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暖心

原创首发:萨提亚育儿(ID:satiryuer)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的帖子:为什么有些父母总喜欢贬低孩子,用恶毒的语言伤害孩子?

帖子下方,一位匿名网友讲述了他和母亲的对话。

9岁那年,他上奥数班时老师夸了他,回家后他高兴地对妈妈说:

“妈妈,今天老师夸了我,说我最聪明。”

妈妈立马嘲讽他:

“呵,他不夸你,你怎么会去他那补习,谁会看上你啊,这么笨。”

从那以后他不再信任老师。

10岁那年,他和妈妈说着他与朋友相处的趣事,妈妈这样说:

“你那是什么朋友?只是最低级的酒肉朋友,像你这样不可能交到真心朋友。”

从那以后他不愿再交朋友。

上了初中,他被别人欺负了,回家找妈妈哭诉,妈妈只说了六个字:

“你真是个废物。”

他和妈妈的每一次交流,得到的都是冷嘲热讽,后来他开始自暴自弃,不与人交流,不想学习,整天过得浑浑噩噩。

他说:

“看见妈妈对我很失望,内心却很开心。”

孩子,最害怕听到来自父母的随意否定,因为父母“差评”一次,孩子就被打击一次。

没被肯定过的孩子,一生都活在被父母关注的渴求里,但也会一辈子活在不被认可的阴影里。

想起微博上有一个提问是:你为什么内心深处无法原谅父母?

结果发现:67.1%的孩子都遭受了来自父母的情感虐待,他们不是羞辱孩子,就是批评孩子。

父母用反话去激励孩子,其实就是一种家庭软暴力。

要知道,父母给孩子的差评,只要三次就足以毁掉他。

01

差评一次,孩子的自尊被伤一次

前几天看到这样一条新闻。

一个男孩因为考试不及格,被爸爸批评了一顿,爸爸就骂了他一句“你太笨了”,男孩就觉得非常委屈,还因此报了警。

经过民警一番开导,男孩说出实情:“他伤我自尊心了 。”

一句话道出了无数孩子的心声。

父母的批评、否定,孩子最先看到的并不是激励,而是被挫伤的自尊。

再小的孩子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认可,但是父母的差评,往往会让孩子抬不起头。

“婚姻教皇”约翰·戈德曼曾对119个家庭深入研究,观察到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情商、性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发现,总是讥讽、蔑视和贬低孩子,是直接导致孩子低自尊的元凶。

当父母利用“谦卑心态”打击孩子时,孩子接收到的就是“我不行、我很差”的信号。

此时的孩子,内心脆弱又敏感,面对否定的声音,他们的内心就会附和“是的,我就是这么糟糕,活该不被人喜欢”。

这样的孩子,未来无论是亲密关系还是人际交往,都会把自己放在一个“低人一等”的位置上。

在《自尊》一书中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29岁的女孩希拉,是一个“自卑者”,她一直觉得自己非常差劲,做什么都是一团糟。 从3岁开始,她就必须要照顾母亲的感受。只要她有一丁点做得不好,母亲就会批评她、骂她。 日积月累的被打压,让她的自尊被踩在脚底下,她说:我坚信我很差劲,我永远都对自己不满意。

从发展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自尊感越高,就会对自己越满意,会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而自尊越低,越对自己不满意,自我价值感就越低 。

被否定的孩子,永远都会被自卑感替代,因为缺少被爱的流动,会一直活在消极的生活中。

02

父母的负面语言,让孩子对“自我价值”产生怀疑

有科学家曾做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把一条大鱼放进有许多小鱼的水里,只要大鱼一张开嘴就能吃到小鱼。 后来,科学家用玻璃瓶罩住了大鱼,再放到水里。 刚开始,大鱼看见小鱼就扑上去,但是每次都撞到玻璃上扑了空,慢慢地大鱼减少了撞击的次数。 直到科学家把大鱼再一次从玻璃瓶里面放出来,大鱼已经没有吃小鱼的欲望,哪怕小鱼主动碰大鱼的嘴巴,它都不再张开嘴。 最后大鱼竟然被活活的饿死了。

其实,这条大鱼就像孩子一样,父母的批评和贬低就像给孩子罩上了玻璃罩,罩住了孩子的自信和进取心。

在经过无数次碰壁之后,因为受阻的环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最后像鱼一样“沉底”,不再有任何的欲望。

