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小就有了一个坏毛病,爱打酱油,不爱打醋。无利不起早,打酱油有。

毛泽东时代买酱油买醋都是零敲碎打,买瓶装的一年也赶不上两回,忒贵,俺们家孩子多连上学的学费都交不起,真不敢奢望瓶装酱油瓶装醋。

副食店柜台里总有好几口大缸,分别盛着不同的酱油和醋。缸边放着大中小型号的提子和漏斗。打二分钱醋用小提子,打五分钱的醋用中提子,打一毛钱的醋用大提子,再通过漏斗装进瓶中。

那个年代,副食店的醋只卖两种,一种米醋,售价每斤0.10元。一种熏醋,每斤0.14元。从颜色上一个透亮,一个乌黑,从口味上一个清香,一个浓重,一看就能分个清清楚楚。

酱油就大不一样了,市场上有三种酱油,三级每斤0.10元,二级每斤0.15元,一级每斤0.26元,从外表上看都是黑乎乎的,从口味上,也很少见有谁用嘴尝酱油够不够咸。多齁得慌呀。

小时候家里要多穷有多穷,裤兜里头又是能揣上五分钱,美得嘴都合不上,得乐得个屁颠儿屁颠儿的。再说利益空间也还可以,以三级充二级差价0.05元,以二级充一级差价高达0.11元,多大的诱惑力呀。更重要的是还不好破案,黑了巴唧的全一个揍行。

记得1961年刚上小学的时候,东四大街上的合兴宫副食店贴出过一个告示;食盐供应凭《北京市居民副食购货证》每户每月供应1市斤。大粒粗盐或精盐,任择其一。超过十口人的“大户”可增加半斤。黄稀酱每月每户凭证供应半斤(无包装,自备器皿),超过十口人“大户”增加半斤。酱油(散装)、醋(散装)每次购量不得超过3斤。不限次数。

90年代初,珍极酱油的李淑君经理介绍我认识了中国酱油行业的泰斗包启安,那时他已经74岁高龄。我回忆起了小时候离家不远的南锣鼓巷口有个酱油厂,每次从那一过,满条街都会熏得一片酱香。闻着真美。

包启安老人对我说:孩子,你错了,中国计划经济时代的酱油是有史以来最差的。统购统销粮食不够,老百姓吃不上酱油社会不稳定。于是强行命令几天之内必须完成六个月的酿造,而且还让我们写文章登在报纸上,这是中国酿造史上的奇迹。说出来,我都寒碜………

1955年北京市成立了第二商业局,主要承担北京居民副食品市场供应和政府储备任务。因为整天和粮食打交道,这可是国家的命脉呀,所以京城的所有酱油酿造厂没有集体,都是地方国营。

在计划经济年代,全国一盘棋,东城酱油厂的酱油不能卖到海淀,祟文酱油厂的酱油不能卖到西城,否则就是投机倒把倒买倒卖,不论厂家还是店家都不敢越雷池一步。

直到1993年,终于控制不住了,河北石家庄市桥东的酿造二厂壮着胆子把酱油卖到了桥西,桥西的酱油一厂也突破封锁线把酱油卖到了桥东,彼此间还动了手。

石家庄位于北纬37°27′—38°47′之间,北京青年报有个叫陈玉明的记者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个事实,第一时间写了一个版的万字纪实报道《酱油跃过三八线》。

这个酱油一厂的厂长张林,这个酱油二厂的厂长王二刚,我都认识,燕赵自古多感慨之士,掷地有声,吐口唾沫一个丁。几年之后,再次见面,两位厂长又都成了珍极酿造集团一个战壕的同事,他们又共同扛起了中国第一家日式酱油的历史使命。

刚刚又有人对我数落海天的“双标”,我给他讲了电影《巴尔扎克与小裁缝》的故事,这个片子2002年在国外上映,直到今天中国也没有公演。是不是“双标”?

我曾经连续问过十几个人,个个都说是“双标”。但人们忽视了一个最最根本的问题,这部电影是法国公司拍的。

一样。海天公司在日本卖什么?谁说了算?是不是人家日本代理商的事情?人家愿意进什么就卖什么,难道还必须像计划经济时代卖香烟一样买一条凤凰搭两盒天坛?

爱国酱油爱国醋,爱国黄稀酱拉一裤。买瓶酱油都念念不忘爱国卖国,秦爷说:病得不轻哟!

市场经济来之不易,酱油终于进入了有品质的年代,请珍惜!连我95岁的老岳母都不愿意再回头,吃那个计划经济时代的长满白醭的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