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视而不见”实验
你眼前发生的一切你都清楚看到了吗?
一项哈佛心理学实验研究:一个事先安排好的演员走向不知情的路人问路,当路人专心指路时,另外两个演员扛着一个大木板,刚好从路人和“问路演员”中间经过,这样一来,“问路演员”就被挡住了几秒钟,就在这几秒钟内,一个身材、服饰、声音甚至发型都完全不同的“问路演员二号”迅速替换掉“问路演员一号”。
可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竟然有一半的路人并没有发现问路的人变了,还在认真地对着一个完全不同的人指路。
这个实验第一次发现了“变化盲视”现象,指人们对通常容易被注意到的大的变化,反而无法观察到的现象。可见,人类对眼前视觉信息的注意是有很强的选择性的。
2、感觉剥夺实验
实验志愿者被单独关在一个房间,给他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限制其视觉;在房间里播放单调的声音,限制听觉;给他戴上袖套、手套并且把脚绑上,限制其触觉。几小时后,志愿者开始出现恐慌、焦躁等情况。三天后,志愿者出现诸多心理问题——频频出现错觉和幻觉、注意力难以集中、易焦虑恐慌、反应迟钝等,这种情况直到实验结束几天后,志愿者才恢复如初。
由此可见,人需要各种感官刺激和外界回馈。适度社交,同外界保持良好关系,有利于身心健康。
3、恒河猴实验
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做过一个恒河猴实验证明爱与依恋对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
实验如下:将刚出生的小猴与它的母亲分开,并被放置在一个隔离环境中。在那里它们可以接触到一个金属丝编成的铁丝妈妈和一个覆盖着柔软毛巾的布妈妈。铁丝妈妈上挂有奶瓶提供食物,布妈妈提供的只是柔软和舒适。结果发现,幼猴会紧紧趴在柔软舒适的布妈妈身上,只有在饥饿时才会去铁丝妈妈那里进食,接着立马会回到布妈妈身边。
这项研究表明,舒适感和安全感在依恋关系的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
4、阿希从众实验
心理学家阿希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人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
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X的长度明显地与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条线中哪一条线等长。
在试验中,真被试总被安排在最后作答。第一二次测试大家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假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
在多次实验中,只有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者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发生从众行为是因为个体在群体中受到信息上和规范上的压力。
5、嘉士伯实验
电影院影厅的150个座位当中只有两个空座,而其他的148个座位则坐着那些全身纹身、样子吓人的机车党壮汉。这时让不知情的受试情侣走进这间影厅,不是所有的情侣都会选择坐上空座,而那些坐下来的情侣将会受到奖赏,148个壮汉的欢呼和一打嘉士伯啤酒。
如果是你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走进这间影厅会怎么选择?是坐在空座上看电影还是赶紧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