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昏来临时的上图东馆

你能想象一场在图书馆的婚礼吗?或者在图书馆的举办市集、公共聚会和表演?如果还只是把图书馆当做是一个保存书籍、查阅资料的地方,可能就跟不上图书馆的发展。今天一座图书馆能够为人们提供更多。

今年70岁的上图,其位于浦东迎春路318号东馆于9月28日正式开馆。在国庆期间实行全预约制,每日上限5000人次,但是此图书馆依然迎来了大客流,门前仍然一幅车水马龙的景象。浦东警方更是提前制定了规划、保障方案。毗邻世纪公园、能够远眺陆家嘴天际线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是目前全球最大的图书馆之一。但对上海市民来说,关心的不仅仅是其外表的恢弘华丽,更多是图书馆能够为我们带来什么。

10月1日,上海图书馆东馆设计师Chris Hardie和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站上“讲座图书馆”的讲台,从外形至内在,解剖这座新图书馆的架构与陈列;自过去而未来展现这座新图书馆的传承与发展。从两位主讲人的讲座内容听来,这座刚刚竣工的上海图书馆东馆似乎刚刚完工、尚未圆满,它静候着读者对它本身的探索与发现,也等待着成为每一段佳话的场所。

久违了的“上图讲座”发烧友抢到了国庆节的现场讲座,作为庆祝祖国73周岁生日;一名幸运听众求得了设计师和馆长的签名,签在东馆卖出的纪念布包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图书馆东馆设计师Chris Hardie和上海图书馆馆长陈超,由外而内,由远而近地阐释上海图书馆不同阶段的使命 主办发提供

四馆统一奠定体量,馆、所融合强强联手

今年上海图书馆东馆的落成、开幕,用东馆设计师Chris Hardie的话来说是与淮海路的本馆一起实现了“阴阳互补”。馆长陈超则规划下了上海图书馆未来1+2+3+n的体系格局。但是,这一格局的锚定并非是在东馆落成的这一时刻才产生。陈超说,“这要归功于70年上海图书馆‘四馆统一’的历程。”

在上海解放后两年经由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图书馆筹备委员会两年的筹备,上海图书馆于1952年7月22日开馆。第二年,徐家汇耶稣会神学院藏书楼,也就是现徐家汇藏书楼也成为上图的组成部分。1958年,更是在上海图书馆、上海科技技术图书馆(明复图书馆)、上海报刊图书馆(鸿宾图书馆)、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合众图书馆)四馆基础上,四馆统一,馆舍、馆藏、馆员的合并成为今天上海图书馆的基础。陈超说,即使是上海图书馆今天的体量,在人数上也仍然没有超越当时的规模。

上图:文汇报报道1952年7月22日开馆新闻。下图:1958年,四馆统一,奠定了今天的基础。演讲者PPT

Chris Hardie在对东馆的介绍中,以藏书量为统计数据,认为当前上海图书馆位列全世界第三。陈超认为这一数据可能有不严谨之处,但上图作为一家城市公共图书馆其体量可与国家图书馆比肩。因此,陈超有些凡尔赛的无奈,因为在建造之初,他几乎难以找到一家可以参考、比照的对象。上图的宝藏都来自于四馆统一的历史。

1995年,上海图书馆又与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合并,成为了一家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出身于情报所的陈超介绍说,馆、所合并,在实现了资源整合优化的同时,给图书馆带来了信息管理上跨越式发展。上图使用的计算机管理系统正是大家还在使用“人工填写借书卡”的时代,由情报所引进、落地、汉化使用的。当然东馆落成后,上图馆内所使用的系统已经进行了迭代。而上图的昨天正是奠定今天和明天的前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2年馆所合一,上图变成了综合性研究型公共图书馆 源自演讲者PPT

馆藏是前提、卡脖子的是馆舍

在讲座中,陈超始终强调图书馆的三大重要元素:馆藏、馆员、馆舍。他认为其中最为重要的还应当是馆藏。可以说正是基于馆藏,才有图书馆未来发展的可能、正是基于馆藏才能有图书馆为市民提供更多服务的可能。

