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南面书城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APP动态

翻看古典名著,如《容斋随笔》(图一)、《苏轼文集》等著作时,在点校整理者名单上,时常看到“孔凡礼”的大名。开始以为他是某名校专家教授、知名学者,详细了解才知道:孔凡礼先生不是教授,也没有什么高级职称,而是一位普通的中学退休教师!

人们常常称他为“无冕学者”、“编外学者”,而且,他的“学者”之路,竟然是从逛旧书摊开始起步的! 孔凡礼先生是安徽太湖县人,最早是太湖县一名普通小学教师,在赴北京看病时,偶尔看到北京三中招中学教师的广告,参加考聘,竟然考上了。 一次逛旧书摊的经历,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1958年,在北京西单一个旧书摊上,孔先生发现一本旧字帖,里面有一段陆游写的跋,素有文学素养的他,凭直觉意识到:在关于陆游的文献资料里,这个“跋”没有出现过。

他立即把这份旧字帖买下来。回去详细查证,果然是陆游的佚文,如果不是孔先生及时发现,这份宝贵资料早变成纸浆了。 通过这次经历,孔先生意识到:别小看这些旧书摊,沙里能淘出金来,看似一堆“废品”,里面有“真金”!逐渐地,他对旧书摊有了浓厚兴趣,西单等旧书摊上,常常见到他的身影。 日积月累,他淘到的“宝贝”越来越多,开始有了新的想法:能不能把淘来的宝贵资料整理一下,编辑成书,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

于是,他把逛书摊、书店淘来的材料,跟各大图书馆查阅的资料结合在一起,整理古代文献资料。先从他熟悉的陆游做起,编辑整理成《陆游文学资料汇编》,交中华书局出版,中华书局将孔先生的材料和另一位教授乔治平先生的材料结合在一起,扬长避短,列入“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丛书出版,这就是我们看到的《陆游资料汇编》(图三)。

孔先生的学术成就很快得到了学界肯定,更坚定了他从事学术研究的决心。他后来干脆停薪留职,专门从事学术研究。 孔先生的研究,一无项目、二无资金,全凭自己打拼。此后,旧书摊上、图书馆里,成了他的“办公地点”,往往自带干粮,一泡就是一整天,全身心沉浸于学术钻研之中。 结合自己的兴趣,他把研究方向定位于宋代文学,首先瞄准苏轼文学研究,最终成为苏轼研究专家。 他出版了《苏轼诗集》(图四)、《苏轼文集》,并在长达28年的时间里,精雕细琢,出版了知名著作《苏轼年谱》(图五),此书一经出版,便引起学界轰动,他创新年谱写作模式,展示了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新型年谱,此书获得了国家优秀图书奖提名。

从苏轼研究扩展到三苏研究,撰写了《三苏年谱》等,在此基础上,孔先生又着手对宋代其它知名文学家开展研究。他开始整理范成大等名家作品,中华书局“唐宋史料笔记丛刊”中,《范成大笔记六种》(图六)由孔先生点校整理,还有另外两种《爱日斋丛抄》(图七)、《墨庄漫录》(图八),也由孔先生点校整理。 整理点校《容斋随笔》,是孔先生重要研究成果之一。

《容斋随笔》是宋代三大笔记名著之一。上海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组,早年己开展点校整理,以光绪元年重校同治年间洪氏刊本作底本,参校其它版本。孔先生经过考证,对比历代各种版本,最后选定“丛书本”作为底本,“丛书本”就是商务印书馆《四部丛刊续编》本,这个版本一部分是采用宋嘉定本,一部分采用会通馆本,嘉定本是历来公认的善本,会通馆本也来自宋本,所以,以“丛书本”为底本,是被大家认可的,在这个底本基础上,再参校洪氏刊本等其它诸版本,整理出的成果自然是高质量的。

中华书局“唐宋笔记丛刊”中,《容斋随笔》(图九)也是孔先生点校整理的版本。 孔先生三十多岁丧妻,终生未再娶,一生与书籍为伴,以书摊、图书馆为家,在与古人“交流对话”中,获得了人生乐趣,实现了人生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