父母给的负面语言越多,孩子欲望越低。

因为父母的言行给不了他们“赢”的感觉,他们会觉得“我的存在是没有意义的”,而因此而无法客观地看待自己,会自动弱化自己的能力。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说过:

大脑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它会一直不停地因为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

父母的否定和贬低,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信念,并会形成强大的自我意识,明明能做好,却又因为父母的话,而不停地去“证明”自己。

因此父母的差评一旦让孩子的价值改变,它将是一个恶性循环。

微博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如何停止自我PUA?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位网友这样说:

常有不配感,有好事发生时立刻就会想到坏的事,面对夸奖,会搜索出各种不好来抵消别人的称赞; 习惯性地轻视自己,无休止地进行自我否定,自我厌恶。

被差评的孩子,永远都会有不配得感,不断压抑自我需求、减弱自己的生命力,总是对自己作出“诋毁”的行为。

03

被打击的孩子,最容易“心理失衡”

在网上看到一位网友的自述。

他说:“父亲对我说了三句我至今都难忘的话。”

他回忆起15岁那年,在选择高中还是专科的时候,父亲说:

“你只是被你妈教育失败的孩子,对我来说你什么也不是。”

后来,在他专升本的时候,父亲又对他说:

“我知道你不行,放弃吧,考不上就别花冤枉钱。”

在大学毕业那年,他的论文没有通过,很沮丧,父亲又打击他:

“你遇事怎么都这么悲观,活该你办不成大事,整天没有点激情,未来还能指望你什么。”

父亲说出这些话的时候,并不知道那时候的他已经患上了抑郁症。

因为从来没被夸奖过,他既想证明自己,同时又压抑着自己。

父母执着于“贬低”他,硬生生地让他得了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他一个月里有了5次自杀念头,行动了一次,胳膊上全是伤痕。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每一个成年后,心理有疾病、不健康人格的人,都曾在童年遭受过心理创伤。

深以为然。

因为父母的“愚蠢”,会把最恶劣的语言展示在孩子面前,会把孩子的自信一点一点地磨灭掉,把孩子内心积攒的不满和痛苦一点一点地“拔出来”。

结果父母“高兴”了,孩子却“病”了。

李玫瑾教授曾经对1000名未成年做过一项调查,发现:

经常被父母责骂的孩子,出现性格缺陷的概率最大,有25%的孩子自卑、抑郁,22.1%的孩子冷酷,56.5%的孩子暴躁。

可想而知,父母的差评,是摧毁孩子一切的根源。

流浪大师沈巍以乞讨为生,内在却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他对自己不满意,他说:“我的内心有压抑感,从小在父亲面前无所适从。”

小时候的他喜欢画画,热爱人文历史,但是却被父亲阻止。

一旦被父亲发现看了他喜欢的书,父亲就骂他“一辈子都没有出息”。

后来,他被父亲压抑得精神崩溃,愤然离家出走以乞讨为生,以此来反抗父亲对他的逼迫。

没被真正爱过的孩子,内心才会既叛逆又自卑。

孩子的认知世界一旦被父母切断,那他的心理建设也许永远都翻不了阳光。

04

有远见的父母,都懂得给孩子“捧场”

古人有这样一句话叫“事不过三”。

同一件事不能做多次,否则就很容易让人陷入困境。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批评指责、贬低和否定,只要超过了三次,那就是在消耗孩子的成长力,很容易形成“物极必反”的现象。

差评的教育方式不可取,连续的打击更是给孩子致命的伤害。

那么孩子最需要的“心理鼓励”是什么?

那就是父母能为他“捧场”。

夸他、肯定他、表扬他,这些方式会把一个正在经历低谷的孩子“拉”回来。

日本的一档综艺节目中有一个实验。

节目组邀请几个内向、不自信的女孩,让人每天在她们耳边说一些赞美的话。

坚持了50天以后,女孩变得精神、自信了很多,不仅笑容灿烂,气质也越变越好了。

父母给出的正面反馈,是支撑孩子自信和内动力的根源。

《人性的弱点》里有一句话:

人,生来就喜欢被鼓励,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孩子,可以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成长,获得自信,从而变得优秀。

用欣赏的目光看待孩子,用肯定的语言赞美孩子,它会帮孩子开启未来成功的大门。

父母“捧场”一次,孩子眼里的光就会亮一点。

要想给予孩子成长中的“以爱为名”的心理营养,那就请父母收起内心的“不堪”,不吝啬对孩子的爱意。

让孩子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的关键点,永远都是父母的正面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