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一部《中国汉字拉丁化的字母》在南京出版发行。

可不久,这本书便在学术界、文化圈引起山崩地震般的海啸。学者们各执一词,或有批评,或有赞扬,真是吵翻了屋顶。

可不管如何,其作者瞿秋白都被当成了汉字拉丁化的先驱,深受青年们的追捧。

实际上,中国古汉字乃是繁体。在书写之时,笔画多,耗时长,非常不简便。对于汉语言的学习者,这则是增加了入门门槛,不方便中国文化的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四运动时期,一些新文化的持旗人便高喊:“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彼时的旧中国积弊累累,社会风气散漫,国家实力孱弱。人们越来越多开始了反思,在学习西方的道路上,有些人把问题的根源放在了汉字上。

“只有废除汉字,中国才能迎来新生。”于是后,瞿秋白等人开始了大胆的改革,一批留洋归来的学者纷纷赞成。

可是,赵元任先生写的一篇96字小文章,却一下子打散了那些“汉字革命者”,这究竟为何?

借鉴苏联,汉字“拉丁化”

1917年秋,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取得了俄国独立。不久,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迅速展开。俄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可在沙皇封建统治下,多数人不识字、没文化。

为了提高生产力,国民的素质必须要快速提升。于是,苏维埃的高层也展开了另一场争论——对俄语进行拉丁化。

所谓拉丁化,其实便是把繁杂的笔画文字改造成拉丁字母拼写。由于拉丁语言都是表音文字,它的口语化非常方便,极大地提高了文字的传播性、便捷性。

1919年开始,苏联全境范围开始了正式的拉丁化俄语改造。不仅是本国人,连定居于此的中国侨民也被传授拉丁化俄语。令人惊奇的是,短短数年,十几万中国侨民都掌握了这门语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时,中共党员瞿秋白同志来到苏联,他亲眼目睹了“拉丁化俄语”的巨大威力。只要熟悉二十几个拉丁字母,哪怕就是上了年纪的俄国老农民,他也能识字、说话。

伴随着苏联两个五年计划,其国力迅速增长,各类人才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见此情况,瞿秋白大为震动,他心中暗暗思量:“汉字不也是可以拉丁化吗?”

于是,待在莫斯科的瞿秋白行动起来。他一手整理古汉字资料,一手对比拉丁语言,进行了初步的改良。

越是投入其中,瞿秋白越是兴奋。汉字笔画繁多,难于记忆,难于书写。作为一名历史专家,瞿秋白更是认识到“汉字乃是百分之三四中国人用的,这是封建统治者的阶级工具和文化武器。”

瞿秋白:废除汉字

汉字明明就是全体国人使用的语言,瞿秋白为什么讲是阶级工具?其实,这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过去士大夫推崇“耕读传家”,而能够接受教育的人,本身便是少数。儒家学说传播过程中,那些深奥难懂的道理也伴随着晦涩拗口的古汉字。

因此,也就出现了“之乎者也”的孔乙己,这些深受毒害的读书人了。至于真正的劳动者,他们则成了口中“趴粪的、挑担的”。

瞿秋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共产主义先驱,他注重劳动者的权利,讲究平等与自由。

在见到列宁的时候,他直抒己见,并得到了列宁的赞赏:“拉丁化是东方语言的一个革命因素。”听了这番话,瞿秋白信心十足,更潜心投入钻研中去。

三个月过后,瞿秋白的成果终于问世了。从苏联归来,他借鉴了先进的拉丁化改造经验。结合中国实际情况,瞿秋白推出了新的拉丁化汉字。

一方面,他引入了西方的拉丁字母,广泛与汉字进行匹配;另一方面,瞿秋白又创造性地发明了声母和韵母;最后,他最大的成就则是标定了声调。这也是被后来使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声调有多重要?当海外汉学者得知汉字被标定声调后,几乎所有人都赞赏。要知道,汉字只有一两个音节,这是和英语最大的不同。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人只用几个音调去描述词汇,这让外国人颇为费解。在上千个汉字中,一个音便有着许多字。正是这样的语言逻辑,使得中国的诗歌独具魅力。

