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问:谈书

2019日9月11日,时任德国总理默克尔在国会发表讲话,公开宣称欧洲不应再指望美国会像冷战时期那样想当然地扮演保护者的角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实上早在2017年,默克尔就说过欧洲和美国“能够完全信任对方的时代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过去了。”2018年11月,默克尔公开支持法国总统马克龙关于建立欧洲军队的提议。2019年3月,她还提出由德国、法国共建欧洲联合航空母舰。

默大妈之心,路人皆知。

结果就在默克尔卸任不到一年后,德国的海底能源生命线“北溪”天然气管道就被炸了。

一、“北溪”惊雷

9月26日,“北溪一号”和“北溪二号”海底天然气管道突然出现严重损坏,三处地方同时损坏泄漏。大量泄漏的天然气冒出海面。

瑞典国家地震网检测到两次水下爆炸的明显震感,其中一次震级为2.3级。大致相当于100公斤级TNT炸药的威力。北溪运营方称,此次破坏“史无前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29日,第四处损坏也被发现,这样的损坏导致大量海水涌入管内,考虑到海底管道施工的复杂性,这两根管子的维修将非常困难。其中造价百亿美元的“北溪二号”连一天都没有运行过。

对于德国来说,“北溪工程”毫无疑问是划时代的项目。2005年,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自己卸任的前一周与普京签署了修建“北溪一号”的协议。一周后,这位刚刚卸任的德国前总理就立马转任“北溪一号”项目联营体董事会主席,足见德国人对该工程的看重。

施罗德的继任者是默克尔,在她的保驾护航下,“北溪一号”最终在2011年完工,从此每年都有550亿立方米的廉价天然气涌入德国,为德国工业注入了全新的动力,德国人感觉非常好。而其中最好的地方就是这条管道直通德国,不用再担心其他国家坐地起价收买路费,德国人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爽!

尝到甜头的德国一发不可收拾,2015年默克尔又极力推动在“北溪一号”旁边再修一条“北溪二号”,让德意志的快乐加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北溪一号”年输送天然气的能力为550亿立方米每年。不仅供应德国,还惠及周边小国。考虑到德国每年需要进口的天然气高达1000亿立方米以上,所以北溪工程对于德国能源至关重要,如果两条管道全部通气,那么德国进口天然气的大部分需求就解决了。

从经济上来说,这个工程可以说是全球化的成功典范,德国工业+俄罗斯能源,不同国家的优势完美互补,德国获得低成本的管道天然气,俄罗斯获得大量资金。

另外因为这两条管道不经过任何欧洲国家,所以德国在关键能源的获取上就不用去看其他国家的脸色,这无疑又在政治上增加了德国的自主性。

同时这个工程还非常符合现在的环保趋势。天然气燃烧后排放的污染物含量很低,被誉为最环保的能源燃料。因此在环保大潮的推动下,欧洲正在迅速淘汰燃煤发电,大量改用天然气发电。

欧洲电力来源构成,天然气发电比例已经超过燃煤发电:

自从北溪工程上了轨道后,本来以燃煤能源为主的德国就再也没有了后顾之忧,他们转个背就关停了所有煤矿,来了一次彻底的能源转型,甚至连核能都一度计划在2023年全部关停。

这下可谓是德国赢俄国赢地球母亲赢,赢麻了。

2018年,煤炭储量丰富的德国自废武功式的关闭了最后一座煤矿:

煤炭这个资源虽然脏兮兮的上不了台面,但有一个好处,就是安全性比较高。无论风吹雨打,只要手里还抱着煤炭,别人就不能把你怎么样。当年连世界大战都断不了德国煤炭能源的供应。

不过很显然在德国人看来,冷战后的西方是一个歌舞升平的世界,战乱什么的只属于亚非拉,自己的身边全是和睦相处的小伙伴,所以能源供给根本不存在什么安全问题,放心花钱买就完事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从2015年的“北溪二号”工程开始,情况就不太对了,万里之遥的美国突然跳出来对这个工程表示强烈反对。

那么问题来了:德国跟俄国修条管子,关美国什么事呢?

讲道理的话确实不关美国什么事,但问题是丛林世界从来不讲道理。

在美国看来:

  • 你德国跟俄国暗通款曲、带头搞欧俄经济体抱团,到时候把欧洲搞得越来越不需要我了可怎么办?

