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霍姆斯曾说,“一个人灵魂的欲望就是他命运的先知”。跟本文无关,但就是觉得说得太精辟。

发散

所谓的创造力,就是用新奇的方式把信息整合到一起,用全新的方式重组大脑中拥有的知识。

史蒂夫·乔布斯曾经说过:“创造力就是把不同的事情联系起来。”

创造的本质,就是跨越式地将大脑皮层不同区域内的神经元构建起神经连接,因此创作者能将别人不曾想到、看似毫不相关的因素联系在一起。

我们在进行日常工作时,是在激活大脑皮层中的某个特定脑区,而创作者在进行创造时,大脑中的脑电活动却是全局性的,尤其在灵感诞生的那一刻,即灵光一闪的“洞见”出现时,大脑中会爆发出一阵伽马脑电波。

伽马脑电波是最快的一类脑电波,频率大约是每秒 40 次,当伽马脑电波出现时,标志着大脑各区域在相互交流,大量的脑神经元在同时放电,此时大脑正经历一场头脑风暴,在洞见发生的那一刻,人会有触电般的感觉,随之进入一种“恍然大悟”的兴奋中。

“经验主义者”的大脑连接和思维方式,像是路线固定的航班,而“创造主义者”的脑回路,天马行空,路线随机,也正是这种“误打误撞”,才能带领我们到达未知的奇幻区域。

事实上,固定脑区的过度唤醒或激活,会阻碍创造性思维的产生

打个比喻,聚精会神的过度唤醒状态,就像手电筒的“聚光”模式,这时灯下的事物更为清晰,但范围局限、洞察不足;当手电筒切换到“散光”模式,这时思绪就像脱笼的鸟儿,突破狭小的区域,在广阔的大脑回路中,大开脑洞。

当你将手电能量产生的灯光全部聚焦在固定区域时,如果答案在固定区域之外,你便怎么样也不会得到解答。一时间大脑中的能量和营养供应,只能够支持特定脑区的高密度神经信号放电,也就是说,越是“聚焦”思考,越是无法“发散”思维。

一个人在冥思苦想时,最容易进入一种状态,就是“僵局”,越是努力,越是容易画地为牢。比如忘记了一个小学同学的名字,越是努力想就越是想不起来,但当你不再刻意回想时,却又突然想出来了,因为过度活跃的错误神经通路已经抑制了其他通路。

要想发挥创造力,就必须摆脱僵局,就是放松,就是降低过度活跃的脑电活动,去倾听脑海中的其它声音,如果你已经有意识地思考一个问题足够长的时间,请深呼吸几口气、降低大脑耗能,深入潜意识。

相对于潜意识的巨大能量来说,“意识”的能力只能算是冰山一角,因此我们要尽量让活跃的大脑安静下来,让脑海深处较为微弱的信号能够被捕捉到。

其实,我们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因为在大脑神经网络中没有建立起问题解决能够得以解决所必要的神经连接。掌握了在大脑不同区域中建立更多、更广泛的思维连接的方法,就掌握了创造力的秘钥

如果看过上一篇“工作记忆”的朋友,其实聚焦会把“工作记忆”塞满,从而无暇他顾,道理一样,因为只有被工作记忆调取到的神经通路,才会被激活。知道何时以及如何关闭思维有意识地聚焦活动,开启发散模式,就能发挥出更大的创造力。

创造力的基础是足够的知识储备,而创造的触发点是发散力,知识储备是米,发散是巧妇,发散不是发散思维,不是思维技巧,而是一种状态,是你玩脑筋急转弯时那种松弛而发散的状态。

当你需要高效时,例如学习知识和技能,或者利用已经娴熟掌握的技术进行如国际象棋、赛车和体操等竞技比赛时,是从A到B的固定航线,你更需要聚焦;但是当你创作时,需要更多的洞见和创新时,你需要发散,并非聚焦具体信息内容,而是希望尝试更多的联结。

思维牢笼。

过往经验极易扼杀创造力。

面对新问题时,人们会下意识地运用过去曾经奏效过的方法,即经验,如果新问题与旧问题一致,则问题得到完美解决。但是,当新问题略有不同,可能就会事与愿违,人们会陷入思维的牢笼,在“经验”上打补丁,兜兜转转就是出不来。

