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BAGo
  • 一个关于欧洲的,严肃、有趣、激进的思想视觉文化志

导语:

  • 让·潘勒维对微观水生生物的细致图像可以让人联想到超现实主义的梦境现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工作中的让·潘勒维正手持Caméflex摄影机”,约1958年,明胶银印

出生在与乔治·梅里爱(Georges Méliès,1861-1938,法国早期电影先驱,被誉为“影院魔术师”)拍摄《月球旅行记》(A Trip to the Moon,1902,被认为是最早的科幻片)同一年的法国电影制作人让·潘勒维(Jean Painlevé,1902-89,最早拍摄水下纪录片的导演)也将他的摄像机对准了一个同样陌生的领域:水下世界。在潘勒维的电影和照片中,海洋生物以其精致的细节从朦胧中涌现。一只龙虾的爪子从浑浊的黑色中延伸出来,仿佛在和观众握手;虾须上的微小鬃毛被放大数倍后显得极为抽象,它们在闪闪发光的波浪中荡漾。在《水蚤》(The Daphnia,1928)中,导演将镜头对准一条乡村溪流,在那里寻找常见的水蚤。作为潘勒维最后的无声电影之一,《水蚤》是一次从宏观到微观的旅程,其间穿插着详实的标题注解,奠定了其永恒的视觉效果。对于那些从未对水蚤有过短暂思考的观众来说,这是一种启示:事实上,这种虫子就像小星光一样穿梭于微型生物群,它的触角向外延伸,就像雷德·格鲁姆斯(Red Grooms,1937,美国多媒体艺术家,以描绘现代城市生活中的疯狂场景而闻名)向梅里爱致敬的作品《射月》(Shoot the Moon,1982)中彗星的轨迹一样。在放大15万倍后,这个旋转的宇宙既奇异又迷人,当水蚤以九头蛇的形式躲避死亡时,这一景象充满了存在主义的戏剧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潘勒维,《龙虾爪》,1929年左右,复古明胶银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潘勒维,《虾尾片的细节》,1929年,复古明胶银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潘勒维,《纵横交错的虾尾细节》,1929年,复古明胶银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潘勒维,《大虾须上的鬃毛》,1929年,复古明胶银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潘勒维,《水蚤》,1928年,26.2 x 36.2 cm,复古明胶银印。

潘勒维也许倾向于通过这种陌生化的镜头来观察世界。作为数学家、备受争议的法国前总理保罗·潘勒维(Paul Painlevé,1863-1933)的儿子,让·潘勒维从小到大就与同龄人疏远,他一直认为自己是局外人。为了反对父亲的政治主张,年轻的潘勒维成为了一名直言不讳的无政府主义者,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与人共同创立了一个共产主义学生团体,后来被开除出党;作为一个年轻人,他反感权威,并和一位与他在道德上有分歧的教授发生冲突后从医学院退学。潘勒维是在巴黎大学(Sorbonne)学习解剖学后才获得了稳定的学术基础,而超现实主义(Surrealism)的两位创始人安德烈·布勒东(André Breton,1896-1966,法国作家及诗人,其将超现实主义定义为「纯粹的精神自动」)和路易·阿拉贡(Louis Aragon,1897-1982,法国诗人、小说家,后加入法国共产党)就在几年前也曾师从同一位教授(并非巧合)。潘勒维的电影生涯就是在巴黎大学开始的。

让·潘勒维将法国超现实主义运动与科学领域联系在一起。正如潘勒维作品所表明的那样,科学观察和艺术观察之间有着明显的相似之处;詹姆斯·里奥·卡希尔(James Leo Cahill)在《动物超现实主义:让·潘勒韦的非人类电影》(Zoological Surrealism:The Nonhuman Cinema of Jean Painlevé)一书中断言:“在解剖台上,第一具精美的超现实主义尸体诞生了。”巴黎大学解剖学课程的教授们将潘勒维、布勒东和阿拉贡这样的人物“引入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观察实践”,即一种训练他们进行“解剖、比较思维和想象力重组”的实践。年轻的超现实主义者将这种训练更进一步,不仅将其运用到他们的观察当中,还应用到他们对世界的描述中,使之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呈现世界。科学解剖由此成为艺术创作的方式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潘勒维在地窖里的研究室”,复古明胶银印。亨利·曼努埃尔摄

然而,当布勒东的创造性产出集中在梦和无意识上的时候,潘勒维同样支持伊万·戈尔(Yvan Goll,1891-1950,法国诗人,他用法语与德语写作,与德国表现主义和法国超现实主义都有着密切联系)对布勒东超现实主义运动的竞争性观点,该观点认为真正的超现实主义是“将现实转移到更高的(艺术)层面之上”。在布勒东的思想取得巨大声誉之后,潘勒维似乎一直遵循了戈尔的这一哲学:在《脚在水里》(Les pieds dans l 'eau,1935)中,潘勒维描述了他如何不懈地努力“在相同或非常接近现实的条件下,获得尽可能清晰和具有指示性(示范性)的图像现实”。潘勒维电影的超现实主义并非构筑梦幻般的视觉效果,来试图揭示人类心灵的某些东西(思想),而是源自现实本身的陌生感或奇异性 —— 水生生物的异域仪式,它们在微观解剖结构中产生了不为人熟知的几何图形。

在潘勒维最成功的一部电影《海马》(The Sea Horse,1933)中,一只雄性海马为成百上千个半透明的、像五彩纸屑一样的孩子们的诞生而努力,这些孩子从它育儿袋的黑暗中迸发出来,成为了生命。画外音解释了海马的解剖结构,并赋予海马一种“略显浮夸的气质”,描述了它华丽的“中世纪外貌”—— 将美学与客观观察达到了同等程度。这部电影既是科学文献,又是教育绘本,既是一篇微妙的政治评论,同时也是一件艺术作品,它照亮了海洋前滩上那些看不见的生命之舞。然而,这并不是一个人在去海滩旅行时可以轻易体验到的现实;虽然潘勒维电影制作的清晰程度确实接近于现实视觉,但它通过巧妙的灯光、构图和评论又超越了现实。即使在当今多媒体充斥下饱和的世界,也很少能看到像这样的海洋生物,每一帧画面都精心地在黑色和闪烁的白色之间取得平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潘勒维,《雌海马》,1934-35年,日光明胶银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潘勒维,《海藻中的海马》,1934 年左右,复古明胶银印。

这些电影有着一种永不褪色的魔力,即使在潘勒维后期的作品中亦是如此。《无角螺,女巫之舞》(Acera or the Witches’Dance,1978)是与他的终身伴侣和长期合作伙伴吉纳维芙·哈蒙(Geneviève Hamon)共同创作的,电影的超脱感是通过添加色彩来不断放大:无角螺的棕褐色、多肉的边缘使它们像漂浮的蛞蝓,笼罩在蓝色星空之下。快速的横切穿插在舞者旋转的裙子镜头中,在软体动物和人类表演者的动作之间画出了一种近乎浅意识的平行。潘勒维的电影是一种视觉上的享受,即使在面对那些最疲倦的观众时也是如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让·潘勒维,《无角螺,女巫之舞》,1972年,复古彩色印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吉纳维芙·哈蒙与龙虾爪”,复古明胶银印。

END .

本文由“ABAGo”艺术主理人快乐大胖原创,不可转载或复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