  • 再说了,我美国也有很多天然气要卖,走的是海运LNG船(即“液化天然气船”),你如果都买俄国气那我吃什么?

于是在2014年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后,美国就以反俄的政治正确为借口,反复阻挠“北溪二号”工程。不过当时的德国总理默克尔是条汉子,硬是给顶了下来,坚持把“北溪二号”修到完工。

不过这也不奇怪,一个但凡有点理想的欧洲人都能看出北溪工程的意义:一条“价格便宜量又足”的能源生命线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工业的希望。

不过在“北溪二号”完工的时候,默克尔的任期也到了,还没来得及按下启动按钮的她只能卷铺盖回家,把梦想交到了后来人手上。

于是“北溪二号”的启动按钮就放到了新任德国总理舒尔茨的面前,他所需要做的,只是最后的临门一脚。

然而事实证明这位老哥临门一脚的功夫堪比中国男足,在国内外的压力下,这个按钮他愣是没按下去。上百亿美刀的全新设备,就这么被荒废在海底。

当然了,不用“北溪二号”日子也不是不能过,毕竟还有个“北溪一号”么。荒废“北溪二号”的行为就当是“孝敬”美国老爹了,只要他高抬贵手允许“北溪一号”继续运营就行。

由于“北溪一号”太过重要,所以即便是在俄乌战争爆发后,德国也没有彻底关闭它。虽然因为制裁的原因,“北溪一号”只保持着低运力的运营状态,但只要线路还在,德国就保留着关键时候(比如说冬天冷得不行的时候)恢复运力的机会。

结果随着波罗的海海底的几声巨响,日耳曼人彻底踏实了。

不过德国毕竟是发达国家,兜里还是有钱的,现在咬咬牙多买点美国老爹的船运天然气来救急行不行呢?

不太行。

因为液化天然气属于高危品,装卸储存的工序非常严苛,所以海运的液化气就需要专门的LNG码头来卸货。

德国之前有“北溪工程”,不怎么需要这玩意,所以根本就没有提前布局,结果LNG码头严重不足。直到今年俄乌战争爆发后,德国人才手忙脚乱的开工新建LNG码头,而这个工期需要好几年。

事实上就算未来德国规划中的四个LNG码头全部建好,它们每年总共能接收的天然气产量也不过是320亿立方米,远远无法填补两条北溪管道的缺口。

设备标准严苛的LNG码头:

没有专用LNG码头,德国就是再有钱也吃不进海外船运过来的天然气。他们目前只能借用荷兰的LNG码头帮忙转运一些。但是人家荷兰以及欧洲腹地的其他国家也要用,能留给德国的份额非常有限,对于德国的需求来说是杯水车薪。

就目前而言,德国的能源供给还剩下最后一口气:其他的天然气管道线路。

俄罗斯一直是欧洲重要的天然气供应者,他们输往欧洲的天然气管道有四条主干线:

  • 线路1:“北溪”管道;

  • 线路2:“亚马尔-欧洲”管道,途经波兰;

  • 线路3:“联盟”管道,途经乌克兰;

  • 线路4:“南溪”和“蓝溪”管道,途经土耳其和巴尔干半岛。

线路1、2、3都会流经德国,不过现在“线路1”毁了,“线路2”因为年初波兰硬气的拒绝支付卢布,所以现在基本处于“断气”状态,目前只剩下运量最大的“线路3”

“线路3”途经战乱的乌克兰,按理说是处境最凶险的一条,不过由于该天然气管道是在给一众欧洲盟友供气,所以乌克兰也不敢随便掐;至于俄罗斯,因为想着赚钱,所以也不想关闸。于是保住这条欧洲最大的能源动脉就成了俄乌双方的默契。

只是随着战局的长期化,这样的“默契”还能维持多久实在说不好。而德国已经没有了任何选择,他们现在只能祈祷这条线路千万别再出问题。只要有这条线在,德意志人好歹还能跟着混个“温饱”, 如果连这条线都没了,那真的就人均卖火柴的小女孩了。

德国零售商协会 (HDE) 的数据报道有1.6万家德国零售商因能源成本提升濒临破产:

那么把俄罗斯的管道搞掉对谁有好处呢?