瞿秋白标定了四声音调,这最大程度上保留了汉语的优美发音。通过不同的发音,我们也可以知道具体是哪一个词。

紧接着,瞿秋白发出“尽快推广拉丁化汉字,废除方块字”的倡议。在南京、上海等大城市里,这样的呼吁也引起了热烈讨论。

各方言论,赞成者多

首先对瞿秋白的成果表示欢迎的,还是海外的华人、华侨。著名的文学家吴玉章先生也提出了《拉丁化汉字方案》,他和瞿秋白不谋而合,自然出来赞同。

彼时,中国已经经历了一次新文化运动,中国青年的思想极为活跃。

其中,“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让所有人都思想醒悟,年轻人自觉地看起《新青年》。知识文化分子们摆脱了“八股文”的束缚,用起了最直白的“白文”。

很显然,文化改革越来越重大,那些思想激烈之人也渴望“全盘西化”。

实际上,“废除汉字”的呼声由来已久,在使用上的不便利让人对其痛恨。可兹事体大,谁也不敢做第一个发声人。

当瞿秋白跳出来后,年轻人便前赴后继地跟随,时髦、体面、流行也被冠在了“拉丁化汉字”头上。

瞿秋白的初心是好的,可他的做法却过于激进。汉字乃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载体,这样的象形文如何能够轻易放弃?可以说,放弃汉字便是放弃中华自我。

在一片高歌赞赏声中,赵元任先生站了出来。这位留洋多年的大学问家,他以96字奇文进行了有力反驳。这便是流传开来的《施氏食狮史》。

全文迅速被各大报纸刊登: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施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施氏视是十狮,恃失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施氏始试食是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这篇古文记载了一个姓施的人,他爱好吃狮子。有空之时,他跑到集市逛街,恰好看到了十头狮子。可由于害怕,直到狮子死了,他才敢靠近,并买回家去。在家里的石室内,他让人擦拭清洗狮子。可真正准备吃的时候,他才发现不过是十头石狮,于是写下了这篇日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6字奇文,赵元任的反击

此文一出,所有人都吓了一大跳,通篇上下都是一个音节“shi”。若是汉字,人们一看便了解其中趣事,读完更是不经意的会然一笑。这文荒诞、离奇,却又有着丰富的警世寓意。

可按照瞿秋白的拉丁化汉字,那么便会是一篇96字的“shi”了,谁还知道其中的含义了。一时之间,本来支持瞿秋白的人大为动摇,“拉丁化改造”也开始了质疑。

赵元任何许人也?他生长于一个传统的读书人家,父亲做过前清的举人,母亲也是有名的才女。从小到大,赵元任耳濡目染,学习了许多传统的经史子集。

18岁那年,凭借优异成绩,赵元任考入了游美学务处,并保送康奈尔大学深造。此后8年,他潜心攻读,先后拿到了文学、数学、物理学、心理学的文凭。

1919年,他博士毕业,留任康奈尔大学教授物理学。一年后,赵元任回国在清华任教,以博学多识受到学生赞扬。当罗素(英国哲学家)来华访问时,他全程陪同,并担任翻译。

在清华园里,赵元任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一起被称为四大导师”。而他更是精通数学、物理学、心理学、中国音韵学、普通语言学、中国现代方言、中国乐谱乐调和西洋音乐欣赏。

这位大学问家的出现,人们也开始反思了“拉丁化汉字”的弊端。可是,一场大辩论并未停止。

1930年冬,国民政府在海参威举办了第一次中国汉字拉丁化大会。不过,因为许多原因,到场参加的只剩下了北方的文化人士。会上,瞿秋白赢得了不少的赞同。

文化名人胡愈之先生说:“秋白是拉丁化北方化方案的最早创造者,他是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开山老祖。单就这—件事,就教中国人民永远不能忘掉他。”