经验主义者有一种固化的思维定式,当手里有了一把“锤子”,就会不自觉地在新问题中找“钉子”的影子。

三点水+来(lái)念 (lái),同理,三点水+去(qù)念什么?很多人会回答“法(qù)”。

在当年路人采访中,十个人里有九个人中招,你现在可能不会中招,只是因为多次“上当”后有所警觉,为什么会中招?因为相似问题的过往经验在脑区中处于激活状态,刚刚建立的神经回路是那么鲜活,一不留神就会脱口而出。

人们在思考问题时,就是这样极易受历史经验影响,不是你有意识的预设思维方向,而是来自过去经验的投射会自动涌上心头,大脑在解决问题时会迅速开启“搜索”功能,查找类似经验,而不是重新思考,因为生理本能地排斥思考,因为思考更为耗能。

即使当前问题在大脑中没有前例可循,不善觉察问题的人依然能从大脑中找出“差不多”的经验来替换问题。因此,你要抑制惯性思维的冲动,有意识地重新审视和看待问题,不然你脑子里只会存在一种办法的不同变体。

阻止自己以某种方式思考的能力是创造力的核心,这句话很重要,说起来也容易,就跟大家都知道要避免“情绪化”一样,但是做起来、去打破固化思维要多困难就有多困难。

当局者迷,人们通常以为能够解决问题的最佳人选是对问题了如指掌、思考颇深的人,可能有时恰恰相反,初次接触问题的人更有可能重新定义问题

就像孙膑看田忌与齐王赛马,思考的不是训马、拼马,而是以下驷与彼上驷,以上驷与彼中驷,以中驷与彼下驷,三局两胜。

越是死钻问题,越容易进入左半球模式,陷入“僵局”。当左半球的基础活跃程度更高,其它脑电回路就越难形成,越是容易深深陷入错误之中,进而焦虑产生,进一步降低洞见发生的可能性。

就像身处一个吵闹的派对之中,很难再去察觉派对之外的事情。

深呼吸几口,让大脑“散光”,退视问题,让左半球停止聒噪,让更擅长处理事物之间整体联系的右半球开始工作,大脑会处于一种阿尔法频段,随着进入这种状态的次数越多,你越是会对这种体验感知的越加准确,进入状态的感觉也越加明显

进入创意无限的状态。

把善于创造的人,定义为“聪明”和“天才”,不如定义为更擅长自我觉察和调节精神状态,善于让大脑平静下来,进入一种十分微妙的“刚刚好”的状态。

这种状态,就是处于放松的阿尔法脑波时的状态,有以下特征:

一是自我察觉和内部觉知力很强,能时刻感知到自己的精神状态,会第一时间觉知到自己进入了兴奋、焦躁、焦虑等精神状态,对精神状态进行标记后,便能迅速调控状态,更快地从不良状态中恢复到平静的最佳状态。

实验证明,那些在大病初愈的过程中更善于感知身体内部信号的人,比那些不太能够注意到身体内部信号的人,能更快地从大手术中恢复过来。强大的内感力,跟一个人的精神健康程度也息息相关。

二是开启上帝视角,就是退一步,从更高的视角观察,俯览全貌,察觉到更多的信息和可能性,让潜意识帮助解决问题,创造新的连接回路,想出更多好点子。

三是开启元认知,元认知是置身于自己意识之外的意识,像站在了旁观者的视角,就像与另一个人互动那样与自己互动,自己能够观察自己思维的每个细节和过程,从而审视自己的思考,自己给自己纠偏。

元认知一旦开启,就能意识到自己正陷入固执和僵局,走入了“死胡同”,进而确定当前的思维策略并不能带领自己通往问题的正确答案,于是降低大脑通路激活强度,重置大脑,换一种思路,浮现新的想法。

开启元认知,人会更容易控制自己的冲动,及时指导和调整自己,避免武断,进行更多的“慢思考”(*见《思考,快与慢》),察觉并意识到想法和行为的“幼稚”和“无知”,对自己给出更为理性的评判。

最后,让自己自由出入“创意无限”的阿尔法脑波的方法,就是有意识地“练习”,当你体验到其中的差别,标记出进入状态的感受,便可以不断进行强化和再训练,直到具备“随心所欲”地切换能力。

如果感觉文章有用的话,敬请打开微信关注我的个人公众号:哲新ii ,获得更多往期内容。

作者丨哲新,微信公众号“哲新ii”(ID:zhexinii),爬坡青年,为整体创造价值者,努力用文字改造自己和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