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近日

一条“华西专家过节回老家

免费帮满屋乡亲看片”的视频

登上了热搜

视频中的专家

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肿瘤中心

主任医师廖正银

只见他衣着朴素

一本正经地

对着阳光举起CT片仔细查看

不大的房间内

挤满了前来求医问诊的远近乡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廖正银教授称

他工作已经31年了

回家给乡亲们看片、提建议

也几十年了

给乡亲们看点病

让他们少走弯路

个人觉得很正常

据视频拍摄者介绍
哪怕是大年三十
也会有乡亲来找廖正银看病
“如果家人患了肺部疾病或肿瘤疾病
病情比较严重
就会趁节假日去找廖教授看
他不收钱也不收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 | 微博截图)

明明是一件好事

但随着视频的热度升高

却引发了一些争议

廖正银教授的做法

也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事情究竟是怎样的?

其背后又凸显出了哪些现实问题呢?

良好的医患关系需要双向奔赴

在视频评论区,有不少网友为其善举点赞。而网友们之所以关注他的善举,无外乎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来是当地的乡亲能有这样一位好医生可以信任和依靠,叫人羡慕。对廖正银教授来说,给乡亲看病一方面源于地域纽带,“我是那里土生土长的人,能帮到就帮。”而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内心深处那份职业操守。作为大医院的肿瘤专家,廖正银深知基层优质医疗资源的不足。因此,对于提着片子上门的乡亲,他来者不拒,属于他专业领域的问题,他就提供建议和方案,如若在专业领域之外,他就提供问诊方向,让乡亲们少走弯路。不过,他真正打动人的或许是向有求于自己的乡邻所展示出的医者态度。拍摄者称:“他特别和蔼可亲,每次都给我讲得特别细,不怕花时间,而且都能讲到点子上。”

二来是网友希望有更多医生能够这样纯粹、善良、无私地提供医疗服务,让医生和患者之间的距离能够更贴近,交流能够更顺畅。据了解,廖正银每一次回乡,哪怕是大年初一,都会有很多乡邻慕名而来求诊,并且都是“免费给大家看”。尽管从视频拍摄的内容来看,这样的“问诊”,不管是从场景,还是从医患关系上,都是“非正式”的,但它却恰恰让人看到了理想中的医者模样。

记者注意到,有不少网友在视频评论区留言称自己的某个亲属医生,回乡后也会同样给乡邻免费看病。就此而言,像廖正银这样的医者相信不会是个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 | 楚天都市报)

不过,也有网友质疑廖正银是在“炒作”、“非法行医”,比如“非法行医了解一下”、“像这点小事就不应该上新闻,有‘炒作’之嫌”……廖正银对此表示,没必要理会。

要知道,廖正银为前来求助的乡邻“看一看片子,指一指路”,都是“免费”的。与其说是行医,不如说是基于熟人社会的一种互帮互助。更何况,非法行医是指无医生执业资格从事诊疗活动。廖正银教授一方面有医生执业资格,同时又仅限于免费咨询,没有采取治疗手段,跟非法行医完全扯不上关系。这种情况下,动辄扣上一个“非法行医”的大帽,既不符合事实,也为善行善心施加了不必要的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网络平台上不明真相下的网民,在没有通过理性思考,就盲目对当事人进行人身攻击,在一定程度上会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一旦造成严重后果,就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二十一条的规定,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不得利用网络和相关信息技术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散布谣言以及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行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的规定,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同时,《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进行了解释,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一)捏造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二)将信息网络上涉及他人的原始信息内容篡改为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情节恶劣的,以“捏造事实诽谤他人”论。

今年4月,为有效防范和解决网络暴力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网民合法权益,中央网信办部署开展“清朗·网络暴力专项治理行动”,聚焦网络暴力易发多发、社会影响力大网站平台,通过建立完善监测识别、实时保护、干预处置、溯源追责、宣传曝光等措施,进行全链条治理。9月,为深入清理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中央网信办又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为期3个月的“清朗·打击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专项行动,加大造谣传谣行为惩治力度,查处曝光典型案例,形成强大震慑,最大限度挤压网络谣言和虚假信息生存空间,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诚如廖正银所言,这些对他来说“都是小事”,但对于那些渴望得到帮助的患者而言,这显然是天大的事。一定程度上说,这样的做法也是在有限范围内缓解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足的难题。类似的善举被更多人看见,实际上也充当着医患关系缓冲剂的作用。因此,无论从哪个角度而言,这样的医生,这样的善行,都是多多益善。公众不妨多些理解,不吝于褒奖,少一些苛责,也是对于医者的慰藉。当医生和患者都能够获得彼此的正向反馈,医患关系也就必然会更加健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 | 包图网)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第二十三条规定的医师义务之一就是“宣传推广与岗位相适应的健康科普知识,对患者及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和健康指导”。这样看来,为乡里乡亲提供免费医疗咨询的过程,也是一种对基层群众的健康指导,有助于帮助公众提高健康意识,正确认识疾病,寻求科学的治疗方法。

乡村地区优质医疗资源有待完善

廖教授回老家时门庭若市,无疑还说明了优质医疗资源在乡村地区的极度匮乏,具体有以下几种情形。

其一,一些乡村缺乏先进的医疗设备,面对重大或疑难疾病,基本上没有办法应对,“建议转去县医院、市医院甚至省城医院做进一步诊断”是不少病患的共同遭遇。

其二,尽管我国当前的大部分基层医疗机构,已经有了引进CT机、磁共振成像系统(MRI)等先进检查设备的能力,但医学人才仍相对缺乏。这样的结果就是,很多基层医疗机构也能做大型检查,但进行诊断和治疗却仍是短板。

其三,在一些既有医疗设备,也有专科医生的乡村地区,却面临着不少病患或家属不太相信村里就能够治愈疾病的状况,他们更愿意相信大城市与大医院的大专家,且这种思维基本定型,但凡生了大病,他们基本上都会选择去市区乃至省城的大医院寻医问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 | 包图网)

那么,这是否意味医疗资源要在城乡之间实现绝对意义上的均等化布局呢?其实,大可不必。新型城镇化与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乡村常住人口日渐减少,倘指派一些专家常驻村里,但经常面对门庭冷落的尴尬局面,客观上造成资源浪费。

替代性的做法是加强城乡数字一体化建设,让城市资源借由远程服务惠及广大乡村地区,有效弥补乡村资源的欠缺或不足。只要各种医疗技术向下输送的渠道保持通畅,不仅基层医疗人才可以依靠自身力量为患者提供家门口的优质诊疗服务,而且终有一天,像廖正银教授这样的专家均可通过远程会诊来阅片,甚至通过远程协作来进行手术治疗等。到那时,不管医学专家是否返乡,也都能为更多的乡亲们提供更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了。

期待更多

像廖教授一样热心肠的人

可以回馈乡里

也希望公众可以

多些鼓励支持

少些盲目质疑

为更多医生热心服务群众

解除后顾之忧

来源丨新华社、中国青年报、新京报、楚天都市报、红星新闻、东方网、南方都市报

编辑 | 杨虹

主编 | 蒋琳

监审 | 钟倩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