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酱油涉嫌“双标”问题的事件还在发酵。海天味业近日被多个自媒体爆料——国内售卖的海天酱油含食品添加剂,有一堆化学名词:谷氨酸钠、三氯蔗糖、苯甲酸钠……而日本售卖的一款海天酱油的标示却是“干干净净”,只有水、大豆、食用盐、砂糖、小麦。

9月30日,海天味业作出回应,海天所有产品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我国相关标准法规要求,并且强调自己也有0添加系列、有机酱油系列产品。但是,舆情却没有平息,“双标”的批评声不断。

10月5日,中国调味品协会发布声明称:“双标”的传言在网上疯传,对中国调味品的生产和市场造成了不良影响,将“支持因舆情受到影响的调味品企业依法维权,追究网络造谣者的法律责任”。协会还强调:因各国的饮食和消费习惯不同,同一类产品的标准要求会有所不同。但是,标准本身并不存在高低之分。

的确,海天酱油包装上所标出的谷氨酸钠、三氯蔗糖等添加剂是中国境内的合法添加剂。但是,食品企业需要明白,不能用“合法”两个字搪塞公众对食品安全的关切,对消费者公平待遇的期待。网友的想法很直白:凭什么日本消费者能享用的是不含防腐剂的,难道中国人的饮食和消费习惯偏好是含有苯甲酸钠的调味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需要海天酱油乃至中国调味品协会拿出坦诚的态度来面对公众质疑,把添加剂的问题从“实然”到“应然”各个层面上讲明白,别玩概念,别躲在专业术语后面敷衍消费者。从事实层面上说,出口日本的这一款酱油里到底有没有添加剂?如果没有添加,是不是日本标准不允许添加?为什么日本可以不添加,而中国却做不到?为什么形成了两个“标准”?标准之间到底有没有“高低之分”?这需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

其实笔者不那么认为,海天味业的这个回应必然没毛病,我也相信他们的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及其标识均符合相关法规要求,短视频也确实让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了焦虑。 但是,如果没有那些短视频引起这么大的争议,又怎么可能让大家对食品添加剂更加了解,在买东西也会更加注意。

古语有云:灯不拔不亮,理不辩不明。 海天味业也不要着急给人家扣帽子,毕竟大部分的短视频账号没有指名点姓的说是哪个品牌的什么产品,如果有人诽谤你们品牌,完全可以起诉。 但是,我认为这场针对食品添加剂的讨论应该继续,直到争议出一个真相出来为止。 到了那个时候,入口的食品也会自动被分为几类,消费者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可以明明白白的购买,而不是进了超市或者其他的地方两眼一抹黑。 我非常同意另外一个答主的一句话,品质和收入是矛盾的,既要便宜,又要高品质的产品,基本上是没可能的。

就像白酒也一样,如果想喝纯粮食酒,就得花较高的价钱,十几块钱一瓶那种,那叫液态法白酒,也就是酒精酒,也就是食用酒精加香精和添加剂制作而成,真正的粮食酒叫固态法白酒。 蔬菜也一样,有钱人买无公害有机蔬菜,没钱的只能从菜市场买大棚蔬菜,这个没有其他办法。 所以正如我上面所说,争议到最后也就是让大家了解这些添加剂等情况,买个明明白白,真正的焦虑其实不在食品本身,而在于收入。 收入高了自然就会去追求高品质的食品和生活,如果维持现在的生活都有些吃力,除了选择接受,其实没有其他任何办法。

我们选购时总会看看酱油酿造的原材料。经常也会见到除了大豆、小麦、盐以外会添加各种添加剂,人们第一印象都是“添加剂多的并不是好酱油”其实这种想法也不一定正确,比如近年来市场上比较流行的减盐酱油,因为盐分含量少细菌繁殖速度会更快,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都会添加相当少剂量的添加剂以使产品的质量达到标准。毕竟如今各大厂商都是在国家标准下添加各种添加剂。像这次海天酱油使用种类众多添加剂,确实并没有违法。但是在如今对于健康追求越来越高人们心中难免会产生疑问。 就拿我比较熟悉一点的日本酱油来说吧,日本法律认可的添加剂种类也众多。

