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朝元老周有光,112岁生日次日去世。对于这位传奇老人,我们很难用几句话概括他不平凡的一生。教师周有光出生于常州,成长于苏州,求学于上海,后游历日本、美国,最终离开故土。

周有光前半生从事金融和经济领域的工作,成为著名的金融经济学家和经济学教授。后来,他转而投身于语言和文字,最终被誉为‘汉语拼音之父’。

面对百年人生的感慨,周有光先生曾把自己的经历归结为自我实现,把自己和谐的婚姻归结为教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他的一生有一百多年的经历。除了历史强加的汹涌涟漪,这里充满了活泼、丰富、舒适的有趣生活。

他就像一束光,照亮了自己的人生,也照亮了别人的人生。用周有光的爱妻张允和女士的话说,有光一辈子,有光一辈子。他曾在107岁生日时开玩笑说,“上帝太忙了,没时间记得我。”现在,上帝拿走了这道光。

11岁的长寿金钥匙

说起周有光先生,人们对他的生活和作息很感兴趣,想知道他长寿的秘诀和养生之道。

为什么他一百多岁了还能坚持写作?他头脑不乱,眼睛不花,能吃能喝,身体极好。

其实他长寿的秘诀可以在《岁岁年年有光——周有光谈话集》和《人民日报海外版》等书里找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活,一类是心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活中要有规律的忙碌。

方成曾说,‘人生平凡,养生只有一个字:忙。’事实上,“忙”这个词正日益成为许多“大师”级人物的健康关键。他们忙于享受生活,以使他们的耳朵清晰,他们的心敏锐。

周有光曾经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上写过一篇关于他‘忙碌生活’的文章。有句话叫‘我85岁离开办公室,回到家里的小书店,看报纸,看书,写文章。’几乎每个月,他都会在报纸上发表一篇文章。对于一个百岁以上的老人来说,他的勤奋和‘忙碌’可想而知。

但有一点,周有光曾经说过:生活要有规律,要科学。意思是,我们在‘忙’的时候,也要注意规律。其实在我们国家的古代医书《黄帝内经》中就提出了‘生活有规律’,意思就是生活要有规律。

不要乱吃,还要修身养性。

周有光老师曾经从上海的一个医生那里了解到,大部分人不是饿死的,而是吃死的。意思是乱吃对人的身体不好。

周有光老师很少吃保健品之类的所谓‘补品’,即使别人来看他,他也不吃补品。周有光说,要想身体健康,最重要的是要有规律的生活。

一方面有健康的物质,一方面有精神。物质方面,要求不高。你的日常生活越简单越好。生活对自然的需求越来越少。饮食上,很多荤菜在周有光眼里是不能吃的,比如炒肉。他主要吃鸡蛋、蔬菜、牛奶和豆腐。

经过深思熟虑,这四种食物确实富含人类所需的营养物质。但是牛奶和鸡蛋很少吃,一天一个鸡蛋。早上和下午喝一杯红茶。

周有光老师喜欢住小房间,不追求豪宅,说住小房间有利于听力。另外,我不经常旅行。喜欢在家写文章,喝茶,修身养性。他的生活简单而规律,平凡却有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稳重,胸襟开阔。

周有光老师一生对待身外之物和身外之物都很平淡。其实他也经历过一些起起落落,为了有后来的认识和欣赏。周有光老师失眠,那段时间经常难以入眠。那段时间,他被送到农村,但他的失眠症被治好了。

从此,周有光老师非常相信一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没有人会对任何出错的事情感到失望。有两句话是周有光老师常说的:面对突如其来的攻击不要惊讶,无缘无故的补充不要生气。

意思是遇到意想不到的意外不慌张,无端受委屈不生气。想要长寿,就要有这样的心态和涵养,不要让别人的错误惩罚你。

学会开心,保持好心情。

除了在面对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情时要心胸宽广,还要有自我疗愈的方法,这样才能在和谐的生活中健康长寿。

周有光老师经常和妻子张允和一起喝茶、品茶。周有光老师喜欢喝咖啡,他老婆喜欢喝好绿茶。喝茶时,他们两人“举杯向梅绮致敬”。周有光的理论是,夫妻之间应该互相尊重,以客为尊。

周有光和妻子每次喝茶喝咖啡,都会一起举杯,而这样一个小小的姿态,他们两人坚持了一辈子。虽然是小动作,但增加了家庭生活的趣味性,更有利于维持家庭生活的稳定。夫妻是在一起生活时间最长的人。只有他们每天都开心,才会身心健康。

直到张允和去世,悲痛欲绝的周有光才得以迅速平静下来。他曾经说过,人类生来就是凡人,人类的死亡是为了给后人腾出活的空间。

周有光一生都是这样过的,他总有理由和方法让自己的生活更加洒脱。周有光老师的豁达大度是自然的,但也离不开后天的训练。

无论是战争的混乱,还是社会的危险,他一生都经历过磨难。如果他没有一颗豁达开朗的心,他很难在历经千辛万苦后活得自由自在。

当我面对它的时候我并不惊讶,但是当我平白无故的添加它的时候我并不生气。正是苏轼的这句话,成了周有光的座右铭,他一直记在心里,直到周有光去世。

都说人的死亡有三个阶段,一是肉体死亡,二是被宣告死亡,最后从人们心中消失。

有人曾拜访周有光先生,求他长寿。他说,我其实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这只是指身体机能的迅速退化。事实上,这位生性达观淡泊,一生追求真理和知识,一生光明的老人,直到现在也没有在人们心中留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