欧洲天然气这个市场还是存在竞争关系的,目前全欧洲每年消耗天然气大约5000亿立方米,总体来说有三个来源:

  • 俄罗斯供应约2000亿立方米;

  • 北海气田供应约1500亿立方米;

  • 船运LNG和北非等其他线路供应约1500亿立方米;

其中俄罗斯天然气的占比为40%

俄乌战争爆发后,俄罗斯天然气的占比瞬间降到10%。如果不是欧洲实在凑不齐替代的能源,估计就直接挂0了。如今“北溪”被炸,直接导致9月中旬至11月中旬的LNG船租金怒创历史新高,同比暴涨124%。

打击俄欧能源通道,对于美国来说客观上有三个效果:

  • 一个是削弱欧洲诸国;

  • 二是断了俄罗斯的财路;

  • 三是增加美国天然气的利润和市场份额。

值得一提的是,从上面那个天然气来源的分布图我们不难看出,如果把挪威的线路也掐了,还能进一步增加美国的份额。那么幕后黑手会不会做得这么绝呢?我不知道,反正挪威海军现在已经如临大敌,这几天他们的海底电缆还莫名其妙的断了。

二、幕后黑手

幕后黑手的身份其实没什么可聊的,答案实在太过明显。

不过在这里我们还是简单捋一下这个事件的过程和逻辑。

北溪天然气管道并不是普通的通气管道,而是一根能承受300个大气压的高压管道。钢管壁厚达4.1厘米,外面还覆盖着一层钢筋混凝土,非常坚固,而且在几十米深的海底。

幕后黑手选择在海底动手,好处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销毁和隐藏证据,但缺点是操作难度很大。

如果要想将海底管道破坏,首先得精确定位其在海底的位置,然后在关键部位布置100公斤级的TNT炸药。这一整套流程下来不是几个恐怖分子就能搞定的,它需要专业的特工和包括潜水器在内的各种专业设备才有可能完成。这就意味着事件背后有大国作为靠山。

这里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干这个事的风险极高,风险和收益严重失衡,因为一旦被发现,就会遭到来自北约的报复,这后果谁都无法承受——除了美国。

而且爆炸的位置就在德国、波兰、瑞典、丹麦等国的家门口,完全在北约海上力量的覆盖范围内。就这样还能大摇大摆的把事情给办了,还连办四下,除了美国还能有谁呢?

不过不得不承认,这个事件还是非常令人震惊的。震惊的倒不是北溪工程爆炸本身,而是美国居然肆无忌惮到了这种程度。

至于说有没有可能是毛子干的,这里有这么几条逻辑:

  1. 俄罗斯自己就在北溪工程里占了一半的股份,其中北溪二号一天还没运营、一分钱都还没赚回来就炸了,不可谓不是“亏到姥姥家”。作为股东没理由糟蹋自己的财产,同样参股的德国、荷兰、法国等也一样。

  2. 天然气管道一直是俄罗斯跟欧洲谈判的筹码,他再蠢也不至于自己撕自己的底牌。

  3. 如果俄罗斯真的要断气,他只需要蹲在家里关闸就行了,何必多此一举把管子炸了自断后路?

  4. 哪怕退一步来讲,俄罗斯想施展苦肉计给停气找个理由,那也只用对外宣称设备故障就行了,哪里用得着那么辛苦钻到波罗的海的海底去埋炸药?

  5. 就算再退一万步,假设俄罗斯国内有暴走的冲动派一定要破坏管子,那他们也完全可以在俄罗斯境内动手,事后还能把黑锅扣到乌克兰特工头上,这样操作难度要低得多,何苦舍近求远开潜艇冲过北约反潜监听网到北约家里动手?而且这个过程还不能被北约和俄罗斯发现,地狱级难度了属于是。

这么一捋就很清楚了:毛子虽莽,但不是傻子,该事件的幕后主使除了美国以外根本不可能有其他人。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还要把锅甩到毛子头上,那就有点侮辱观众的智商了。

结果一看,西方媒体还真就甩锅给毛子:

这甩锅甩的是一点武德都不讲了。

不想被侮辱智商的丹麦首相最终挤出来一句话:“我们以最严肃的态度来看待这个问题。情况是如此的严重,但我不打算猜测谁是幕后黑手。”

丹麦首相弗雷泽里克森:

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了美国在世界舆论上的绝对统治地位,他可以随意的指鹿为马,而其他那些平时喜欢到处“仗义执言”的西方国家现在连屁都不敢放一个。

只是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上文说过俄国到欧洲的天然气管道有四条主线路,如果美国要削弱欧洲和俄罗斯,为什么偏偏只选择北溪线?

