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遭遇了60多年以来的最干旱,部分支流出现断流。本以为雨季来临,干旱情况会有所好转,实际上出现了少见的夏秋连旱。

长江中下游地区江西等地更是出现了几十天未见雨滴的旱情。

就在人们左盼右盼的等待中,长江水位终于出现了回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江水位上升

长江是一条由千千万万支流汇聚而成得河流,洞庭湖,鄱阳湖是其主要支流得组成部分之一;汉江段,武汉段等是长江流域最长提到的一段。

10月8日下午两点,汉口水文水位显示为14.11米,10月9日上午十点,汉口水文水位显示为14.41米,与昨天相比增长了0.3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陵江早前因为持续干旱,部分地段出现了断流。这几天,嘉陵江核长江整体的水位都呈现上升趋势,在嘉陵江与长江交界处出现了“鸳鸯锅”的情景,绿色长江水与黄色嘉陵江水汇聚在一起,出现了少见的“清浊交融”场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洞庭湖东边鹿角10月6日水位显示20.85米,10月7日显示21.17米,10月8日水位显示21.4米。三天时间,洞庭湖的水位整体处于上涨趋势。相比今年最低水位,已经上涨了1米多。按照这个趋势持续下去,洞庭湖的旱情也会得到极大缓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鄱阳湖水位10月6日显示7.05米,10月7日显示7.06米,10月8日水位显示7.11米。整体水位呈现上升趋势,偶尔会出现回落,相较于之前的干旱,持续下降,已经出现了好转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看着水位上涨,不少人又发出了另一个担心:大旱之后一定要预防发洪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大旱之后真的会有洪水吗?

“大旱之后必有大涝”是老祖宗留下的经验,在后代中广为流传。

然而这句话并不是一句空话,虽然古人没有足够的知识理论证明这句话的正确性,但这个经验并非是空穴来风。

以今年天气异常干旱的情况为例。

今年的天气异常干旱直接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引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副热带高压可以简单理解为生活在赤道附近升起的一个“热罩子’。地球是一个椭圆形,赤道为界限将其分为南北半球,太阳照射在赤道上,赤道上空会聚集大量的热气,这些热气会随之升入空中并跟随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在全球范围内移动。

一般来说,这些热气笼罩的地方,温度比较高也很难下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雨的形成一般是地面上的热空气上升遇到冷空气,冷热空气相遇凝结形成的冰晶,当云朵无法承载其重量时,就会从云中降落,从而就会形成降雨。

如果这个“罩子”笼罩在地区上方,地面的空气上升,无法与冷空气接触,无法发生物理反应,雨水自然无法降落。

而且,罩子将其隔绝,地面水分不断蒸发,热气不断上升,在罩子下方的地区温度就会不断攀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果“罩子移开”,当初被阻挡的热空气就会喷涌而出,与冷空气强烈接触,间接就会出现的“过量降雨”的情况。

当时从地面蒸发的水分是一定的,如果蒸发过多,那么到时候下雨的雨量也会变多,进而就会形成涝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过,在某个地方蒸发的水分不一定在某个地方下雨。比如,鄱阳湖蒸发了很多水分,“罩子”一开,水分不一定在这个区域下来,而是跑到四川,湖南等地。

这是因为全球是一个循环系统,这也就导致了“旱的旱死,涝的涝死”情况的出现。

所以,当出现十分干旱的情况,预防洪水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