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丘壑,下笔自有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年六月,我有幸参加了白石画会的历时三个月的公益教学活动。邱怀毅老师是白石画会的指导老师之一。他经常向大家提起他的恩师陈克永先生。

九月初,白石画会组织师生们去北京平谷深山里陈老师主持创建的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参观学习。

陈克永,1976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系,燕山画派代表人物。其作品大气磅礴,在国家许多重要机构陈列,成为一张张“大名片”。

我猜想,这样一位名望很高的重量级画家,是不是让人感觉高不可攀,很难接触呢?事实恰恰相反,经过短短的两三个小时的接触,让我感觉到陈老师不仅是一位技艺精湛的画家,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师长。这一点从他对学生的一举一动中就能体会到——他爱惜人才,对学生的关爱已经从艺术渗透到生活中。

进入中国山水画研究院后,就被画院的幽静清安所感染,及见到陈克永本人,又被他的仙风道骨所吸引。七十岁的他精神矍铄,毫无暮气,我想这应是他多年在山中潜心画艺修炼的结果。陈克永的艺术修炼应是对家乡风景的热爱,是对山水画的钟情,对内在精神体的升华。

进院以后,我们首先参观了画院的展厅。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正是我国的当代文艺兴起时期,许多画家受西方美学思潮的影响,结合传统笔墨的皴擦点染、泼墨泼彩成为一种时尚。从陈克永的早年画风来看,也受到当时画风的影响。并且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多次参加全国的展览。后期又回归传统笔墨的探索中来,形成了现在的笔墨风格。

陈克永曾在接受一个媒体的采访时,说过这样一段话:“别人是深入生活,而我不是,我是泡在生活里,就跟腌咸菜似的,泡里边儿,浸里边儿去了,在这种环境里天天这么熏染着,耳濡目染的这么一种状态下,所以对这个山石抬手,我不用再照着画,我随便画都是燕山山石的纹理,从笔墨上,从气韵上,从精神上我就能把燕山把握好。”

在参观完展厅的大画之后,陈老师兴致很高,邀我们一起参加他的写生教学课程。课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勾勒大势的时候,运笔是不断旋转的,他说,这样更能体现线条的质感和变化,以及山石的脉络纹理来。和别的画家不一样的是,陈克永老师的画是“生”出来的,而不是“填”出来的。或由石生发出山,或由树引发出烟云等。可以看出,陈老师在画之前未作有意的构思,而是在画的过程中不时地根据笔墨的变化而做适当的调整,这里我权且将其称之为“形在笔后”,“意与形汇”。无论是写意山水还是写意花鸟,都是“意在笔先”,而陈老师却是意在笔后,意随笔生。

以自然为师 与古为师,是陈克永绘画成功的两大原因。许多画家之所以走着走着就走不下去了,其主要原因是不善从古人的作品中汲取营养。而陈克永恰恰相反,他不但注重写生,与自然为师,更重要的是,他还注重对传统山水画的研究,特别是对宋画的研究非常深入并融合了燕山地貌。因此,在他许多的大画作品中,人们能感受到范宽《溪山行旅图》扑面而来的庄严雄厚,也能感受到郭熙玄远幽深的笔精墨妙,更能感受马远以少胜多的斫笔阔墨。特别是在展厅里两张巨大的“水图”,画面“万马奔腾,惊云呼啸”,不难看出,他对马远的《十二水图》下过一番功夫。

唐代画家张璪曾在撰写的《绘境》中指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话意思是要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美,并通过自己的理解在画作上将这种美表现出来。这一点,我们在陈老师的每一幅作品中都能体会到。看他有关燕山题材的画作,熟悉燕山的人一看他的画就知道画的是燕山,而对国画有研究的人一看就能确定是他作品。期间,他向大家介绍了燕山画派。燕山画派是中国山水画研究院旗下的一个团体组织,是以描绘燕山为主要题材的北方山水为基点,以及生于燕山、长于燕山,或长期工作在燕山脚下的艺术家,组成的一批画家队伍。而陈克永无疑是燕山画派的领军人物。

距今约2.5亿年—6500万年间,中国东部广泛发生的造山运动。这个漫长的一系列的造山运动被地质学界称为“燕山运动”,由此产生的褶皱,断裂,隆起,塌陷,沉降等。沧海桑田。形成了燕山山脉特殊的地貌特征。这也成为了北京、河北等地许多山水画家的题材。特别是到了深秋季节,有的地方放眼望去,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为画家们提供了一道道写生的盛宴。

李可染先生曾作过七幅《万山红遍》,从画法上来说,李可染的万山红遍是以积墨积色共用。而陈老师的“万山红遍”,则是以勾线皴墨为主,以色为辅。水墨是中国传统中国画的精神所在,线条是中国画的灵魂,陈克永在他的作品里强调传统的存在性。

另外,在写生教学的过程中,陈克永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放胆去画,不要拘泥于一树一石之形,并开玩笑说:“画像了,就是外师造化,画不像就是中得心源。只要你的画里有笔有墨有法,大胆落笔之后,如果不满意就细心收拾,直到达到到自己的满意为止”。

画胡杨也是陈克永非常擅长的题材。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的精神,象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由于它纹理结构丰富,色彩艳丽,特别入画,近年来成为许多画家的创作题材。陈克永画的胡杨和他的山水画一样,特别强调大势的经营。他所运用的“转笔画法”在画胡杨的过程中表达得更加充分。

陈克永在绘画上的成就也得到专业人士的推崇。

著名美术史学家薛永年老师,这样评价陈克永的艺术:“他的许多作品,以大山为主体,层峦叠嶂,云涌泉流,唯独不见人物,然而那杳无人迹的高山大壑已经人格化了,分明焕发着饱满昂扬的人文精神。可以想见,在陈克永的观念中,丝毫没有西方画家‘主客两分’,有的只是中国画家的‘亦物亦我’和‘天人合一’。他无论画‘阅尽人间春色’的莽莽燕山,还是画茫茫瀚海上的铮铮古木,抑或是画自天而落的滔滔黄河,都深情地注入了整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现实感奋,都寄寓早已融入高山巨川、大漠长河中的古老而且充满生机的民族精神。”

著名画家贾德江:陈克永的画是诗的倾诉,是情的宣泄,是交响乐式的大气磅礴;在境界表达上,他已出乎“写境”,入乎“造境”,超然于“有我”与“无我”之间;在境界形式感上,他力举“突破传统文人画雅淡疏朗、闲情逸致的格局”,而通达畅怀于“崇高而又宏伟”的精神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