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意(湖南师范大学)

“今天我们来学复韵母ai、ei、ui……”授课老师是家住安徽淮南的73岁老太杨维云。她曾在小学和幼儿园做了长达50年的老师,退休之后,教书育人的热情始终没有熄灭,她说“这是真正的老有所用”。刚开始,杨维云的课程主要是做“幼小衔接拼音学习”。但她渐渐发现,评论区中不乏不识字的成年人,于是课堂的任务又加了一项“成年人零基础拼音识字”。不少学员反馈,老师讲得通俗易懂。(人民网10月3日)

随着显性数字化特征在现代社会生活的全面渗透,关于数字参与以及数字身份认同的担忧,一直如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大众头顶。在以往的经验中,老年群体就如河中石兽,被视作衡量互联网潮流席卷的重要参照,在数字生存的焦虑中被裹挟着向前。73岁的杨维云老教师积极开起了线上直播课,再次将老年群体的网络参与推向公众视野,在诠释师范仁道的终生身教之余,也展现了老年群体的数字生存正在向数字生活迈步。

70后是改革开放四十年的经历者、缔造者、奋斗者,是抓住发展机遇且最有创造力的群体,他们从不是社会发展的落伍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老一辈人在道路选择、制度设计、市场调控等多种综错的社会问题与价值更新中逐渐开拓出带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站在世界格局风云变化的磁场上,任何行为与观念的波动都将带来多个磁极的相互作用,选择入海的70后,与改革开放同龄,并顺利抓住发展的春风奠定了今后社会生活的地基,任由高楼平地而起、张灯结彩,而今又搭上了互联万物的网络“天线”。作为一切发展的排头兵,老年人不该止步于享受互联网发展成果的前一站,且他们凭着积极开拓的内生动力,正在努力成为数字公民,进行着有益的社会参与。

如果说数字生存只是开放初期解决的温饱问题,那数字生活就是互联网时代的小康。在坚持疫情防控的常态化时期,老年人能否流畅使用数字绿码,进行无障碍出行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基于生存的关怀就此吸引了大量关注度,忽视了困于疫情的限制之下老年人能否更为有效地参与进智慧生活之中。

在我们反复衡量一站式无障碍使用健康码与出行码的程序设计时,杨维云老师的直播课如雨后春笋带给普罗大众新的思考。除了基本的社会生活之外,老年人对于互联网的体验感与青年不同,泛娱乐化的需求被弱化,单纯依靠碎片化文娱单元很难留住老年人的眼光。同时面临着身体素质与社会参与的客观退化,他们更希望以持续的价值确认来安度晚年,杨老师以网络直播的新形式留住教书育人的正向反馈,在互联大潮中抓住了属于自己的思想芦苇。无独有偶,我们不难看到“胡奶奶课堂”“直播奶奶吴玉琴”“退休物理老师王广杰”等一系列网红老师和课程,那些入海的老年人将忠诚的事业热情付诸网络环境,走通了老年人数字参与的最后一里路,同时也澄澈着内容为王的互联网平台,为全民数字生活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阈与思路。

当然,数字生活并非一呼百应的蓝海,而是先富带后富的“立杆”,需要及时的制度跟进与政策护航。退休教师开展直播课程只是贯通老年群体网络参与的试点,如何规避电子设备带给老人的生理危害,如何在参与的同时规范课堂内容与课堂氛围,怎样链接师生之间的有效问答等一系列问题都在等待更为详备的答案。从数字生存向数字生活迈步需要冷静但不会停滞,并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