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华人星光原创

作者:华人星光

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这几天,

全世界都在关注着诺贝尔奖的揭晓,

而我们中国人十分期待的,

便是诺贝尔文学奖了。

曾经莫言获得诺奖前,

说了这么一句话:

“我不预测,

但是我希望是中国女作家残雪获奖。”

残雪是谁?

只怕不止万分之一,

十万分之一的中国人,

可能都没有听说过这个名字。

但她却连续四年,

成为诺贝尔文学奖潜藏的“中国黑马”。

她在诺奖预测榜上,

是十分热门的人选,

知名度比肩莫言,超过余华,

甚至比村上春树还要炙手可热。

今天,

这个没什么国人知道的“残雪”,

她的故事却震撼了整个世界。

她本名邓小华,

有着不同寻常的出身,

父亲长期从事地下党工作,

建国后曾任《新湖南报》社长。

哥哥是著名人文学者邓晓芒,

当年和杨小凯、

易中天并称武汉大学“湖南三杰”。

如此显赫的文学世家,

却并未能带给她什么锦绣前程,

反而是迷茫流失的未来。

父母亲被劳动改造,外婆饿死,

她小学毕业就不能继续读书,

十来岁半大的孩子,

做过铣工、装配工、

赤脚医生、个体裁缝,

身处卑微之地,

她看到了也经历了世间百态,

心中那股文学的火焰开始剧烈燃烧。

17岁她读完《资本论》,

冷酷现实,孑然一人,

茫然四顾,

她以文学作为刺破暗夜的锋芒。

小学毕业,业余写作,

身处底层世界,依然没有放弃希望,

这股涌动着的澎湃力量,

让她掀开人生励志篇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85年,她以残雪为笔名,

发表了第一部作品《黄泥街》。

她说残雪有两层含义,

一是高山之巅皑皑的白雪,

一是脚下污泥侵染的脏雪,

天上地下,不可同语,

可她偏要将这分化的两极凝成统一。

这怕是一个不可及的梦,

然而善梦者才杰出。

有人下笔如涓涓细流绵延不绝,

有人文采似干涸池塘江郎才尽,

残雪笔下才华倾江海,

竟如同肆意汪洋,气势磅礴。

她执笔三年,就令文坛惊艳,

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写下了《山上的小屋》、

《苍老的浮云》、《突围表演》、

《赤脚医生》等等中长篇小说,

还有大量的文学评论,

哲学论文及随笔。

这些加起来,足足七百多万字,

可见她是一位高产作家,

同时,质量也好的惊人。

她的小说作品独辟蹊径,

以尖僻怪异的形式,

天马行空的想象,剖析人性。

她笔下底层人物荒诞的生活体验,

故事常常支离破碎,

虽影响只在小众的世界,

却往往足以震撼人的灵魂。

当你打开残雪的作品,

就像是在经历一场阅读上的“历险”,

孤独无奈时,

读她的文字是一盏人际关系的明灯:

“如果那个人 ,打个比方说,

是个特别孤僻的人,只和鱼说话,

和人打交道——从不与人交往,

而这个人对你情有独钟,

可他不知道怎样表达内心的那点情感,

于是你永远无法知道。”

读过她小说的人,

毫不例外都感慨赞叹:太过瘾!

文笔时而让人毛骨悚然,

时而让人畅快淋漓......

她想象奇特,情节曲折,波云诡谲,

如同编织了一个如梦似幻的梦,

但在这幻梦的背后,

满满都是现实的荒诞、

扭曲的心理与人性的深渊,

是人们无法描述的欲言又止,

是不敢拿到太阳底下的阴暗面。

不读她的作品,简直是一种遗憾,

人们说,

她既有女性主义的细腻,

也有是其最为尖锐的代表,

其独特气质,

同过去的女性写作做出了诀别,

却又能和同时代男性作家分庭抗礼。

残雪是中国先锋派文学代表,

上世纪80年代的很多作家,

比如余华、叶兆言(叶圣陶之孙)等,

也曾是先锋文学的佼佼者,

他们不断打破旧的艺术风格,

引入被忽略的题材,

不过在后来,

原本先锋派作家纷纷投向现实主义。

可残雪却固执地坚持着,

也许是唯一的,

目前仍坚持先锋写作态度的作家。

她不肯随大众,不肯随波逐流,

社会潮流裹挟不走她的毅然独立,

也正是因为这一份坚守,

才成就了她在文坛的独一无二。

她的身上,依然有那种“士”的精神,

写作没有畏惧二字,

既有人类生存的悲剧,

也写出了人的某种本质性丑陋。

她也是真敢说:

“现在不少年轻人不爱读书,

搞得跟文盲一样,

既没有中国文化也没有西方文化,

却遭遇了一个释放所有恶的时代。”

中国人对日常生活的态度,

“自我意识”的缺乏,

让她担心的不仅是中国的文学,

更是中国的青年,

物欲横流的时代,

抱负和理想在“捞一把”的互坑中,

陷在欲望之中出不来,

她忧心于文化的一脉相承,

甚至大喊“危险!”

