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已经78岁高龄的开国中将甘渭汉来到了革命老区访问,在乐安县访问时,刚进餐厅,就忍不住对旁边跟着的女县委书记发了火:“这些菜都是为我准备的吗?我胃口不好,吃了这一桌子菜可是要坏肠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渭汉

在场众人无不噤若寒蝉,连忙将桌上的菜肴撤了辖区,换上了普通的饭菜,老将军的脸色这才转阴为晴,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甘渭汉是湖南省平江县人,1908年8月出生在平江县虹桥镇一个贫农家庭,小时候家里穷上不起学,他9岁就开始给地主家放牛了,后来家里人送他去了一家理发店当学徒,从11岁到16岁期间,他当了五年的理发工人。

在当理发工人期间,他接触到了先进的革命思想,也明确了自己今后的路,1926年5月,甘渭汉加入了国民党,还在北伐战争中积极组织群众支援前线。

1927年马日事变后,甘渭汉不认同国民党的理念,毅然脱离了国民党,并于7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底,在平江北乡参加了游击队。

1928年,他率领队伍参加了“三月扑城”战役,10月,他所在的游击队被编入红五军,甘渭汉先后担任班长、排长、连长、迫击炮连政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2年,甘渭汉参加了赣州战役,营救了十几名被俘的战友,获得上级嘉奖,历任红五军直属队政治处主任、四师六团政委、红三军团供给部政委、四师十一团政治处主任等职。1934年调红军总政治部任干事,9月任红八团政治部组织部部长。

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苏区红军被迫进行转移,其实在转移之前大家都不知道要长征,因为当时打仗,时常面临着战略转移,但是嗅觉灵敏的红三军团第四师政委黄克诚觉得这一次转移非比寻常。

他在听了博古的报告后,又看到了张闻天发表在《红色中华》上的文章:《一切为了保卫苏维埃》,他判断博古等人要放弃中央苏区,实施大的战略转移,想到这里他不由心急如焚,因为红三军团的医院中还有很多伤员,如果留下来就是九死一生了,想到这里他连忙跑到医院院,动员伤员们跟着大部队一起走。

黄克诚苦口婆心地劝说着,但除了重伤员不能走外,有些轻伤员也不想随部队转移,面对黄克诚的劝说,只有一部分伤员跟着他离开了医院,这其中就有甘渭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渭汉当时也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受了伤,正在红三军团医院休养,听了黄克诚的话后毅然跟着离开了医院,正因为这一次的事,甘渭汉对黄克诚非常感激,因为后面的事大家都清楚了,两万五千里长征,而那些留在医院的伤员们,除了少数逃脱敌人的追杀外,其余全都在后来的留守战斗中牺牲了。

长征期间,甘渭汉先后担任了二十三师政治部主任、红三军五师十四团政委、红十三团政治部主任、军团教导营总支书记、军团直属政治处党支书记。

到达陕北后,他又历任红军后方政治部组织科长、组织部长、中共陕甘省委军事部副部长、红二十九军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及东线特委书记。

抗战期间,先后担任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二团政委、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五旅副政委、政委兼陇东军分区政委等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6年6月,甘渭汉被调到了晋冀鲁豫军区担任政治部主任,参与组织发动了陇海、定陶等战役和豫北攻势,1947年升任军区副政委、豫北指挥部政委。次年5月后任华北野战军十四纵队政委、第七十军政委,率部解放豫北,保障刘邓大军强渡黄河转入战略进攻,配合第四野战军南下作战。

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先后担任第二十兵团政治部主任、东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东北军区干部部部长、沈阳军区副政委兼干部部部长、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总政治部干部部部长。

1972年恢复工作后,调任沈阳军区担任副政委兼旅大警备区政委、沈阳军区第二政委。1980年1月调任总政治部副主任、中央军委纪委书记。

1982年,全军开始进行精简整编,甘渭汉主动要求组织上批准自己辞去总政治部副主任之职,先从自我做起,减少各单位副职,等军委确定人员后,自己再辞去军委纪委书记一职,并没有获得批准,还在同年9月的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3月,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终于批准了他的请求,忙碌了一辈子的老将军离开了岗位,但这样闲适的生活却让他很不得劲,他想着自己还能走得动,总要为国家再做点事才行。

1985年秋天,甘渭汉老将军来到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进行了为期45天的走访调研,当他走访到乐安县的时候,乐安县的领导们特意准备一桌丰盛的饭菜,为甘渭汉接风洗尘。

当甘渭汉走进餐厅的时候,看着面前色香味俱全的佳肴后,脸一下子就沉了下来:“这些都是为我准备的吗?”

