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快速降压是该患者发病的诱因

分水岭脑梗死 (cerebral watershed infarction,CWSI) 是由相邻血管供血区交界处,或分水岭区局部缺血导致,多因血流动力学原因所致。典型病例发生于颈内动脉严重狭窄伴全身血压降低时。

分水岭梗死多与血管狭窄相关,年病死率可达9.9%。笔者在临床上遇到典型分水岭脑梗死的患者,分享给大家。

病例分析

患者男性,69岁,以“发现右侧肢体无力1天”为主诉入院。入院前1天患者因头病到当地医院就诊,测血压230/130mmHg,予“硝酸甘油”降压,3h后血压降至160/90mmHg,头痛缓解,但出现右侧上下肢体无力,逐渐加重,立即行头颅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入院前1周内有3次右侧肢体无力发作史,每次持续5-10min,可自行缓解。既往有糖尿病9年,高血压病8年,血压最高达230/130mmHg,血压、血糖控制不良。吸烟四十余年,每天20支。

体格检查:P:88次/分,BP:左侧135/80mmHg,右侧140/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

神经系统检查:左侧颈动脉听诊区可闻及血管杂音,右侧颈动脉、双侧椎动脉、锁骨下动脉、眼动脉听诊区未闻及血管杂音。

右侧鼻唇沟稍浅,言语正常,伸舌居中,咽反射存在;右侧肢体肌力5-级,左侧5级,四肢肌张力正常,右上肢指鼻试验(+),左侧正常;右侧肢体痛觉轻度减退;右侧上下肢腱反射增高,右侧病理征(+);脑膜刺激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3分。

入院后查血TC 7.3mmol/L,TG 3.2mmol/L,LDL-C 3.8mmol/L,GLU 11.2mmol/L,hsCRP 3.71mg/L,血同型半胱氨酸24μmol/L。心电图正常。

心脏彩超:左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室间隔增厚,左心室舒张功能轻度受限。颈动脉彩超: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增厚,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伴低回声斑块。

TCD:左侧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中度增快。头颅MRI平扫:左侧额颞顶叶多发脑梗死。头颅CTA: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局部斑块形成。

入院诊断:①脑梗死;②糖尿病;③高血压病。

治疗:在心电监护下,暂停用降压药物,予中分子量羟乙基淀粉扩容,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聚集,依达拉奉清除自由基,胰岛素控制血糖,阿托伐他汀40mg/d强化降脂及维生素B1、甲钴铵、维生素B6、叶酸治疗。

病情稳定后行DSA:左颈内动脉起始段重度狭窄,狭窄率约为95%;大脑前动脉为左侧优势型。经家属同意后行左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置入支架后复查DSA见左侧颈内动脉狭窄段管腔扩大,支架通畅。

术后加用氨氯地平控制血压,血压波动于120-140/70-90mmHg。出院时患者肢体肌力基本正常。

术后随访4个月无复发卒中,复查颈部及头颅CTA:左侧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后,左侧颈总动脉远心端、颈内动脉起始段见支架影,支架内管腔通畅,见对比剂充盈。

定位、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①左侧皮质脊髓束:患者右侧上下肢瘫痪,右侧上下肢腱反射增高,右侧病理征 (+) 。②左侧皮质脑干束:患者右侧轻度中枢性面瘫。③左侧丘脑皮质束:患者右侧肢体痛觉轻度减退。头颅MRI证实为左侧大脑半球。

定性诊断:

①脑梗死;②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③2型糖尿病;④混合型高脂血症;⑤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⑥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

分水岭脑梗死的分型及影像学改变

分水岭脑梗死又叫边缘带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

根据脑内血液循环分布特点,大脑半球的CWSI分为皮质型 (外侧型) 和皮质下型 (内侧型) ;前者又分为皮质前型、后型和上型;后者又分为皮质下前型、上型和外侧型。

临床上,CWSI的诊断和分型需依靠头颅CT或MRI,以DWI对早期诊断尤为敏感,因此,依据脑影像学改变,大脑半球的CWSI常可分为以下6种类型。

(1)皮质前型大脑前动脉(ACA)与大脑中动脉(MCA)皮质支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额顶叶,呈带状或楔形,尖端朝向侧脑室,底朝向皮质软脑膜面。

(2)皮质后型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皮质支之间的分水岭,常位于颞顶枕交界区,病灶也呈楔状,尖朝向脑室,此型最常见。

(3)皮质上型ACA/MCA/PCA皮质支供血区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额中回,中央前、后回上部,顶上小叶和枕叶上部。