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北溪线和其他三条线的一个重大区别:北溪线只连通德俄,不牵扯其他国家。

也就是说这一次美国本来就是冲着德国来的。

那美国为什么突然要向德国下手呢?

三、德美恩怨

站在我们的角度看,德国和美国毫无疑问是同一条战线里的盟友,不过其实在德国国内,“反美主义”颇有传统。毕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正是美国人远渡重洋过来一锤定音,彻底终结了德国佬的欧陆争霸之旅。于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反美”在德国就成了一个颇有社会基础的共识。后来德国佬自作孽开启二战,然后又被美国锤了一次加深印象。

冷战时期德国被分裂成东德和西德,身处社会主义阵营的东德自然又成了反美大本营,根本停不下来。

德国这个反美情绪直到冷战结束后才逐渐消停。他们在九十年代跟着美国一起打了一系列对外战争,总算是纳了投名状。不过进入到21世纪后,德国人又开始觉得自己行了,于是便在国际政治上跟美国步调不一致起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他们的对俄关系。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西方国家齐刷刷的站到了俄罗斯的对立面,德国却跑去跟俄罗斯修“北溪二号”。面对美国的制裁威胁,默克尔干脆公开表示“欧洲的能源政策是欧洲自己的事,与美国无关”。

另外德国在对华关系的处理上也颇为“灵活”,在特朗普举起贸易战大锤的时候,德国一方面响应,一方面又持续寻找各种机会合作。这种“机灵鬼”的劲头实在很难让人把他们和那个古板的德意志形象联系起来。

在俄乌战争中,德国更是把这种首鼠两端的作风体现得淋漓尽致。北约各国相约一起给乌克兰送装备,结果他送去一堆过期的古董装备敷衍了事;盟友们集体制裁俄罗斯,他则坚持不懈地偷偷买气。这要不是毛子作战太拉胯半天拿不下来,没准两国现在已经开始谈笑风生了。

从德国的一系列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处理国际关系时并不是很看重西方的“政治正确”,而是会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甚至还会在旧秩序发生动摇的时候偷偷两头下注。

为啥德国对美国如此“不忠”呢?

  • 首先,作为一个在近代才刚刚崛起的欧洲强国,德国人的心气还是比较高的。毕竟在一百多年前还在单刷欧洲列强,现在不甘心屈居人下也很正常。

  • 第二个原因跟德国的经济结构有关,它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而且还是一个高端的制造业大国。这意味着他自己不仅什么都能造,而且还能造出别人造不出的东西,所以他的生活不用看别人的脸色,甚至很多人还得过来求他。

总结下来就是德国既有心气也有底气,所以这才统一30多年,就开始觉得美国不配当自己的大哥了。默克尔在任上的种种言论都透露出一个意思:“欧洲,是欧洲人(主要是德法)的欧洲”。

但站在美国的角度看,这就比较恼火了:

  • 你德国一天到晚在欧洲拱火,拉着一帮欧洲兄弟暗搓搓的和我作对,然后还时不时跟我的敌人合作,你这什么意思啊?想甩开我搞“欧洲内循环”吗?

  • 还有这个经济结构也有问题,你制造业发达,对于我来说就是贸易逆差,我们美国人不得不花钱购买“德国制造”,肉疼。

美德这种在经济上的关系就有点像美国和中国的关系,美国人一边享用着制造业大国创造的物美价廉的商品,一边又眼红发达的制造业为这些国家带来的GDP和就业岗位。

不过德国的体量毕竟和美国不在一个档次上,他有机会改变游戏规则吗?

理论上还真有,因为西方联盟的内部本来就存在着一股分裂的力量。而这股力量的源头,就在于他们现在已经没有了一个强大的共同敌人,毕竟俄罗斯的实力相比苏联差得太远。

历史上的沙俄即使在巅峰时期也不过是欧洲豪强之一,远无法和那个曾与美国二分天下的苏联相提并论。当年也正是有这么一个强势的苏联,西方才被迫结成了一个牢固同盟。如今苏联已经退出历史舞台,仅凭一个欧洲级别的俄罗斯,很难再把西方国家牢靠的绑在一起。

这就是德国在理论上的机会:欧洲自己有钱有人有技术,只要没有强敌的威胁,完全可以自己过。

但实际上有可能吗?