国内是没有多少人知道她的,

因为她越是埋头于写作,

越是不愿交际,

她总是很焦急,岁月日渐消弭,

年纪大了写作能力就不如从前,

她要尽可能多的留下些思想,

留下些作品,

这是她给未来的礼物。

相较于一些追寻体面的包装和粉饰,

残雪对此从来嗤之以鼻,

只顾埋头写,不愿弯腰求名气。

因而她仿佛是个,

和时代格格不入的“异类”,

好像文坛没有听过她这么一号人物。

但是在国外,在世界,

残雪这个名字,

早就已经卷起风云,如雷贯耳。

墙内开花墙外香,

残雪的作品在国外有极高的知名度,

早在1987年至1997年,

已被翻译成日英法德意等多种文字出版,

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

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

国学院大学,

都拿残雪的作品作为文学教材。

在日本、美国的世界优秀小说集里,

残雪是一个常见的名字。

美国作家苏珊·桑塔格说:

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

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

虽然,

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它。

她是目前唯一获得,

美国最佳翻译图书奖的中国作家。

并在2016年,

入围美国纽斯塔特国际文学奖,

该奖项被称作美国的诺贝尔奖,

常作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前奏。

她的作品《最后的情人》书评中,

评审会主席唐金·博伊德写道:

“残雪自称是带着哲学气质的小说家,

但这远远不能概括这部小说,

构思所延伸出来的魅力,

她带领我们穿过一个魔幻的世界……

与她的讽刺现实主义小说家同侪余华、

苏童及2012年诺奖得主莫言相比,

残雪似乎高翔之上,

又同时深埋之下……”

一是高山之巅,一是落入泥泞,

残雪当初两极统一的梦,

在执着的坚持和写作下,

是真的梦想成真。

2019年3月,残雪凭借长篇小说,

《新世纪爱情故事》,

入围国际布克奖长名单,

该奖向来是,

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的风向标。

她是国外被翻译出版作品,

最多的中国女作家;

她是被美、日文学界认为,

除诺奖声名之外,

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当代中国作家;

她也被称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

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瑞典汉学家、诺奖评委马悦然,

曾赞残雪是“中国的卡夫卡,

甚至比卡夫卡更厉害,

是一位很特别的作家。”

对这样的评价,

残雪没有半点虚伪的就接受,

“超越卡夫卡没什么大不了的,

我那些作品,

本来就是站在卡夫卡那些,

实验文学大师的肩膀上搞出来的。”

尽管很多读者不能理解她,

因她的文学太超前,

她说自己是为青年人和未来而写。

她并不纠结于外界声名,

“中国文人之所以喜欢纠缠这类问题,

是出于内心的一种深刻的自卑。

我不自卑,

我对自己的创造十分有信心。”

强大的自信,只因没有沽名钓誉,

只有实至名归。

有人说残雪是个奇迹:

“她穿得土,有点老,

却是最先锋的中国作家之一;

她的作品怪诞离奇,

却被翻译成多国文字,

令外国研究者津津乐道;

她不出洋,纯粹用中文写作,

而知她名号、读她作品的中国人,

却比外国人少得多。”

从2019年起到今年,

十年辛苦无人问,

一朝成名天下知的残雪,

已经连续四次,

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热门人选。

她的榜单热度超过了余华,

和多年陪跑的村上春树,

这位冷门的中国女作家,

像突然杀出的一匹黑马,

在熙熙攘攘中送来一抹别样风华。

全球都在关注诺奖花落谁家,

作为热门人选,

残雪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度,

但她说:“这只是一个奖,

又还没有得,不必都来找我,

入围跟得奖之间还差得远。

这个奖的结果有成千上万的可能性,

目前是预料不到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炒作不采访,

创作本就是一条孤独的路,

这一生她只专注于作品,

不屑于浮华名利,

将它们全都挡在心墙之外,

可她却达到了独一无二的巅峰。

曾经她不为人知,

如今我们知道了,

她代表着中国文学在世界熠熠生辉。

哪怕只有小学文化,

哪怕只是业余写作,

哪怕只是冷门文学,

她依然靠着坚持不懈,独树一帜,

让作品走进了美国、日本的教材,

让作品入选世界小说集,

而她自己入围诺奖热潮,

这样一位实力雄厚的中国作家,

我们今天不能不知晓!

残雪加油,

无论是否拿得下诺奖,

能将文学梦坚持到今天,

她都已是世界不可忽略的“文坛巨星”,

作为一名中国人站在世界舞台上,

亮起一抹璀璨的民族文学之光,

她值得我们所有人的祝福,褒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