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讲述了努米亚共和国爆发战争的故事。前常驻外交官宗大伟(张译饰)和外交部新人成朗(王俊凯饰)奉命协助疏散华侨。任务顺利结束,但得知仍有一群被困同胞,正在白婳(殷桃饰)的带领下,前往边境疏散点。无奈之下,两人放弃了回家的机会,逆行进入了战区。一个赤手空拳的外交官,穿越战火和沙漠,面对叛军的枪口,如何带领同胞走出回家的路……《万里归途》所针对的外交官群体并不是银幕上常见的群体,这与“文官”故事中缺乏视觉场景有一定关系。然而,该片导演饶晓志却通过强硬的导演手法,将更多体现在沟通环节的“平民疏散”,变成了一部故事性强的群像片,弥补了视觉和剧情上的不足。看电影本质上是在寻找情感共鸣。在很多主旋律电影还执着于大场面的宏大构想时,《万里归途》选择了一个较小的情感切入点——送侨民回家。华侨撤离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护民”,更是体现了个人“回家”的单纯愿望回家。正如饶晓志导演在接受采访时所说:“侨胞撤离从不局限于数字层面的人数,而是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外交官不仅是某种使命和责任的象征,而是等同于你我的普通人。他们一直在上演“平凡与伟大”的故事。
电影中有一个镜头,宗大伟在被炸毁的废墟中捡起了一本《辛巴达航海记》,这个故事出自《一千零一夜》,航海家辛巴达,经过七次惊心动魄的航海冒险,用智慧和毅力,最终满载财富回到家乡。
这本童话书贯穿于影片的始终、是影片非常重要的一个信念感的符号。在童话故事中,航海家辛巴达历经各种危境,怪兽、巨鲸、食人族种种生死考验,但每一次都没有放弃回家的信念,辛巴达的信念就是活下来、活着回到家乡!这也是影片中宗大伟一直坚持的。他算是另一个版本的辛巴达。
影片中有个冲突点,宗大伟和成朗组织125名同胞步行前往迪拉特,穿越茫茫沙漠,大家缺水少粮,而此时宗大伟和成朗与组织上也已经失去联系了,但宗大伟凭借多年外交工作经验认定迪拉特是安全的,大家到了那里可以等来救援,但成朗认为不该骗大家,应该把真相告诉大家。
这个细节很有意思。这是人类的最基本的两种性格观:一个认为应该让大家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一个认为只要给大家希望就一定能够获得希望。
到底哪种观点更正确呢?其实没有标准答案。但影片的创作者却用《辛巴达航海记》这个故事,不断地在暗示剧中人以及观影人,也应和了宗大伟的信念感。事在人为,这世上也并没有无可转圜的绝境,只要不放弃就有绝处逢生,辛巴达七次死里逃生,都是靠着信念撑下去的。
两位手无寸铁的外交官凭着一腔孤勇把125名同胞带回来家,用了十五天的时间。用宗大伟的一句话:要相信这个世界总会越来越好的!
万里归途,只要不放弃,总能抵达终点。
#《万里归途》中的童话故事有何寓意#
#电影万里归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