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军制造了“卢沟桥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开始。8月24日,闽浙边临时省委代表吴毓、黄耕夫与国民党闽浙赣皖四省边区主任公署代表邓讱,在温州城区进行第二次和平谈判。9月16日,最后达成和平协议。10月14日,粟裕也与国民党政府达成停战协议。和谈的成功,标志着红军挺进师浙南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结束和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浙江正式形成。

卢沟桥事变后,国内抗日救亡浪潮进一步高涨。浙南地区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广泛发动、团结、组织各阶层人士特别是广大知识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1937年8月21日,徐贤议、赵瑞虹、孙绍奎、胡景瑊、孙经邃等在温州城区籀园图书馆成立永嘉战时青年服务团(简称战青团)。党组织在战青团干事会中建立中共永嘉青年支部(后改为温州支部)。战青团内分组训、宣传、服务、总务4个部,下设工人、学生、乡村、妇女、文教、少年6个救亡工作组,团员最多时达8500余人。

由于组织健全,分工明确,工作积极,在仅一年多中就推动并协助改组了永嘉县总工会,建立职业工会39个,有会员11400 余人;推动建立了温州学生联合会;在农村发展战青团分团10个,支团48个,成立了62个乡农会;协助改组了永嘉妇女会,成立了温属妇女联合办事处,并联络文化工作者和中小学教师,组织了永嘉文化界救亡协会,建立了永嘉战时儿童服务团,有3000多名儿童参加抗日救亡的宣传和募捐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永嘉战青团的影响和带动下,1937年9月3日,乐清县城战时青年服务团成立;10月9日,泰顺战时服务团成立;10月14日,瑞安青年服务团成立;11月5日,平阳青年救亡团成立。各县抗日救亡团体广泛联系各级青年,开展抗日救亡运动,队伍迅速扩大。此外,早在红军挺进师在平阳集中后,即在平阳北港组织了农民抗日自卫队。

全面抗战初期,各群众抗日救亡团体组织了宣传队、演剧队,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他们经常举行街头演讲和街头演出;聘请知名爱国文化人举行各种讲座;多次演出大型话剧;举办工人、农民、妇女夜校和识字班200多所。各青年救亡团体还举办各种训练班,如军训、救护、青年干部和农会干部训练班等。每逢节日,即通过有关机关团体,举行规模盛大的纪念会和游行。歌咏活动十分活跃,歌咏队遍布城乡,浙南大地到处可以听见抗日歌声。

这一时期,在党组织直接领导、支持和影响下,温州城区创办了《战时导报》《联合》《生线》《老百姓》《游击》《先锋》《女战士》《妇女阵地》《学生行进》《战时商人》《暴风雨诗刊》等11种期刊,共出95期,89500多份量。一些共产党员成为这些刊物的编者和主要撰稿者。生活书店、新知书店、战时出版社等都在永嘉县城温州设立分店,出售进步书籍和《新华日报》《群众》周刊等由共产党主办的报刊。

1938年春夏,浙南抗日救亡运动进入全盛时期。永嘉、乐清、平阳、瑞安和玉环的青年救亡团体团员达3万多人,平阳与福鼎的农民自卫队有5700多人,平阳北港妇女救亡团有600多人。

在此期间,为了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便于同国民党当局的沟通联系,经与国民党当局商定,新四军在各游击队原驻地和一些重要城市设立办事机构。1937年12月1日,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在温州城区九柏园头设立办事处,1938年3月改名为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周饮冰任主任。通讯处公开建立,使失去联系的党员找到了党组织,重新参加革命。7月,新四军兵站在温州设立了新四军驻温采购办事处,杨建新为主任。同时,中共江苏省委难民工作委员会以上海红十字总会名义,在温州设立上海红十字会驻温州办事处,主任罗德明。这些机构以公开合法的身份,交涉处理有关新四军及军烈属有关问题,同时也成为中共组织的秘密联络站。

在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浙南地区大力恢复和发展党的组织。浙南地区在三年游击战争结束时,党员实际上不到400名,干部也很少,县区级机构甚不健全。第二次国共合作在浙江形成后,浙南共产党活动由秘密转向半公开状态,干部党员的建党积极性甚为高涨。1938年5月,中共浙南特委派张金发等深入特委机关经常活动的平阳凤卧乡调查研究。取得建党经验后,又派出工作人员,深入到各县去恢复与发展党的组织。至1939年5月,浙南地区的党组织西面恢复与发展到青(田)景(宁)丽(水)云(和)边;东南面恢复与发展到了平阳金乡、霞关和福鼎沙埕港以及福鼎县城桐山附近;北面开辟了永嘉全县和乐清、玉环一部分地区。在温州城区和瑞安、乐清、平阳等县的县城和一些重要集镇也建立了党的组织。全地区支部发展到608个,党员发展到7291人。

在基层党组织迅速发展的基础上,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浙南特委恢复和新建了一批县级及以上党组织。1937年11月,中共瑞平泰中心县委撤销,成立中共浙闽边区委,负责指导泰顺、福鼎、鼎平3县党的工作,书记郑丹甫。1938年1月,中共泰顺县委恢复,书记杨雅欣。3月,中共温州市委成立,以温州城区为活动区域,书记宿士平,直属闽浙边临时省委。4月,中共鼎平县委恢复,书记先后为林辉山、刘发羡、周义群(后叛变)。同月,从中共瑞平县委划出瑞安部分,恢复中共瑞安县委,书记先后为施震南(后叛变)、孙经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月7日,刘英由南昌回到基本地区平阳凤卧乡玉青岩村召开会议,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分局的指示,决定撤销闽浙边临时省委和浙江省工委,成立中共浙江临时省委,刘英任书记。数日后,临时省委机关由山区秘密迁入温州,依靠新四军驻温州通讯处为掩护开展工作。随后,临时省委加强和充实中共浙南特委,龙跃继任书记,并逐步建立和健全特委的组织、宣传、统战、青年、农民、妇女等工作部门。

同时,省委决定撤销中共浙东南特委,建立中共青景丽中心县委,书记陈昌会(后叛变),归浙南特委领导;建立中共平阳县委,书记郑海啸,原中共瑞平县委撤销;中共温州市委改为中共温州中心县委,直属临时省委领导,指导永嘉、乐清、玉环、青田等县党的工作,书记黄先河。永嘉县瓯江以北的西楠溪地区,建立中共西楠溪中心区委,书记孙绍奎,隶属温州中心县委领导。9月,中共福鼎县委恢复,书记林辉山。11月,建立中共永嘉县委,书记孙绍奎,原中共温州中心县委撤销, 乐清、玉环等组织划归中共台属特委领导。1939年4月,中共浙闽边区委撤销,郑丹甫调任台州特委书记。

到1939年5月,浙南地区在原有基础上恢复和建立了鼎平、泰顺、青景丽、瑞安、平阳、永嘉、福鼎7个县委。在此前后,恢复和新建了泰顺的泰平、泰东北、泰东南;福鼎的西北;鼎平的上东、下东、矾藻;瑞安的城区、东一、东二、南区、西区、北区;平阳的平西、小南、平南、平安、江南;青景丽的大峃、青泰、梅岐、丽云;永嘉的郭溪纸山、永强、西楠溪中心区委以及西楠溪的七区、八区、九区、十区等29个区委。

浙南党组织是在抗日救亡运动中重建起来,并迅速发展的。浙南党组织的重建和发展又推动了浙南抗日救亡运动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并培养了许多骨干力量,为党领导抗日武装斗争,建立括苍抗日游击根据地,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