四、梦想照进现实?

想在丛林世界改变规则,光靠讲道理是没用的,哪怕你主张再合理,那也得先用拳头把旧规则打破了再说。

那么现在德国的拳头是个什么水平呢?我就举个例子吧。

在2017年北约的一场常规的联合军演中出现了一个奇葩场面:参演的德军居然闹起了罢工,而罢工的理由竟然是军演占用了周末但政府却不给加班费。

德军现在士兵以合同兵为主,大家按“劳动合同”行事,合同规定每周工作时间不得超过41小时,跟公务员差不多,而且福利水平也很高。为啥会这样呢?因为没人愿意当兵,德军只好开出这种丰厚的条件去招揽军人。

前几年德军跟着美军一起在阿富汗作战,德国记者就发现驻阿富汗的前线德军有30%的士兵过度肥胖,并且普遍有酗酒问题。没错,德国政府为了拉人去参战,不得不开出允许前线官兵饮酒的条件,结果根据战后统计,一个前线的德国士兵每年能喝掉300升啤酒和30瓶红酒。

更奇葩的是,德军在战争过程中居然还私下贿赂塔利班武装,希望他们主要去进攻美军阵地而不是德军阵地。

美军对德军的评价就比较简明扼要了:还不如不来。

这就是德国的问题:他们虽然有改变规则的心气和底气,但却完全没有与之匹配的能力。

事实上冷战结束以来,德军早早就刀枪入库马放南山,各种装备裁撤减少就算了,妥善率和出勤率还非常低,只有不到一半。官兵的战斗意志连乌克兰都不如。

所以摆在美国面前的是这么一个德国:拆台小能手,有钱有产业,战五渣。

既然如此,不揍你揍谁?

只是美国人这一炸,就把德国逼上了绝路。

我们经常吐槽德国人这个冬天要砍柴过年,但实际上对德国来说真正的灭顶之灾并不是取暖问题,也不是人均多出的那几百欧电费,而是整个工业体系的摇摇欲坠。

俄乌战争以来,天然气的短缺和价格高企令德国工业苦不堪言,制造业通胀指数PPI一度同比上涨45%,这使得大批企业不得不减产甚至关停。

而这次“北溪工程”被破坏,对于德国工业的打击可谓是釜底抽薪,抹掉了企业主们最后的念想。

在天然气严重短缺的情况下,政府肯定要把资源优先用于保障国民的取暖需求,毕竟身为发达国家总不能一到冬天就冻死一大片。而这就意味着大量的工业生产会在这个冬天被放弃。

所以短期看德国人会面临取暖危机,不过对付这个问题,政府左支右绌一下还能勉强解决;而长期看德国则面临工业体系坍塌的风险,这个问题无解。

未来我们会看到越来越多的德国产业外流,最大的目的地自然就是美国。

北溪工程被炸后,愤怒的德国人很快做出了回应,他们的联邦议院在爆炸发生后进行了投票,拒绝了基民盟-基社盟议会党团提出的要求政府增加对乌克兰军事援助的提案。

态度虽然是摆了出来,但意义也不是很大,因为这里面的道理其实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他们自己的国父俾斯麦讲清楚了:

“德意志的未来不在于普鲁士的自由主义,而在于普鲁士的实力。当前的种种重大问题不是靠演说和多数派决议就能够解决的,要解决它们,只有依靠铁与血!”

不过美国对盟友的铁拳也有他的极限,这个极限就在盟友的生死线上。

欧洲人再怎么认怂,也不可能连命都不要了。最近有消息称,德国已经找到波兰悄咪咪的开通了“亚马尔-欧洲”管道(上文中的“线路2”)。不过无论如何,主动权都已不在德国人自己手上了。

经过这么一番折腾,一方面德国彻底看清了自己的实力,明白这个小弟还得继续当下去,另一方面德国人在心理上对美国的忠诚度恐怕会进一步降低。至于未来是卧薪尝胆,还是得过且过,就看这个民族自己的底蕴了。

“北溪惊雷”也给包括中国在内的其他国家带来了一个深刻的教训:

能源安全不能儿戏,宁可牺牲一部分效率,也要保证足够水平的能源独立性。自己国土下埋着的资源要重点发展,不能为了省钱就把所有鸡蛋都放到别人的篮子里,尤其是在这个世界滑向乱世的时候。

结语.乱世因何而起?