现场,Chris和陈超都介绍了融于上图东馆的一件艺术品,位于底层中庭、由艺术家申凡创作的《往来春秋》。这件作品像花纹一般嵌在地面上。以老报纸为创作原型、涂抹掉具体文字内容,仅仅保留标点符号,以展现书刊段落的结构、形式之美。然而深挖这些文稿、老报纸的原型。其中的报纸都是1952年7月21日-7月23日当时上海各大报纸报道上海图书馆在原来跑马厅旧址的开馆的报道。而另一件则是上海图书馆最古老的藏品,是一本公元518年的手抄佛经。陈超说,这本《维摩诘经》目前只剩下19张纸。作为一家研究型的公共图书馆,上图有责任将这本手抄佛经传承下去,在下一个1000年,不仅是这本佛经还有其他保存本都还能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如此中国文化、中华文明才能得以继续流传。

申凡创作的艺术品《往来春秋》投射在地面,以老报纸为创作原型,仅仅保留标点符号,以展现书刊段落的结构、形式之美

目前上海图书馆馆藏大约5700万册(件)。之前大部分藏于位于淮海中路上的本馆。作为一家研究型图书馆,不仅是为了今天的研究、也是为了未来的研究,必须将一些书保存起来不外借。根据陈超的说法,这些书已经大大超过了本馆的负荷,继而部分由郊区图书馆仓库收藏。而另一方面,本馆全部84000平方米的面积,大约只向公众开放了16000平方米的,已经不能满足图书馆的新功能的实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四馆统一之后,馆舍成为了图书馆发展的瓶颈。因而,浦东新馆应运而生。

图书馆5.0,从书籍到交集

作为上图本馆的一种功能补充,和本馆以馆藏为主的建筑模式不同,东馆采用了开放模式,弥补了本馆在功能定位上“社会开放”不足的问题。这一功能设定与设计师Chris团队对图书馆功能发展的理解直接相关。

中庭底楼的感应墙,据陈超设想,将来来会有碳足迹的标刻

在现场讲座中,Chris认为图书馆设计正步入5.0时代。1.0时代图书馆功能只局限于单纯的文献记录与保存。2.0时代随着新技术的发明,图书馆成为科技和书籍的空间,3.0时代图书馆不仅是书籍的空间,也是社交互动和灵感的源泉。进入4.0时代,图书馆开始融入更多元的服务,文化中心、美术馆的功能被包含进来,在激励用户的同时创建各种活动。而5.0时代,图书馆不仅作为一项文化地标,更开始与自然融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各国图书馆功能都在向5.0聚拢:图1 为加拿大哈利法克斯中央图书馆,由600位居民参与讨论其功能,图2 为阿姆斯特丹图书馆面向水面,图3 为加拿大基督城图书馆抬高了;图4 为 宁波图书馆中庭重视人的交流 ,图5 为图书馆保留了毛利人的文化,颇受欢迎,出自演讲者PPT

要满足新版本下图书馆的定义,Chris团队认为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构架。首先要实现从书籍到交集的转变。从传统的书库变成集展览、活动、服务的复合空间。在加拿大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图书馆和所在地市民就共同召开了六次会议,让市民参与到图书馆的建设规划中,而市民形成鲜明的共同意见就是让图书馆与城市相关联。

东馆打开的中庭正是这一理念的展现。不同楼层、位置的功能区相互交错,一个个小的窗口望向中庭,一眼就能观察到馆内多元的空间,和其中的人与活动。Chris说,“重要的不在于造一个可以容纳很多人聚集的空间,而在于让大家主动想要聚在这个空间里。我们做了各种模型,去试验人们在相互交错的空间中行走、阅读、思考的体验,怎么样他们是最舒服的?怎么样他们会觉得有意思?”

国庆当日,夏衍手稿文献展举办,东馆布置了别具一格的夏衍与猫的场景,展览旁,还有供25人左右的会议室;

找一找下图中的各个场景,分别在哪一层?