乐安县的县委书记是个女同志,看到甘渭汉沉下来的脸色,连忙上前解释:“这些都是我们当地的一些土特产,首长您几十年没有回来了,这都是老区人民的一点心意……”

话还没说完,甘渭汉就挥手打断了她的话,严厉地说道:“莫解释了!我胃口不好,要是吃了这一桌菜,那是要坏肠肚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行的同志们看到老将军发火,场面一下子静了下来,甘渭汉转身就要走出餐厅,女县委书记连忙吩咐让把菜撤下去,换些“正常的菜”上来,等了一会儿,工作人员端上来了大家平时吃的工作餐甘渭汉这才坐下来动了筷子。

吃饭时,大家都不敢吭声,气氛一时间有些凝重,老将军对着最普通的饭菜却吃得津津有味,看到大家都不说话,率先开口了:“这饭菜很好了,我们现在还能吃饱肚子,好多老乡们都还吃不饱,我们应该知足了,不要弄那些山珍海味。”

一席话说得在场的领导们非常尴尬,老将军这话中有话,大家都听得出来,但大家不知道的是,就在来乐安县之前,老将军已经悄悄地去了全县最贫困的两个村里走访了一圈。

在来到54岁的张章生家时,甘渭汉看到家中的炕上只有一张破席子和一床破被子,那被子上面破破烂烂的都能看到里面的棉花,黑乎乎的,北面基本已经磨得看不到原来的颜色了,老将军了解后才得知,张章生全家就只有这一条被子,冬天时,他就和已经22岁的儿子还有18岁的女儿盖着这条棉被取暖,甘渭汉得知真相后大受震动,他没想到革命老区的人民生活如此之苦,强忍着泪水离开了张家后,甘渭汉又前往了烈属邓丁生的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邓丁生家后,甘渭汉看到有两个女人在外面干活,等到敲门后才发现屋里躺了三个男人,他们都身患重病,全家只有两个儿媳的壮劳力,却要养活全家五口人,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甘渭汉在邓家前前后后都转了一圈,发现猪圈里养了一头猪,瘦得就剩皮包骨了,甘渭汉问询后才得知,这头猪已经养了两年了,因为平日里家中没有多余的食物给猪喂,只能吃点猪草,还吃了上顿没下顿,养了两年连一百斤都不到。

甘渭汉听到邓家五口生活得如此艰难,眼中噙满了泪水,到灶台跟前,甘渭汉揭开了锅盖,想看看他们一家晚上吃什么,结果却发现只有几个芋头和一些稀粥,上面只飘了几个米粒,老将军拿着锅盖的手颤抖不已,他没有想到都解放三十多年了,革命老区人民的生活还这么穷困,他们这么多年抛头颅洒热血地闹革命,就是为了让老百姓能过上好日子,可是这样的日子能算得上是好日子吗?

从甘渭汉离开苏区到如今回来,已经过去了五十年,他没想到五十年后,当年的日子又重现在眼前,不禁心酸地喃喃自语:“50多年过去了,可是山河依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辛酸过后就是深深的自责,这么多年来,他听到更多的消息都是日子如何如何变好,没想到实地下来却发现老百姓的日子依然贫困,他流下了泪水,紧紧握着邓丁生的手,万千言语只化成了一句:“对不起,我们的工作没有做好,对不起你们啊……”

离开了村子后,老将军直奔乐安县城,他看到的是大张旗鼓的欢迎,这让他脸色很是难看,等到饭厅后,看着桌上琳琅满目的佳肴,终于忍不住自己的怒气,老百姓家里都揭不开锅了,居然还有这样的饭菜来招待自己,可是这样的饭菜自己能吃得下吗?这也才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结束调研回到北京后,甘渭汉心里无法平静下来,他脑海里想到的都是革命老区那些贫困的百姓,虽然已经离开了岗位,他还是提笔写了一份报告,向党中央提了五点建议,其中心思想就是要尽快改变老区的贫困面貌,很快,老将军的报告就送到了国家领导人那里,经过研究,一系列的措施逐渐落实下去,老区人民的生活也一点点变得好了起来,可是甘将军却再也看不到这些了。

甘渭汉将军在世时,对自己要求很是严格,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和亲人要求也一样,他对身边的工作人员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这个人脾气直,看不得老百姓们受苦,更看不得我们的干部摆架子,你们不要觉得跟着我就高人一等,我们是人民的勤务员,是要为人民服务的,谁也不准打着我的旗号搞特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一次,甘将军带队外出视察,由于身边有其他人陪同,甘将军的一位秘书就和警卫员开着公车去游山玩水了,等甘将军视察完才得知了这件事,他勃然大怒,当着其他人的面狠狠批评了两人:“我们是来旅游的吗?我们是来看人民群众的,你们这样的态度让人民群众怎么看我们?这件事,你们两个都给我写检讨,检讨不过关都给我滚蛋!”

