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疆的东南部有一个被称为“死亡之海”的地方,布满沙子和石子,没有任何的生命迹象,从上空俯视,形状宛如人耳,且覆盖面积为2400~3000平方公里,它还有一个美妙的名字——罗布泊。
然而在公元330年以前,这里却被湖水覆盖,水中还含有大量的盐类,根据科学家们的推测,倘若这里的湖水能够保存到现在,可以称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根据近年来的卫星观测图显示,罗布泊的水域面积开始逐渐增大,这一现象也被NASA报道过。在罗布泊的黄沙下面,土壤、砾石中都含有丰富的盐类,湖水的重现意味着咸水湖的形成,而这将是一笔宝贵的自然财富。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钾肥需要依赖进口,而咸水湖中蕴含着丰富的盐类,盐类中又含有钾元素,罗布泊的湖水重现在未来或许能够成为我国提炼钾的重要基地。
罗布泊真的会被潮水覆盖么?科学家的依据又是什么?
罗布泊干涸的秘密
公元330年以前,罗布泊被湖水覆盖,在它的西北侧还有一个古老的群落,现在被考古学家称为楼兰城,根据种种迹象表明,随着罗布泊中湖水的干涸,楼兰城也不断衰败,最终湖水消逝,楼兰城则被掩埋于黄沙之下,给后世留下了一些神秘感。
在楼兰城出土的一些古墓中,考古学家发现墓穴中的陪葬品含有船桨、木筏。除此之外,关于楼兰城的一些古老文献记载,都曾提到过这个神秘的湖泊,各种迹象都在表明罗布泊在公元330年之前确实是一个湖泊。
如此巨大的一个湖泊,又是如何干涸的呢?
在大约三世纪的时候,西域地区的气候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从湿润多雨变成了干旱少雨,导致罗布泊支流的一些河流逐渐干涸。
另一方面,西域地区的人口数量庞大,其生活用水也会对罗布泊的支流造成影响,外加降水量减少,造成入不敷出的情况,久而久之,支流干涸,罗布泊在上世纪的七十年代彻底沦为一片寸草不生之地。
罗布泊会再次成为湖泊么?
科学家为何笃定罗布泊会在不久后恢复原貌?
随着我国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治理,当地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及时地解决,防护林还有效地阻挡了狂风、沙尘暴的侵袭,在这种稳定的环境之下,周围的生态环境逐渐恢复,塔里木河、孔雀河等干涸的河流开始存水,逐渐恢复,塔里木盆地也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而罗布泊作为古老的河流主干,随着环境的进一步改善,结合当地的降水量,塔里木河、孔雀河的水位会逐渐上升,最后汇聚到河流主干。
这种推测可行么?在人类对周边环境的治理之下,西北地区一些干旱的河流开始储存降雨,时至今日,已经变成了水量充裕的河流。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东亚地区的降雨带出现了向北移动,而罗布泊所处的地理位置刚好在其移动路线之上,在未来的岁月中,罗布泊会成为一个多雨之地。
特殊的循环周期
一些研究学者对罗布泊的干涸进行了大胆的预测,他们认为罗布泊的干涸存在一个循环周期,每隔1500年,罗布泊的干旱状态和湖泊状态就会进行更替,而现在的罗布泊正处于干旱末期,在不久后会再次变为湖泊。
而这也仅仅是一个猜测,缺乏大量的数据,在罗布泊存在之前,人们并不知道它是否为干旱状态,那个时期,此地还没有人类涉足,因此没有具体的参考文献。
随着近年来国际上、我国卫星传来的照片看,罗布泊的水域面积确实在增加,至于其是否存在循环周期,依旧有待考察,仅可作为一个假设猜想。
罗布泊的潜在价值
罗布泊的黄沙之下存在盐类,这里的“盐类”是指一类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NH₄⁺)与酸根离子结合的化合物,而罗布泊的盐很特殊,里面含有大量的钾离子,从这层价值来看,它将是一座自然宝库。
一旦罗布泊被水覆盖,形成湖泊,黄沙就会被水流掀开,土壤、砾石中的盐类就会在水的浸泡下溶于水,这也是咸水湖形成的根本原因。接下来就可以抽取湖水,将里面的钾离子提炼出来,然后通过一系列的工业流程,将其添加到化肥中,以此来解决我国对钾肥的进口依赖。
为何不直接将罗布泊的土壤浸入水中,然后再提炼出来?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从溶解到提炼,再到最后制造成钾肥,所花费的成本远远大于进口价。
钾肥的重要性
钾肥是农业生产中重要的一部分,农作物缺钾会出现秸秆变软易倒伏、叶子变黄、植株早衰、果实成熟期不一致等情况,由此可见其重要程度。
我国的钾肥目前主要从柴达木盆地、国外进口两个渠道获得,如果我们能够摆脱进口依赖,实现钾肥的自我生产,则能够在世界上走得更远。
至于罗布泊会不会像预测的那样再次成为湖泊,目前还处于未知阶段,不过我国对西北地区的环境治理从未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