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在赫尔松地区再度取得进展,在赫尔松北线乌军终于突破了俄军的防御,对赫尔松北线俄军形成了钳形攻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军之前一直依靠的是少量精锐部队据守,后方火炮集群支援的策略。这一策略在之前有效地阻止了乌军的进攻。但是乌军的规模有着巨大的优势,因此可以持续用规模去冲击俄军防线。俄军的精锐部队在持续的作战中不断减员和疲劳,并且后方因为交通线中断而减弱了炮兵的支援。最终,这一态势下俄军的防线逐渐松动,乌军以巨大的代价换来了现在的突破。

但是,如果说俄军已经战败,军事上并非如此。乌军的消耗规模要大于俄军,而俄罗斯还有国力优势。现在乌克兰一线部队可能有越来越多的国际人员,他们可能也意味着乌克兰战前积累的那批老兵正在大量被消耗。加上之前制式技术装备已经大量损失并且乌克兰本身的工业没有足够的生产能力,乌克兰的技术装备也日渐依赖北约,北约供应的大量装备则技术标准不一致,后勤维护困难很大,消耗速度会比之前苏联时期的制式装备还要快。乌军目前的伤亡和损失水平可能依然是俄军的数倍,乌军所取得的战役级别的胜利也是基于规模优势换来的,这也为后面的行动带来了不确定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逻辑上,乌克兰的动员规模基本已经到达极限,北约援助也已经掏空了欧洲的武器库存,只有美国还有能力继续提供大量装备。然而,俄罗斯动员后俄军规模会增加许多,而这也可以让俄军规模劣势降低。同时,俄军火力如果恢复、战线收缩,那么乌军攻坚能力不足的情况就会进一步加剧,被俄军打出反击也是可能的事情。

所以虽然俄军连续面对多次颜面尽失的失败,但是要说军事上乌克兰已经胜利还太早。俄军的库存深度和动员深度,比拼乌克兰的人力与美国的库存,是这场战争的关键。

但是,俄军已经有很多不好的趋势出现。其中关键就是俄军的多个分支之间开始出现裂痕。俄罗斯武装力量中,除了传统的三军外,在前线活跃的还有国民近卫军、车臣武装、瓦格纳雇佣军以及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民兵。除了卢顿民兵外,其他三个都是普京的亲信下属的武装组织及普京可以控制的准军事力量。这也意味着,武装力量开始出现分散的迹象。

在战争顺利的时候,一切都好说,但是如果出现战败的情况,那么免不了相互甩锅。我们已经看到小卡德罗夫公开对俄军进行指责,这其实也是个政治信号。俄罗斯军事力量的山头化开始出现,这也意味着很多其他问题。

俄罗斯的政治权力是围绕普京构建的,普京的控制力很强也是在于其能够有效控制亲信而非制度。俄罗斯政治天然地需要强者,这样才可以在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土内形成一种天然的政治忠诚链条。俄罗斯缺乏多样化的经济,除了能源和原材料外没有足够多的市场化部门可以支撑。同时也先天缺乏开放的出海口,也无法控制各个次区域经济中心(比如柏林和伊斯坦布尔),也因此进一步强化了其要素结构单一的特点。

所以,要素单一加上多元民族,再加上经济中心都不处于俄罗斯控制会形成巨大的离心力,除了强人政治很难有其他的方式粘合俄罗斯。很多人说普京搞独裁统治,但坦率地说如果普京没有巨大的权力,俄罗斯经济中心不景气的情况下俄罗斯必然会出现进一步的分裂。普京的存在多少控制住了政治局面,虽然毛病也很多。

具体表现上,其实普京对叶利钦时期的寡头的打击之后,又进一步扶持了很多亲信继续垄断大量的要素。普京也持续担任俄罗斯总统,还和梅德韦杰夫玩起了“旋转门”游戏。能领导俄罗斯20年的人,必然是有很强悍能力的人,或者是什么都不干的人,普京应该属于前者,类似于斯大林。

现在回过头来看,谢尔久科夫改革不适应俄乌冲突的具体情况,因为当时俄罗斯并不预计会打大规模战争。但我们可以看到,谢尔久科夫改革中诞生的这种高机动、小编制、强火力的部队在镇压国内叛乱上必然会是一把好手,对手如果是格鲁吉亚或者阿塞拜疆这样的小国也是够用的。

但是现在来看,俄军的作战能力不足以应对大规模、大纵深交战,这会带来很多更大的问题。无论俄罗斯是否在这次事实上的战争中取胜,俄罗斯的这些隶属于亲信的武装力量,或者说准“藩镇”都会扩大权力。而类似布里亚特共和国、达吉斯坦共和国这种以少数民族为主体的国家,此次出力很大但也伤亡最重,对于俄罗斯中央的关系也有所恶化。而当普京无法掌握政局或者是普京身体有异样的情况下,接替者很可能难以抑制这群“藩镇”和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反叛情绪,那么俄罗斯将会存在进一步解体的可能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俄罗斯向心力本身就始终是个问题,这也是俄国从沙俄时期就尽可能扩张的主要原因,他们缺乏的不仅仅是出海口,还是控制各个次区域中心的能力。俄罗斯是联通欧洲、中东、中亚和东亚的地理通道,但也因此天生容易解体。此次俄罗斯“一拳打不开”,后果确实难料。