还有一次,甘渭汉到旅大警备区某师调研时,师首长们见老将军来视察,特意准备了一桌饭菜,甘将军爱抽烟,他们还准备了中华牌香烟,结果甘渭汉摆摆手说道:“我不抽你们的烟,我自己有烟。”边说边从口袋里掏出香烟,还要求今后不许再特地准备香烟酒菜,部队吃什么他就吃什么,在这之后,甘渭汉多次在干部大会上提到了这件事,要求各单位严格执行要求。

对身边的工作人员如此,对自己的亲人更是严格,甘渭汉将军的外甥曾多次去找他,都没有能从他那里沾上一点“光”。

第一次去找舅舅时,他按着地址来到了舅舅的家门,他本以为舅舅是个大官,住的地方肯定很豪华,结果到屋外却有些意外,那是一栋位置比较偏僻的旧楼房,里面的家具都很陈旧,平时甘将军吃饭也很简单,就让炊事员蒸一碗米饭,炒一个菜,外甥来之后,他才破例让多蒸了一碗米饭,多炒了一个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连住了十来天,甘渭汉看着外甥欲言又止,主动发问道:“你这次来是做什么?”

在甘将军的主动询问下,他才道出了自己的来意,原来他这次来是带着乡里的任务来的,乡里想要一台汽车,可是又没钱,就想到了走出去的甘渭汉将军,将这个“艰巨”的任务交给了他的外甥。

听了外甥的话,甘渭汉直截了当地拒绝了他:“部队上是有不少的旧汽车,必须要按照规矩以旧换新,谁也不能坏了规矩,我也不行!”如此一来,此事也没了商量余地。

外甥第一次找舅舅办事,就碰了一鼻子灰,待了几天就返回了家,离开前,甘渭汉让外甥给妹妹带了一块布,让妹妹做件衣裳穿,随后给他拿了点盘缠,又将自己手上戴的一块旧手表给了外甥,就让他回家了。

几年后,外甥为了妻子的工作问题再一次找到了舅舅,他的妻子原本是老家的老师,因为一些原因辞职了,后来又想回归教师队伍,但必须要参加考试才行,然而他的妻子已经好几年没有教学了,想要考试通过可能性很小,这时他想到了自己当大官的舅舅,带着忐忑的心情再一次找到舅舅,想让他帮忙递个条子让通融通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甘渭汉这次听后很痛快,坐下就给写了一封信,可是外甥看着上面的字却失望了。只见纸上写着:重回教师队伍的想法很好,但必须要按规定参加考试,至于可不可以录取,不能违反规定,不管是什么人,都不可以打着我的招牌徇私舞弊!

又一次铩羽而归,让将军的外甥不免有些埋怨舅舅,几年之后,他再次找上门来,这次不是为了他自己的事情,而是为了乡里孩子的教育而来。

原来,乡里要筹建中学,可是还有十几万没着落,这时候就想到了甘渭汉,外甥这次带着任务到来,想着舅舅对孩子教育很重视,这次应该不会再拒绝了吧。

甘渭汉听完外甥的话后非常欣慰,对乡里重视教育的态度大加赞赏,随后他让秘书拿了500元钱给外甥,说:“这500块钱是我的一点心意,其他的我帮不上忙,现在国家方方面面都很困难,乡里可以自己想办法集资,干部们也可以到学校工地上义务劳动。”

甘渭汉的外甥又一次失望了离开了,对于外甥如此,对自己的孩子更是“不讲情面”。

甘渭汉的大儿子甘淙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成绩很好,毕业时,他想让父亲利用关系“走个后门”,把自己调到一个好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没想到甘渭汉听后很是生气,严厉地说:“谁也别想打着我的旗号走后门,不然的话,我的脾气你是知道的!”

自这之后,甘淙再也不敢提走后门的事情了,后来的特殊时期中,甘淙也因为甘渭汉受到牵连而丢了工作,甘渭汉恢复工作后,甘淙也调到了新的部门,可却跟他的专业不对口,有人就提醒甘淙让他跟甘将军说说,给调个工作。

甘淙听后摇了摇头:“他不会那样做的,我也不敢找他,还是靠自己吧!”因为他心里明白,父亲是不会为自己破这个例的。

儿子如此,女婿也一样,他的女婿名叫王小舟,是王维舟的儿子,按照规定,王小舟可以安排到一个比较好的单位工作,但这件事被甘渭汉知道后,主动拦了下来,他说:“正因为他的父亲是王维舟,他的岳父是甘渭汉,他有能力也不能调动。虽然这对王小舟不公平,但是为了祖国的事业,干部子女必须受点委屈,父贵子荣这一套,在我这里行不通!”

甘将军如此“决绝”,他的子女亲人们也都习惯了他的“强硬”,不敢在他面前提什么过分的请求,甘渭汉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子女们已经享受到更多的“特权”了,自己不能再为了家人的私利而损坏国家的利益,在他的心中,党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正因如此,他才会为革命老区人民困苦的生活而流泪,更是递报告“为民请命”,然而他没能等到革命老区人民生活变好的那天,1986年4月1日,甘渭汉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在他临终前,家中没有多余的钱财,他唯一留下的遗言就是把自己的遗体留给医院,用于医学研究,为祖国的事业尽自己最后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