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然正气,并不是指气,而是修行。这个修行,并不是虚无缥缈的修炼。而是孟子继承儒家思想,自我完善,正心的过程。

浩然正气,出自于孟子。历史上,作为浩然正气的继承人,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文天祥。其他儒家弟子虽然谈过浩然正气,但是没有对浩然正气进行系统认知。只有文天祥留下一篇正气歌,详细的解析了正气歌,表达了自己对浩然正气的认知。

据《孟子·公孙丑上》记载,有一次,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的长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这很难描述清楚。如果大致去说的话,首先它是充满在天地之间,一种十分浩大、十分刚强的气。其次,这种气是用正义和道德日积月累形成的。”文天祥写的《正气歌》也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於人月浩然,沛乎塞苍冥。”在孟子与文天祥眼中,培养浩然正气需要正义与道德的积累,却充沛在天地之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除了生命体外,非生命不具有任何智慧,它的所作所为没有任何私心,体现出无私!除了人外,动植物生存是本能,也无私心。非生命体没有选择,不会取舍进退,所以符合刚强的特性。动植物是本能,同样没有理智去取舍。天地万物无处不在,怎么不浩大,所以说浩然正气充满天地间。

拥有正义与道德的人,是无私心的。所以人要无私,需要正义与道德的积累,才能培养浩然正气。

正义是客观事实,被大多数人认可才算是正义。个人所认为的正义,不符合客观事实,经不起论证,得不到认可,不算是正义。正义,必须经得起论证,并不是个人认为的正义就是正义。

如果某人的认知,具有正义特性,是客观事实,又经得起论证。只是那个时代,人们被某种枷锁限制,所有人都不认可他。被时代限制的人们,本身过得很好,这个正义不要也罢。如果这些人过得不好,那么需要这个正义去引导他们走向新的道路。就算这个正义不被认可,本质上是属于正义。

道德,是个人修养,仅仅针对于个人。有道德的人,不会把自己的道德施加在别人身上。也不会因为道德,损失某人的利益去成全另外一个人。错就算错,基本的是非要分得清,才具有道德基础。这样,才能避免别人走向错误的道路,才能保护弱者。在事情不明朗时,是非不分,没有妥善的解决方法,有道德的人不会轻易介入纠纷。懂得取舍,懂得轻重。有时候不参与别人之间的纠纷,就是最大的德。

事情不明,在别人危害他人生命时,应该第一时间阻止。在了解情况后,施暴者有天大的仇不计一切代价,而受害者罪有应得,在这种情况下,不应该因为自己的道德标准继续阻止。第一次阻止,是因为对生命的尊重。同样,因为法律的存在,杀人是要付出代价才去阻止。

做错事,应该付出属于自己的一切去挽回,这是修德的代价。这一切,不能涉及到别人。自我付出,不能伤害到别人。不经历过别人的同意,是自私的,有什么道德修养?不去挽回,不修正过错,修什么德?

人无私,自然无所畏惧。无所畏惧,便至刚至阳,这是浩然正气的潜在体现。

孟子继承儒家,认可儒家学说,坚持心中的正义。刚开始肯定遇到一些事情,存在私心,躲避等各种情况。在不断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声望不断提升。声望达到一定程度,安全得到保障,无后顾之忧。说出自己的心声,完善自己的理念,念头越来越通达。在这期间,孟子站在正义的一边,坚持自己的道德,所以被更多的人认可,声望越来越高。孟子就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出自己的浩然正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天祥,站在国家与民族的角度,面对元朝威胁依然不降,最终英勇就义。文天祥的无私体现在国家与民族,国家与民族是他的信念,对国与民族没有无私心。面对生死威胁,依然无惧,这是浩然正气至刚的体现。针对文天祥的情况,我可以说文天祥培养出属于自己的浩然正气。

浩然正气,至正。若有人坚持错误的看法,虽然无私心,却因为错误而不知悔改,体现不了浩然正气。这人虽然符合浩然正气的无私,却没有浩然正气的正。好像是无私,不听劝解,以自己为中心,就是最大的自私。这种情况,符合物极必反,至正至邪的转变。

我们基本可以看到,每个朝代都有儒家弟子因浩然正气入魔的人,王朝的毁灭也有这些人的因素。他们的坚持,毁了国家,伤残了百姓。这种坚持,大多人不认同,不认同不是正便是邪。可能是我想得太好,那些人只是伪君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