胡愈之自诩为革命知识主义者,他强调文化改造,愿意实行拉丁化汉字。

鲁迅先生也起初报以赞成:“这回的(拉丁化)新文字却简易得远了,又是根据于现实生活的,容易学,有用,可以用这对大家说话,明白道理,学得技艺,这才是劳苦大众自己的东西,首先的唯一活路。”

不过,在众人看到了赵元任先生撰写的《施氏食狮史》后,大家都陷入了思考。一味提倡拉丁化汉字的好处,却也失去了汉字本身的精华,这样的做法自然是不对的。

与瞿秋白等激进分子相比,赵元任沉稳得许多。他不会渲染文字的阶级意识,而是注重汉字的优化方案上。可以说,赵元任既要保留汉字的精华,也要去除其弊端。

汉字改造的争议

当时,文化界人士(特别是留洋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共识:图画文字与表意文字都是文字的低级阶段,文字的高级阶段只有表音文字,表音文字才是公认的先进的文字。

其中有人便提出:“文字要为科学生产力服务,而不是封建专权。”仅从历史发展上来看,这话说的一点不错。

秦汉之后,儒家学说登堂入室,腐儒流毒残害无穷。

中国人本有四大发明,科学技术也位列世界一流。可因为汉字难以被科技(特别是数学、物理)所运用,没有办法进行抽象地概括。这使得中国人只能描述事物、叙述外貌,难以进行深入研究。

因此,西方的数学、物理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也随之浩浩荡荡地展开。唯有封建中国,千百年都循规蹈矩地过活,维持着统治阶级的利益。

中国人比别人笨吗?这个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于是,知识分子们呼吁“汉字拉丁化”,这便是改良国民的逻辑思维,提升抽象思考的能力。

赵元任先生则提出了个人的深刻见解。在他看来,汉字有好有坏,决不能一言概括。

在96字奇文《施氏食狮史》问世后,他给汉字拼音化的制定提供了一个方向,展示了汉字的独有特征——汉字音节强于词。因此,汉字不一定进行拉丁化改造,却可以保留拼音注解。

新中国时期,汉字拼音化

赵元任留学多国,精通数国语言。他既是科学大师,又是音韵语言的先驱。有着中西教育的经验,他也成为了说话最具分量的“研究者”。在开始研究如何进行汉字改革时,这个大课题落在了赵元任身上。

赵元任和瞿秋白都是文字改革的先驱,他们做法不同,却又都希望汉字能够发展,国家能够强大。

值得一提的是,瞿秋白把改良后的语言称为“普通话”,赵元任则称为“国语”。翟主张用拉丁字母替代汉字,赵推崇汉字拼音化。

在统一语音的方面,赵元任认为要以北方语言(尤其是北京话)为正宗。而瞿秋白则提出平均主义,循序渐进,要让全国各省都能听从。可以说,二人各方面都不相同,都不肯退步。

后来,法国记者列文森采访赵元任时问:“你跟拉丁化的设计者们见过面并且讨论过它吗?那些人大多数都在苏联留过学,比方说瞿秋白”。

赵元任回答道:“没详谈过,我从来没跟他有过长时间的讨论。”列文森又问:“你跟他见面很难吗?”赵元任说:“我不记得了。”由此可见,两位文化大师的见解从未相融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汉字委员会成立。在诸多专家的一同考量下,赵元任先生的意见得到了赞同。

此后,新中国开始了大规模扫盲,我们的人口识字率迅速提升,民族文化也愈发自信。不过另一方面,中国孩子也开始普及外语(俄语、英语)。

在表音方面,拉丁字母有着天然优势,它们也并未离开语文课本。

总而言之,汉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载体,我们既要保留它,也要改造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而拉丁字母引入国内后,中国人的逻辑抽象能力确实提升不少,我们也培养了一批科学家、工程师,这都大大补充了国家发展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