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江涛执导,郭涛、小沈阳、修睿、张艺上领衔主演,范明、喻恩泰特别出演的喜剧电影《一盘大棋》于10月4日登陆线上,该片讲述郭涛饰演的老段与互不信任的三个“同父异母”孩子共同导演一出合家欢式反转大戏,吸引奸商上钩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盘大棋》海报。

如同导演江涛执导的代表作影片《无底洞》(2011年)和《发条城市》(2016年),《一盘大棋》依旧延续其所擅长的黑色喜剧风格,既有荒诞不经的喜剧色彩,又不乏情节突变式反转,同时又不忘镜鉴现实。 新京报记者专访导演江涛,请他讲述如何坚持探索他心目中的新喜剧类型。

【故事】

灵感来自报纸上的一个真实案件

江涛回忆他曾在报纸上看到一个真实案件——父亲出狱,处在谁都信不过的状态,于是他决定找自己的几个孩子帮他继续重整旗鼓干“大事”,但家里人都担心父亲把他们给带坏了,进而产生家庭矛盾。正是报纸上的这样一个豆腐块,却让江涛产生了兴趣,他认为这件事的人物关系很有意思,也有创作的空间:“中国是个亲情社会,不论父亲是怎样的状态,他与家庭成员都有无法割舍的联系,在这种联系下,不管你如何取舍,身份都是永远改变不了的。”正好去年,江涛遇到一个做喜剧类型片的契机,他决定将这一灵感深挖发展为一个悬疑喜剧电影,看看在独特复杂的人物关系、事件走向中,能不能产生新的火花,整个创作团队对这种新类型的尝试也有着极大的兴奋感,很快就夯实剧本,着手开拍《一盘大棋》。

《一盘大棋》主要讲述了刚出狱的老段(郭涛饰)为搞清当年国宝丢失的真相,同时也为了保护国宝,他谋划了一盘万般凶险的“骗中骗”大棋。谁料他与三个前妻的三个孩子吴文(小沈阳饰)、莫墨(修睿饰)、唐宁(张艺上饰)也卷入了此番行动。故事里的父亲有自己的坚持,也有神秘的一面。为了增加电影的可看性,在剧本创作上江涛进行了反复斟酌,在创作角度上保持和观众有张有弛的契合,尤其父亲老段亦正亦邪,让人猜不透的神秘感,与三个孩子心理活动的强烈冲击成为电影的一大吸引点。“创作确实是不容易,最大难点是要把握好度,不能自嗨,不是说我要抛出多少个反转让观众意想不到,而是要站在观众的角度上想问题,希望他们能够在电影里获得开心,与创作者达成情感认同。”

【表演】

郭涛演出“老狐狸”气质

通过多年对喜剧类型片的深耕,令江涛非常笃定“喜剧必须跟喜剧演员合作”,于是找来了曾在经典作品《疯狂的石头》中有过精彩表演的郭涛,“郭涛是一个非常资深的演员,身上更有喜剧的特质,尤其是这个角色是需要正反相结合,郭涛看起来似乎总是一本正经的样子,但他一旦藏匿想法总让人猜不透,其实这样更有诙谐效果。他在我心中是完全能驾驭各种类型的职业演员。”江涛回忆,郭涛看了剧本后非常喜欢老段这个角色,也激发了他的创作欲,希望在表演中运用不同的方法,给角色不同的空间,于是很快便决定出演。

《一盘大棋》剧照。 郭涛饰演父亲老段。

《一盘大棋》中有很多“骗中骗”的反转,这对每位演员也提出了较高的表演要求,不能太浮夸让观众一看就昭然若揭,也不能太隐秘显得说服性不强,为此,江涛和演员进行了充分沟通,并且在角色创作上加入了几位演员的特点:“我们比较幸运的是这几位演员自身特点非常强,让他们去塑造与他们截然不同的角色会挺累的,表演中也有很多限制。所以我们决定尽可能让角色和演员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互相融合,产生化学反应。根据演员的形象调整人物,这样演员会演得更自如,观众也会自然地把演员的特质带入角色中,那观众的接受度就会更高一点。”正如江涛所说,片中老段有点“老狐狸”的气质,小沈阳饰演的吴文性格张扬外露、修睿饰演的莫墨则总是脑子里少根弦的感觉,这样的调整与发挥下,几位演员也贡献了最好的表演。

