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上学怎么办?工地搬砖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搬砖,治厌学?

搬砖真的能治厌学吗?

杨先生和妻子在广东深圳打工,9岁的儿子留在湖南老家,刚上四年级,就开始厌学了,甚至说出“宁愿吃打工的苦也不想吃学习的苦”,杨先生就趁着国庆假期,把孩子带到深圳,让他吃吃打工的苦。

9岁的小男孩戴着安全帽,跟着父亲每天搬钢筋,干了两天就哭着说要回去继续读书。

从结果来看,搬砖还真能治厌学啊!

孩子亲身感受到打工的苦不好吃,才能切身体会到书包里的书哪有父亲手里的砖重。

网上也总流传着各种“搬砖治厌学”的成功案例,很多网友看了直呼“马上安排我家孩子去工地搬砖”,俨然把工地当做孩子回炉重造的“炼丹炉”,但奉劝各位家长,搬砖确实可以治厌学,但并不意味着这种方法适合所有孩子。

有的孩子搬完砖回家开始奋发学习,有的孩子只安分读了两天书,就把“打工的苦”抛在脑后,继续厌学,所以,搬砖教育法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杨先生的孩子才9岁,就开始厌学,甚至说出不符合他年龄的那句“宁愿吃打工的苦也不想吃学习的苦”,背后显然是有原因的。

杨先生和妻子都在外地打工,只有奶奶陪伴孩子,所以很大程度就是“野蛮生长”,父母不在身边,现代化社会的诱惑太多,没有人对他做出及时引导,才9岁的孩子如何走好人生路?

爱玩的天性,只会让9岁的小男孩,不想吃“读书的苦”,接触了网络后,受到各种舆论声音的影响,他就会天真的想吃吃“打工的苦”。

所以当孩子表现出厌学的情绪时,首先要看背后原因,然后再对症下药。

杨先生的孩子会不会再度不想上学,我们尚且未知,无论效果如何,杨先生作为一名父亲,让孩子直观地看到自己的工作,在亲子关系中,也有利于彼此的理解。

对于一个留守的孩子来说,了解远父母的真实生活,自然不是什么坏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搬砖,歧视劳动者?

一个家庭教育,可以讨论它是否具有普遍性,但如果过于上升扩大,就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嫌疑了。

杨先生把孩子搬钢筋的视频发到网上后,有专家站出来反对,说这是对孩子进行“恐吓式教育”,是在给孩子灌输鄙视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不健康劳动价值观,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说这话的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熊院长建议家长应花时间多陪伴孩子,尊重、理解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熊院长的话乍一听没问题,但细究下来,这是只有长久脱离群众的人,才会有的思想。

杨先生作为一名没有多少文化的父亲,他没有专家的地位和人脉,也没有专家满肚子的教育理念,他只想让儿子知道,要想比爸爸走得更高更远,只能多读书。

专家认为只有家长多多陪伴、做孩子的榜样,才能“根除”厌学的病症。

我就不懂了,杨先生夫妻远离家乡外出打工,就是为了让孩子有更好的学习条件,在这个家庭谈“陪伴”,过于何不食肉糜了。

如果不是为了碎银几两,谁不想多陪伴孩子。

更何况,一个“搬砖教育法”,怎么就涉嫌歧视劳动者了呢?

什么叫歧视贬低?

工人坐公交、地铁,我嫌弃他脏,离得远远的,这叫歧视。

父亲带厌学的儿子搬钢筋,不叫歧视劳动者,这只是体验生活的不易。

当专家用“鄙视、轻视”的字眼时,恰恰说明他打心眼里看不起体力劳动者。

职业确实不分贵贱,但是收入有高低之分,社会地位有上下之别。

专家的孩子有百种成才的方法,普通打工人的孩子只有读书一条路,难道专家会让自己的孩子去工地搬砖吗?

父母不想孩子吃打工的苦,是因为这份工作的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趋利避害是人之常情。

这就和许多家长不愿意让孩子上职校一样,职校的师资、发展前途、不匹配的社会岗位等等,都是让职校成为众矢之的的原因。

不看社会大环境、不谈个体成长背景,只谈公平,纯属耍流氓。

杨先生基于常识基于自己的生活,既然孩子说愿意吃打工的苦不愿意吃学习的苦,那就去打工试试,再做选择,这是他履行一个父亲的职责,我们理应尊重。

专家与其给这位父亲扣“歧视劳动者”的帽子,不如多提几条有关留守儿童如何健康成长的有效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