识。"

就靠着这股认真和坚持,邱海波发表了百余篇论文,编写《重症医学:规范.流程.实践》等著作。其中九篇被SCI收录,五十余篇被Medline收录。

《认真从随便开始》有句话:有所成就的人,不过是合适的勤奋,加勤奋的适合。

这句话形容邱海波,再合适不过。

02.创建重症医学科,立志成为有温度的医生

邱海波说:生应该如夏花一样灿烂死,死应该像秋叶一样静美。

1997年,邱海波博士毕业,面临留在北京、还是回到南京铁道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选择。

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院长滕皋军说:作为中国第一位危重病医学博士,海波本可以留在北京,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回到母校附属医院,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在当时,重症医学并不是一个独立学科,一直分散在各个学科中。可他立志要把其创建成一门独立学科。

将"百家之所长"按照一套标准,整合成新的体系。有多难,不言而喻。可邱海波愣是咬牙坚持了下来。

是什么让他坚定做ICU的信念?

30年前,一个刚收到录取通知书的男孩突发高烧,送到医院时已经奄奄一息,最终救治无效。

鲜活的生命彻底停留在了16岁。

他说,"送他去太平间的路,十分漫长。"

于是,他跟男孩的父母商量,进行了尸体解刨。发现夺走这条生命的,竟然是一枚嵌入膝关节上面的芥子。

为什么一枚小小的芥子,会导致多器官损伤?就是这个疑问,坚定了邱海波做ICU医生的决心。

他曾说,"即使只有1%的机会,我们也会付出100%的努力。正是这种信念,我们常常把不可能转变成了可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邱海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一位31岁的高龄产妇,心脏骤停被送往医院。邱海波与他的团队,立刻组建"移动ICU",前往盐城市救援。期间数次出现紧急状况。为了让孩子可以叫她一声妈妈,邱海波他们没有放弃,坚持救治。

终于在第十天,这名产妇活了下来。

也许家人会放弃你,也许连自己都丧失了求生欲,可他们,这些ICU的医生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可以让你活下来的机会。

2008年,汶川地震,邱海波前往支援。离开四川后,邱海波对那7个重症孩子的关心未曾减少。

每年都会和7位国内顶尖重症医学专家一起去探望这些孩子,同时还一直关心着他们的成长、学业和遇到的困难。

为了支持其中一个孩子的淘宝事业,邱海波偷偷买过几十只口红。

"我们当医生的,不仅要做一名技术高手,更要成为有温度的好医生。我对这些孩子,在心里会有说不出来的感觉,会牵挂他们过得好不好。其实见与不见,我们都是家人。"

03.人民和国家有需要,他总是挺身而出

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 "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

很显然,邱海波就是最勇敢的那一批人。

17年前,非典急需医疗支援,他冒着被感染的风险,毅然进入到了南京第二医院隔离病区。

17年后,武汉疫情大爆发,他代表国家队逆行武汉,坐镇武汉。

邱海波刚到武汉时,ICU住满了重症病患。病床稀缺,医疗资源捉襟见肘,他当即提议:


(1) 增加集中收治重症患者的定点医院
(2) 迅速扩张进重症病房
(3) 调遣全国重症医护人员驰援武汉

这3条极具建设性的方针,成为了战疫胜利的关键所在。不仅提出可行性的方针,邱海波还鼓励大:,"争分夺秒,不放弃每一个重症、危重症病人!我们有胜利的信心,有攻坚的决心!"

当时救治重症病人,还没有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邱海波只能带着自己的团队不停地摸索尝试。白天临床诊治,晚上讨论治疗方案。

他们认真的观察病人的每一次呼吸,试图掌握病人生命体征的细微变化。然而,这种费时费力的老办法,在当时是找到治疗方案的唯一途径。

起初,医护人员对这种"床边抢救"的高感染风险操作,心存顾虑。

54岁的邱海波,正属于易感人群,可他还是亲自上手。

"作为一名重症医生一定要守在病人身边。""不看病人的医生,不是医生"

邱海波每周下病房和三个病区所有的患者当面交流。三个病区分布在三个楼层,如果乘坐正常电梯,需要换一套新的防护服以防污染。

为了节省换脱防护服的时间,更为了能节省一套防护服,邱海波每次都乘坐运送医疗垃圾的专用电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4月26日,邱海波离开了战斗99天的武汉,直接飞往东三省继续战斗!

在我们居家隔离时,有这么一批人挺身而出,因为肩膀上的责任,用血肉之躯铸成了一堵墙,帮我们挡住了病毒和黑暗。

04.冷面专家也有柔情

其实,这个工作认真、不苟言笑的汉子,也有柔情的一面。

一次采访中,记者问邱海波:"分别这么久,您想对自己的妻子说些什么?"

他说,驻守武汉的三个月时间内,妻子独自在家,而且最近腰也不太好。

在这段3分钟的采访中,邱海波接连说了三遍"其实她挺希望我回去"。

"我觉得一个女同志,自己扛着家里,实际上还是......"谈到妻子,这位在病毒面前都无所畏惧的男人,竟然几次哽咽,停下采访,不断调整口罩和眼镜来平复心情。

哪有什么英雄,在那厚厚的防护服下,他们也是普通人,他们也会害怕担心,也有无尽的牵挂,只是,他们身上肩负着使命。

事实上,邱海波,从来不是传统意义上"好丈夫",因为他不能给妻儿足够的陪伴。

平常上班的时候,手机24小时开机待命,常常半夜接到电话穿衣服就走,再回家时天已经亮了。

妻子甚至玩笑着说道:"现在看病、会诊、学术会议占据了他更多的时间,我提议要在日历上标出来,看看你一个月可以在家待几天。"

甚至也不能给家人足够的安全感。凡是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都会挺身而出。

有时候可能只穿一层最基本的防护就冲进病房。

可在赵健的心里,他依然是个好丈夫、好父亲。哪怕一周只有一天甚至半天的休息时间,邱海波会给全家做一桌美味的饭菜,还会带着一家人逛逛公园,或者去乡村走一走。

比起埋怨和担心,赵健更多地是在两个人短暂的通话中,尽可能多地提醒他,"要做好防护,只有保护好自己,才能救更多的人。"

而邱海波也理解妻子的良苦用心,不管有多忙,每天晚上都会有一通"平安电话",哪怕只有几秒钟。

如今,疫情已经得到了控制,但是我们永远不会忘记,在这个寒冬,是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人墙,为我们挡风御寒。

为他们点赞,向他们致敬,祝愿这些抗疫英雄健康、幸福。

点击关注@子曰情感 带你看更多往期精彩文章

《厉害!84岁老人花15年研发"小铁片",或让美国损失数10亿美元》

《43岁失业离婚,欠200万吃烂菜叶,任正非能够熬过来全靠这3个女人》

《唏嘘!一代武侠巨星成失智老人,女儿却希望他别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