【探索】

这次选择骗术电影的框架

近年来,江涛一直致力于研究悬疑喜剧类型,希望能尝试拍出不一样的作品。在人们看来,喜剧是一个“金饭碗”,是观众喜闻乐见的类型,但在创作上却充满瓶颈和挑战,随着喜剧电影的发展,观众的口味也越来越高,如果不能在一部戏里掌握好乐趣与深层次的逻辑性,观众就会不满足。单纯的喜剧、单纯的悬疑片、单纯的动作片存在局限性,类型融合是电影发展的趋势。为了找到最好的角度做最好的电影表达,《一盘大棋》选择了骗术电影(注:骗术电影的代表作有《骗中骗》《猫鼠游戏》《美国骗局》和《十一罗汉》系列等)的框架,在江涛看来骗术电影在国际上是一个比较成熟的类型,国内还比较少见,能够给他提供广阔的创作空间,“我和团队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也结合当下现实主义的热点,其实做喜剧,我们对现实主义还是比较执着的,希望尽可能制造极端情境,然后在情境下去完成比较荒诞的表演,做一次剑走偏锋的现实主义喜剧类型尝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盘大棋》剧照。 小沈阳饰演儿子吴文。

为了能够拍出优秀的骗术电影,其中不仅有江涛的创新尝试,也有十足的经验运用:“我们总结出一个观点,骗术电影首先你需要先得骗过自己,如果不骗过自己的话,那你也骗不过观众。现在观众非常聪明,你不能自嗨,必须找到足够的情感支撑点,在当局者迷的情况下,才会让表演的呈现更加真实。所以说,只有失控的骗局才是真正的骗局,这种失控甚至要跳出创作者本身的意图,这个故事发出自己的声音,朝不受控的方向发展,我们再把它绕过来,用故事本身的生命力去找创作的初心。”在江涛看来,希望任何一次尝试都能够给整个产业带来一些探索和意义,尽管创作会遇到瓶颈,但电影是需要进步的,类型是需要多元的,他在探索之路上乐此不疲,也非常期待观众对于这部电影的反馈:“我希望继续热爱,继续探索,继续用电影与观众交流。”

【对话】

用优质作品留住观众,迫在眉睫

新京报:你未来的作品还会是喜剧类型吗?

江涛:我之后创作的两部新片,一部是爱情类型,一部是冒险类型。但无一例外都有非常强烈的喜剧元素在里面。我一直认为,跟观众聊故事时,如果没有一个特别轻松、愉悦的视角,他们几乎没心思接受这个故事。你需要给他们一个愉悦的心态,然后再提出想法。任何故事都有不同的叙事角度,不管是何种类型,创作者都需要从中找到一个戏谑的、有意思的、尴尬的或者令人崩溃的视角,一定要找到一个喜感最强的、最愉悦的切入点去完成故事,再去探讨故事里面的核心。

新京报:市场因素永远无法回避,评分、票房、播放量等会给你的创作带来压力吗?

江涛:的确,我一直在关心这些反馈,创作的根基取决于观众喜好,观众不喜欢,你的作品拍出来了也没意义。电影作品不是绘画、音乐,你可以自我收藏,它是需要在交流中完成的艺术,它的商品属性和艺术性是共存的,如果没有商品属性的话,艺术性也很难实现。

新京报:你认为应该如何把握作品艺术性和商品属性的平衡?

江涛:其实不冲突,受众群体不一样而已,把握好了,你同观众的交流会更顺畅、更融洽,这并不影响你本身希望表达的思想,电影通常是社会属性比较强的艺术品,你真的需要找到观众的内心,或是社会话题的核心,才能真正触摸到作品的脉搏。创作者需要的是去寻找大时代下最应该表达的东西,而不是说自己想表达什么,就表达什么。

新京报:你觉得现在的观众最喜欢看什么样的类型片?

江涛:目前中国电影在类型片制作上,无论是制作工业体系还是制作经验上都处于学习阶段,如今更面临着电影行业可能要“求变”的大环境。我最担心的是,有很多不一样的、没做过的类型,还需要时间来沉淀打磨,但是观众可能已经等不及了,他们没心思慢慢去等影片的制作水准达到他们心中的高度。所以说要用优质的电影作品去留住观众是件迫在眉睫的事情。我们一边要保证较快的创作和制作周期,一边要抓住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情感内核,争取能留住观众。我们需要及时创作出这样的作品,这相当紧迫。

新京报: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行业,希望你能坚持创作初心。

江涛:我一定会坚持,在这个行业里,每一个电影人都有一份创作的责任,对拍电影,我肯定是享受的,毕竟我前半生的精力都放在拍电影上,职业与热爱能共存,是一个人最幸福的状态。

新京报记者 周慧晓婉

编辑 黄嘉龄

校对 李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