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倘使想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鲁迅

人的一生无非是乘着自己的一艘小船不断在大海上前行,遇到翻腾的海浪是难免的,只是要看人有没有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的勇气。也许生来就在泥潭里,也许遇到的困境都像是镶满利刃的南墙,但鼓起勇气正视这些困难永远是最好的办法。不咬着牙挺过去,不会知道自己是怎样的坚强,而往往挺过去了,前路总不会一直是黑暗。

承载全家希望的大学生

廖银超出生于重庆一个农民家庭,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民,家中只有一间简陋的瓦房,过着一贫如洗的生活。电影《我不是药神》里有一句台词:“这世上就一种病,你永远也治不了,那就是穷病。”贫穷很早就如黏在骨血上的东西一样,根深蒂固地烙在廖银超身上,也镶嵌在他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小的时候廖银超看着别人家的小孩有新衣服穿,而自己只能穿着满是补丁的破旧衣服。别人能吃到许多好吃的,自己只能就着咸菜配馒头。

廖银超的父母坚信“知识改变命运”,不想让孩子一辈子过着贫苦的生活,所以倾尽一切让廖银超能上学。廖银超自己也明白,穷人家的孩子,好好读书是唯一的出路,哪怕是为了父母,自己也要努力学习,将来找一份好工作。

他知道,自己没有任性贪玩的资本,所以从小就刻苦学习,从不敢有一丝松懈。在学校他从来都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每年都能拿到许多奖状。每拿回一张奖状,他都会捧给父母看。

父母会把这些奖状贴在家里的墙上,每每看着满墙的属于儿子的奖状,当父母的总会觉得内心欣慰,无论生活多么难过都会咬着牙挺过去,他们也始终相信儿子会走出这个贫穷的地方,改变境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廖银超不负家人的期望,也不负十二年的寒窗苦读,2000年时,十八岁的廖银超考上了四川的一所医科大学。仿佛是走过一条漫长而黑暗的道路,终于看到前面的温馨和曙光,对于廖银超而言,考上大学意味着一切都能变好,未来是干净而利落的阳光。就这样,廖银超带着全家人的希望,踏上了上大学的路途。

一气之下选择流浪

但现实往往残酷,为了送儿子去上大学,廖银超的父母几乎拿出了所有的钱,还要到处跟亲戚朋友借,才凑足了廖银超第一年的学费和生活费。而家里是很难支付得起学医五年的费用的。

在学校里,廖银超尽量减少生活上的支出,吃最便宜的饭菜,也不和舍友一起外出聚会。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他也会在课余时间去做兼职。他也很讨厌这样窘迫的日子,但他总跟自己说,撑过去就好了,等到大学毕业了什么都会好起来。

每年要交学费的时候,廖银超的父母依旧窘迫,到了最后两年,家里实在是拿不出学费了,廖银超只好申请延缓缴纳学费。

廖银超有一个堂妹廖英,在他的印象中,堂哥是村子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所以回学校拿毕业证是一件大事,几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知道,家人们都盼望着堂哥拿到毕业证后就回老家开一个诊所,堂哥走的那天,也是满怀喜悦地跟所有人道别。

然而,家人都不知道,廖银超满怀憧憬地去到学校想拿毕业证书时,却因没有缴够学费而被拒绝。被告知拿不到毕业证的那一霎那,廖银超觉得一切都被打碎,所有咬牙坚持的瞬间,书本上的知识,努力学习的每时每刻,父母期盼的眼神,家中满墙的奖状,一切都支离破碎。

他苦苦哀求学校领导,能不能让他先拿回毕业证再把学费补齐,但学校领导拒绝了他的请求。

廖银超感到悲伤失望,前路漫漫,他不知该往何处去,也不知该如何面对父母。一气之下,廖银超选择南下广东去打工,逃开这个伤心的地方。这也是他十六年流浪之旅的开始。

南下流浪十六年,满头银发,满身病痛

廖银超的父母怎么也没想到,儿子去拿毕业证书后就宛如人间蒸发,悄无声息,再也没有回来。廖父廖母陷入极度痛苦之中,不断地寻觅儿子的踪迹。只要赚了一点钱就托人去打听,找遍了许多地方,可就是没能见到儿子的踪影。每每看着家中墙上还贴着的奖状,他们都会泪如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久而久之,廖银超的母亲因过度思念孩子,承受不了打击,精神开始失常。她一个人时不时会喃喃自语,在街上看见跟儿子年纪相仿的人时会冲上去抱住那人,把他当作自己的孩子。父亲则多次想要自杀,只是每次都被人给拦下了。

家中的日子过得艰苦,房子里除了一张床几乎没有其他家具,但家人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廖银超。直到十六年后,历经沧桑的父母才再次见到了儿子。廖银超已是四十一岁的中年人,满头银发,满脸疲惫,还患有尿毒症,长时间受疾病的困扰。

廖银超是在工地上干活晕倒,送到医院后,被一个接受委托的志愿者团队认出来的。十六年间,他隐姓埋名,辗转广东、福建各地打工,因为没有证件,也没有学历证明,他只能在厂里或者工地上打工挣钱,并且居无定所,是病情严重时,他才肯说出自己的真实经历。

当被问到为什么多年都不跟家人联系时,廖银超说,想在外面干出一番事业来,不想拖累父母。殊不知,他的不辞而别,才是将父母推进了痛苦的深渊。

廖银超被接到了老家的医院,他除了尿毒症之外还伴有其他的疾病,如今,全家人都在为他的医药费发愁。但失散多年的的孩子能回到身边,父母已感到慰藉。见到孩子的那一天,廖银超的父母都痛哭流涕,多年的思念和煎熬在那一瞬间都化成了泪水。廖银超的堂弟堂妹给他送来鲜花,鲜花上的卡片写着:“欢迎哥哥回家。”

昔日承载着无数希望的医科大学生,最后竟成了流浪多年,身患重病的中年人,落得一无所有,让人唏嘘。家中瓦房的墙早已斑驳,墙上的奖状还在,那些奖状曾是希冀,如今看来却讽刺不已。

我们不禁思考,学校真的就不能体察学生的困难,伸出援手吗?如果学校当初肯伸出援手,那么廖银超的人生必定不会是这样的境况。而回到廖银超自身,我们感叹的无非是正视人生困境的问题。痛苦各不相同,但总没有不能跨过去的坎,鼓起勇气去面对挫折,才能看到未来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