(4)皮质下前型ACA皮质支与回返支、MCA的皮质支与豆纹动脉或脉络膜前动脉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侧脑室前角外侧,呈条索状。

(5)皮质下上型脉络膜动脉与MCA之间的分水岭区,位于侧脑室体旁,沿尾状核体外侧呈条索状前后走行;于侧脑室体部外上方,半卵圆中心或放射冠,位置比基底节层面高,呈串珠样或融合成条状病灶,也有呈前后走行的线状梗死病灶。

(6)皮质下外侧型豆纹动脉与岛叶动脉之间的分水岭,位于壳核外侧和脑岛之间。

此外,小脑和脑干的CWSI较少见,小脑CWSI主要见于小脑上动脉 (SCA) 和小脑前下动脉 (AICA) 的交界区梗死,有研究认为直径小于2cm的小脑梗死大多为小脑型CWSI。

由于不同患者ACA、MCA、PCA、SCA、AICA和小脑后下动脉 (PICA) 供血的范围变异很大,因此脑分水岭区的位置也不恒定,CWSI病灶的位置也有可能“变异”。

分水岭脑梗死与血压的关系

传统上认为皮质下CWSI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是颈动脉狭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 (低血压) 导致脑部低灌注有关,也有认为是微栓子栓塞所致。目前认为这两个机制并不冲突,低灌注和微栓子在皮质下CWSI中都发生作用。

大血管狭窄后的涡流是微栓子的产生来源,而在大血管狭窄基础上,体循环低血压或血压急骤下降引起血流动力学异常导致低灌注,两者常同时发生作用。

脑血流在体循环中位置最高,脑组织对缺血最敏感,而分水岭区域距离心脏最远,为终末小动脉,最容易受体循环低血压的影响。

如果患者存在有颅内外大动脉狭窄或闭塞,可造成远端终末小动脉灌注压进一步降低,终末小动脉供血区容易发生缺血梗死。如再出现低血压或血流动力学紊乱时,就更容易发生CWSI。

对于存在脑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顽固性高血压患者,其血压持续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可能是机体对脑大动脉重度狭窄或闭塞的一种自动调节机制,以保证脑组织有足够的血流灌注。

快速降压可以使脑部血流动力学在短时间内发生急骤的改变,尤其是对于存在有脑大动脉重度狭窄的患者,即使血压未降到正常血压以下,也可能导致脑组织明显的低灌注,发生CWSI。

综上所述,快速降压是该患者发病的诱因。

分水岭脑梗死治疗

本例患者为皮质下CWSI,颈部血管彩超、CTA及DSA发现患者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并有低回声斑块,同时合并有糖尿病,其发病机制考虑以低灌注/微栓子清除障碍为主。

因此,该惠者抗血小板药物危险分层属于极高危,故选择联合阿司匹林和氯毗格雷进行强化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而血脂危险分层属于极高危I,应立即启动给予他汀类强化降脂,目标使LDL-C降低到2.1mmol/L以下或降低幅度>40%。

另外,患者有糖尿病,脑卒中后高血糖对预后不利,应积极控制,指南建议血糖超过11.1mmol/L时应给予胰岛素治疗。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也认为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给予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B6等可以有效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CWSI的治疗与一般脑梗死的治疗不尽相同。该患者CWSI发病考虑与快速降压有关,应先停用降压药物,予扩容保持血压稳定。

由于患 者发病前血压较高,所以血压可以暂先维持在180-200/100-110mmHg水平,同时要严密监测血压、心率、心功能情况。不推荐使用扩血管治疗,尽量避免脱水治疗,以防血容量不足或血压过低,加重脑缺血。

通常发病1周后可根据血压情况酌情逐步加用降压药物,首选长效钙通道阻滞药,使血压缓慢下降。如果患者左侧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暂时没有进一步外科处理,建议血压最终维持在正常水平略高。

参考文献:

[1]于金梅.分水岭脑梗死的治疗及临床预后分析.中国实用医药.2020,15(06).

[2]Ahmed AK,Nermeen AE.Imaging of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Clin Imaging,2021.74:45-54.

[3]李论,李贵学,雷杰.分水岭脑梗死血压干预与预后的相关性探讨.中国医药指南.2020,18(04).

更多神经科临床知识哪里看?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本文作者丨王璐璐 本文审核丨邓才洪 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丨陆离先生 向宇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

*医学界力求其发表内容在审核通过时的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已发表内容的适时性,以及所引用资料(如有)的准确性和完整性等作出任何承诺和保证,亦不承担因该些内容已过时、所引用资料可能的不准确或不完整等情况引起的任何责任。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者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