但是在日本市面上却很少见到酱油厂家制造含有大量添加剂的酱油,其实很简单,因为消费者看到除了大豆、小麦、盐之外的的原材料都会考虑到健康问题再购买。所以现在几家日本大型酱油制造厂商出品的本酿造酱油一般品质都比较高。 但也不是说日本酱油中就没有添加剂,在国内购买的日本酱油中会看到有添加酒精,这是为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添加酒精一般含量2%~3%。酒精具有抑制产膜酵母作用。酿造食物的过程中都会出现类似于一层白膜的酵母菌,这种酵母菌被叫做“产膜酵母”食用虽然对身体没有多大害处,虽然会有一定的产生香气作用,但是大量繁殖后会使酱油风味口感大大降低、酒精是抑制产膜酵母的繁殖主要的添加剂之一。酒精也是一种易挥发的物质,更容易带出酱油的香味。

针对比较九州濑户内海地区喜欢甜味,酱油会有相对应的改良。为了使口感更甜且不会被盐味影响,也会添加甘草类甜味剂、甜菊糖天然的甜味剂,当然也会见到三氯蔗糖、安赛蜜是化学甜味剂,对于健康追求的话,可以选择天然甜味剂。 日本混合酿造酱油是以氨基酸液为主,调制而成。混合酿造酱油品质一般,价格也很低。大多数百姓家庭中也不会使用这种酱油。

所以十年前,那时候我还在做食品品牌运营工作。 那时候,我们就推出过一个新系列的产品,就是调味料系列。 味精,酱油,醋等等,整个系列主打的概念就是零添加。 我们的品牌呢,绝对不能算是小,耳熟能详,去过超市做过菜,基本都知道我们这个牌子。 价格呢,当时因为是新系列,所以利润定的并不高。 我们的酱油,特级品,高盐稀态的工艺,零添加,保证发酵180天。 这玩意儿不能说是当时国内最好的产品,但是也差不多了。 结果呢? 结果就是并不能卖的出去,老百姓也不买账啊。 因为,这个东西贵啊。

你想想,这么好的工艺,这么长的时间,不添加还得有充足的鲜味儿,你原料能不用好的吗? 这所有的东西都好了,成本能不高吗? 就算我们不要那么高的利润,那也售价也低不了。 我记得,10年前,500ML装的玻璃瓶,我们卖15.9元。 真的是卖的不好。 这还是我们的品牌是个大品牌的情况下。 现在什么情况我不知道,但是我看看,零添加的酱油还是有的啊,比我做的那个时候可多多了。 我当年做的时候算是个先行者,那时候你还得和消费者解释,什么叫零添加。 现在估计很多人不需要在解释名词了吧? 这就是进步啊。 可我看了,价格还是很贵,我自己家买的酱油四三种,全都是有添加剂的。 我自己都不是零添加的消费者…… 说明什么? 说明品质和收入之间有矛盾啊。

你想好,没有问题,掏钱。不掏出足够的钱,那就忍忍吧。 本来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讲清楚,很简单。 但是为什么这个事情一直有很大的争议呢? 因为没有告诉消费者,厂家偷偷摸摸,黑不提白不提。 他们明明有零添加的产品,宣传的时候都得偷偷摸摸的,怕老百姓知道了,觉得他们家普通产品不好。 所以,这个事情就一直这么瞒着。 老百姓不懂啊,你又不告诉他,等有一天,他们自己发现了,了解了,能不爆炸吗? 不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吗? 一切的一切,源于消费者被隐瞒了,不了解真实的情况。 所以,这个问题想解决,还真就需要这样的争议。 争来争去,争多了,清楚了,明白了,这个事情就透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