上图为自己找找族谱,下图为为名言找作者

这边,莫里哀、歌德看着你;那边,莎士比亚喊你去读他的四大悲剧

图书馆5.0,彰显文化的同时让读者成为主人

其次,Chris团队想让图书馆成为开放市集。有宁波图书馆新馆作为先导。在开放的图书馆里,读者不可能迷路,同时它又吸引、鼓动着人们去主动探索和发现,市集、活动、展览都集聚于此。在上图东馆还埋藏有许多值得探索与发现的乐趣。比如中庭被浇筑在地面的标点、符号,有上图出生的印记。仔细探索还能找到东馆与本馆相继承的知识之塔、求索之城。在这里还有超过总体经费1%的公共艺术品,《纸鸢成风》《鸟飞了》等等,向外四周远眺不仅能发现世纪公园的绿色之海、还有陆家嘴的繁华、黄浦江东岸天际线。

最后,图书馆作为文化的传承,作为可阅读建筑,其本身也应当具有一定的文化表现外观。以新西兰基督城新中央图书馆为例,这一震后重建项目,不仅肩负着重塑城市灵魂的使命,包括当地毛利纳塔胡部落深厚的文化遗产。

徐冰的创作《鸟飞了》,让读者宁静地在飞翔中看书沉思, BIRD阵型原来源于书本

富有纪念意义的艺术品,左为《陪伴》,艺术家马兴文作;右为,由老馆的借书格构建成的现代艺术品《求索之城》

当天来馆的小男孩兴奋地看窗外的世纪公园

东馆设计:“皱、漏、瘦、透”名士风流相聚

以打造地标性建筑为目标的Chris团队,考虑得更多的是为让上图东馆真正成为“为人设计的图书馆”。这一点与馆长陈超是不谋而合的。在讲座中,陈超说上图作为一家研究型公共图书馆的定位界定了它不能像一些城市建造网红形的图书馆,在颜值和价值之间选择,必须要确保价值优先,而不仅仅关注建筑的审美价值。

虽然如此,上图东馆的落成,亦不乏中华传统士大夫风流。

将文化表现作为理念之一的Chris团队,选择了璞玉与太湖石的组合,彰显图书馆的文化气质。从外观上看,致敬印刷术的印有大理石纹样的玻璃被铺设在整体建筑外立面。一方面使整个建筑更为通透、轻盈,更有‘漂浮’之感。另一方面,建筑形态上则模拟被切割后的石块,以“璞石经雕琢打磨后成为玉石”的意象,隐喻图书馆育人的过程。从空中俯视,点缀于世纪公园之畔的上图东馆如林中璞玉。

设计师“浮玉”构思和草图 源自演讲者PPT

“漂浮”效果图 源自演讲者PPT

东馆宛如世纪公园旁的一块璞玉 源自微信公号

视线转向图书馆内部,站在中庭四处观察,近50米高的中庭,天光直射而下,自然吸引人们的目光向上,使用竹子、橡木和水磨石营造出温暖的氛围。从任意位置向中庭望去,都能发现不同的风景往上望,空间通透却不单调。不同楼层、位置的功能区相互交错,一个个小的窗口望向中庭,一眼就能观察到馆内多元的空间,和其中的人与活动。

这形似太湖石“皱、漏、瘦、透”的的特点,又是一取材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外形设计。在江南园林设计里,园林是古代文人雅士聚会讨论之所,而石头常常被用以造景,被称为“君子之石”。围绕着太湖石发生的一幕幕文化事件、一桩桩文化品评,似乎也将在未来的上图东馆延续。

有阳光的时候的中庭 ,形似太湖石“皱、漏、瘦、透”源自PPT

国庆当日,从七楼俯拍中庭,人们能感知到各层人群的气息

上图东馆的开馆,奠定了上海这座城市图书馆的新发展格局。陈超说未来将不断强化打造1+2+3+n的格局。1就是以上图本馆为首,未来以大体量的馆藏为基础,将着重于提供研究型、专业化的知识服务。2是上图东馆与情报所以不同对象为区分。东馆承担起向大众提供多元化、主体化、体验型的现代图情服务,承担起在互联网时代应有责任。以阅读+阅读推广服务为主线的文化中心,以展览、演出、表演以促进阅读、以促进文化、科学普及的功能。而情报所则与东馆相辅相成,为专业级需求提供帮助。3是大历史建筑则以自身专业特征提供专题化的服务,例如徐家汇图书馆将定位在西方古籍专门图书馆,而合众图书馆则有可能定位于家庭主题馆,利用家谱等资料建设。在未来,网络文学也有可能入馆,上图东馆的落成或只是成为了我们值得期待未来的里程碑。

未来,上图朝“1+2+3+N”的三个“新”快速走去 演讲者PPT

作者:童毅影 李念

图照:除署名外,由李念现场拍摄

编辑:李念

责任编辑:李念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