政治军事问题的根本往往在于经济,当今世界上的所有大事都有一个共同的背景:全球经济正处在一个债务出清的周期中。

简单的说,就是要还债了。长期以来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都是债务驱动型,即借钱发展。这样的发展模式一方面会带来很高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就必然会周期性的面临还债压力。(延伸阅读:)

这个周期是客观的,大家都要出清,但具体选择什么出清方式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了,一般来说有三种方式:

  • 真实出清:老老实实停止借新债,同时勒紧裤带还旧债。

  • 虚拟出清:借未来的钱还眼前的债。看起来是还上了,实际上债务水平更高了。

  • 物理出清:一不做二不休,抢别人的钱来还债。

第一种模式能实际解决问题,但非常痛苦;第二种模式比较舒服,但不能解决问题;第三种模式风险较大,但如果成了,一方面能解决自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比较舒服。

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种呢?

小孩才做选择,美国人舒服的都要。作为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同时也是欠债最多的国家,美国人解决债务的方法是“抢借结合,绝不吃苦”。

在丛林世界里,债主和债务人指不定谁能占据主动,大家地位的高低说到底是看拳头的大小。美国是世界上拳头最大的那一个,所以无论是你欠他的钱还是他欠你的钱,需要小心的都是你。

另外除了美国外,这个世界上还有不少国家的拳头也不弱,这里面真正愿意老实还债的没几个,于是周期一到,自然群魔乱舞。

至于德国,他们现在早已没有了“铁与血”,只剩下“脂和肪”。所以他们在乱世中会不会被收割就只能听天由命。对于他们来说,如果美国能成功收割其他国家,那是好事;因为只要美国被喂饱了,自己就安全了。

但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他的胃口要填的窟窿不是收割几个普通国家就能解决的,而西方联盟之外最大的经济体就是中国。

当你的体量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很多问题是躲不开的。应对经济危机,美国手上有三把镰刀:

  • 要求中国加大购买美国国债的力度,帮助其借新还旧;

  • 要求中国放水印钞,刺激出口,为其提供更多的廉价物资;

  • 要求中国不得涉足美国赖以赚钱的“高端行业”,坚持供应“低端产品”;赚到的钱不要投入产业升级,而是拿去借给美国消费。

中国在次贷危机的时候曾经帮过美国一次,但我们提供帮助的主要目的是希望他度过危机后能够改邪归正,不要再继续给大家挖坑。结果次贷危机十年后,他带着一个更大的坑回来了。

这一次中国打算自己老老实实的应对周期,努力降低债务水平,同时避免被美国收割。这个过程既要节衣缩食,又要对抗巨大的外部压力,非常痛苦。但不可否认这是唯一有可能真正解决问题的路子。

只不过这对于美国来说就比较麻烦了:

你现在不让我割,我哪来的钱填窟窿?

所以这几年我们看到美国一直在对中国进行极限施压,只不过到目前为止中国还不为所动。但美国人收割的步伐不能停止,既然割不到中国,其他国家又没什么肉,那就只能拿盟友祭旗了。

那么西方同盟里谁是“又有钱又战五渣”呢?

正如上文所说,德意志舍我其谁。

丛林世界弱是原罪,如果自己实力不济,就算是老实当狗也可能会被主人拿去脆皮,更何况德国还不怎么老实。

说到底,“独立自主”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能力。没有独立自主的能力,一旦碰到秩序坍塌,自己就是待宰的羔羊。欧洲现在所面临的能源危机是全方位的,比如说全欧的化肥产量就被削减了有70%之多,来年吃饭都成问题了。

而对于俄罗斯来说,未来管道天然气生意恐怕就要多往东方发展了。

全球各国在经济上崩溃,政治上脱钩,军事上对抗,这就是乱世的征兆。无论是毛子的泥潭、还是乌克兰的惨烈、亦或是德国的委屈和美国的霸气,都证明了国家强大的重要性。

不过虽然我们吃德国的瓜吃得很热闹,但也不要忘了,其实中国才是那个一直处在全球“大脱钩+大对抗”的风口浪尖上的国家,我们面对的压力要比欧洲大得多。而我们现在之所以还能在这里淡定的吃瓜,主要还是因为我们有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